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关键词:我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精心备课;认真上课
教学之困惑
1、学生对听课兴趣不浓。老师备课虽然精心,上课也富有激情,有时还穿插些小幽默,以活跃课堂气氛,但从学生的表情及课后作业能感觉到许多学生上课思想在开小差甚至打瞌睡,没有在听。
2、许多小学生对老师强调的细节或易错点记不住。 n次地强调,许多学生n+1次地犯错误。
3、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一些结论记不准确,方法掌握不熟练(虽然要求他们背过甚至默写过)因记不准确,或用错,更多地是把一些较简单的問题或做复杂了;或因方法不熟,在考试时似乎是一念之差,就没有做出来。(这一点在期末考试前的综合复习中表现得较明显)
课堂教学之现状
1、备课
许多老师的备课常常只局限于备一节课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应从哪些方面提醒学生注意或每个知识点有哪些应用形式?各个知识点之间如何过渡,从而使教学过程流畅。第二天按这样预设的方案滔滔不绝地讲授。这样的备课,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假定学生都能认真地主动地听的前提下。但事实是: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被动地,被灌输的过程。满堂灌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停滞的课堂,从而是学生易开小差的课堂,对于小学生而言表现尤为突出。
2、课堂教学
课堂上,常直奔主题,给出某个知识点或结论,然后便是应用举例教学,题海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或不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象征性地给点时间,然后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怎么想,怎么做,要注意哪些?长期以住,会助力学生思维的情况,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他们不会去积极思考,反正老师马上接着就要讲,因为他们已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模仿的过程,思维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培养。
正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又想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点题
案例1: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首先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得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125.50元、4.95元、208.00元、7.08元……然后提出两个思考题:
① 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
② 125.50元、208.00元、7.08元等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
全体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回答第①题,而第②题则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如208.00元就是208元。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了,如7.08元表示7元零8分,而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7元8角了。在争论中引导学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价格到底有没有变化?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就知道准确的答案了。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点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理由作注解,也向学生渗透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
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课堂教学。
案例2:在教学《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中设计以下情境:
3×2= 5×4= 6×7=
30×2= 50×4= ————
300×2= 500×4= ————
可以这样说,这样的题组像是一个问题情境,不如说,它像一个场景。学生只要使用原有的计算活动经验,就能正确写出每题的得数。空格的呈现无疑是设疑的。但正是这一空缺,迫使学生介入思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从场景走进情境,实现知识迁移。最后,获取60×7和600×7的结果,这样大大地增强学生的思考含量,使这一场景更有价值、更有核心的内涵。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明确目标,同时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二、实践与探索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过去乃至现在,我们的教学有时仍侧重于介绍知识及其应用,表现在:结论的产生过程是例行公事式的。教学的重点是着重介绍结论的不同应用形式。教学过程谈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发现不了问题),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发现了问题不知或不愿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只能模仿与生搬硬套,有效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
1、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努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即“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2、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应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目标)和情意活动(内动力)相统一的过程。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能完成;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难以主动从而难以持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
(1)、善于创设,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知识的来源);
(2)、善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合理猜想,并掌握必要的验证方法(知识的形成);
(3)、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孙会军.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54.
关键词:我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精心备课;认真上课
教学之困惑
1、学生对听课兴趣不浓。老师备课虽然精心,上课也富有激情,有时还穿插些小幽默,以活跃课堂气氛,但从学生的表情及课后作业能感觉到许多学生上课思想在开小差甚至打瞌睡,没有在听。
2、许多小学生对老师强调的细节或易错点记不住。 n次地强调,许多学生n+1次地犯错误。
3、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一些结论记不准确,方法掌握不熟练(虽然要求他们背过甚至默写过)因记不准确,或用错,更多地是把一些较简单的問题或做复杂了;或因方法不熟,在考试时似乎是一念之差,就没有做出来。(这一点在期末考试前的综合复习中表现得较明显)
课堂教学之现状
1、备课
许多老师的备课常常只局限于备一节课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应从哪些方面提醒学生注意或每个知识点有哪些应用形式?各个知识点之间如何过渡,从而使教学过程流畅。第二天按这样预设的方案滔滔不绝地讲授。这样的备课,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假定学生都能认真地主动地听的前提下。但事实是: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被动地,被灌输的过程。满堂灌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停滞的课堂,从而是学生易开小差的课堂,对于小学生而言表现尤为突出。
2、课堂教学
课堂上,常直奔主题,给出某个知识点或结论,然后便是应用举例教学,题海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或不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象征性地给点时间,然后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怎么想,怎么做,要注意哪些?长期以住,会助力学生思维的情况,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他们不会去积极思考,反正老师马上接着就要讲,因为他们已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模仿的过程,思维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培养。
正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又想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点题
案例1: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首先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得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125.50元、4.95元、208.00元、7.08元……然后提出两个思考题:
① 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
② 125.50元、208.00元、7.08元等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
全体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回答第①题,而第②题则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如208.00元就是208元。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了,如7.08元表示7元零8分,而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7元8角了。在争论中引导学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价格到底有没有变化?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就知道准确的答案了。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点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理由作注解,也向学生渗透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
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课堂教学。
案例2:在教学《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中设计以下情境:
3×2= 5×4= 6×7=
30×2= 50×4= ————
300×2= 500×4= ————
可以这样说,这样的题组像是一个问题情境,不如说,它像一个场景。学生只要使用原有的计算活动经验,就能正确写出每题的得数。空格的呈现无疑是设疑的。但正是这一空缺,迫使学生介入思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从场景走进情境,实现知识迁移。最后,获取60×7和600×7的结果,这样大大地增强学生的思考含量,使这一场景更有价值、更有核心的内涵。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明确目标,同时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二、实践与探索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过去乃至现在,我们的教学有时仍侧重于介绍知识及其应用,表现在:结论的产生过程是例行公事式的。教学的重点是着重介绍结论的不同应用形式。教学过程谈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发现不了问题),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发现了问题不知或不愿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只能模仿与生搬硬套,有效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
1、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努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即“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2、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应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目标)和情意活动(内动力)相统一的过程。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能完成;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难以主动从而难以持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
(1)、善于创设,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知识的来源);
(2)、善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合理猜想,并掌握必要的验证方法(知识的形成);
(3)、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孙会军.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