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苑文韵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sx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刻之道自古有之,但真正兴盛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上海嘉定,从事者多为文人雅士,而非一般匠人。其艺术成就,赏玩情趣,非外人所能领略。它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枝独秀的奇葩,以竹为载体,融诗、书、画等诸艺为一炉。所作也是自己玩赏、馈赠文友之物,而非谋生之用。竹乃常见之物,随手可得,不为特殊。而明清以来,文人巨匠凭其书画造诣,以刀作笔,施以竹材,于方寸间做文章,化腐朽为神奇,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至今仍为世人叹为观止。古来文士案头,弃金银尚竹木之材,朴实无华,多为实用之物,其中竹刻笔筒备受文士喜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晰地表达了文人的气节和对竹刻艺术的推崇。下面撷取嘉定翥云博物馆馆藏部分竹刻精品与大家分享。
  清西园雅集故事笔筒
  高15厘米。“西园雅集”为传世竹刻中常见题材,此笔筒取优质竹材,以深浮雕法结合浅浮雕法,并施阴刻法,写崇山峻岭之间,群文士名流西园雅集故事。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王诜曾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后世工匠多以此为题材竣刻在不同的材质上,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会”有异曲同工之处。作品构思巧妙,场景布置合宜,人物刻画神采奕奕,仿若山水诗意。米芾《西园雅集图记》载:“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米芾以文字形式将人物姓名、衣冠、坐卧神态及周围清幽旷远的环境一一记录下来,以备后人追随。北宋的画家李公麟将此景以手卷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后“西园雅集”便成为后世画家们竞相效仿的题材。清代画僧石涛也曾以此为题材绘西园雅集图。笔筒上画面中间持笔而书的为东坡先生,其余文士分为六个场景表现,有禅释客坐的,有苍崖题诗的,有尚古赏画的,还有抱琴闲奏的。琴书雅趣悠哉,绝胜七贤六逸。云山水竹之间,散发着墨香。用《竹人录》“峰峦重叠,林木幽深”来描述此件作品非常恰当。作品从山石、树木以及人物的雕刻技法处理上,可以看出是比较典型的清中期竹雕作风:章法布局疏密有致,繁而不乱,山石采用“斧披皴”和“云头皴”等山水画皴法来表现;蕉叶、松针、竹叶,在仿效李公麟绘画方法的同时,结合了浅雕的技法,使得枝叶更具立体感。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强调神韵、灵透。笔筒的整体画意风格上多承接了山水画布局的影响。山石的组合,峭峰之上不见其顶,给人以山外有山的感觉。笔筒口沿部分采用阴刻技法绘云霭,简单的线条,再现了艺人运刀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飘逸流动,或遒劲有力。作品的底部用了四个小矮足,这也是乾隆时期常见的表现形式。明清两代的竹刻艺人虽为工匠,但其艺术传承深受文人画的影响,文人画是当时社会精神人格的重要组成。能书画,更精通雕镂技艺,“以物咏志”这是竹刻艺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笔筒这种载体更是赋予他们更多的创造激情。书画艺术也为竹雕创作提供了无尽的图式和造型来源。因大部分竹刻艺人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大体上划分为“嘉定”“金陵”两派,其他还有徽派、浙派等。嘉定派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1820年),已达到了顶峰,阴刻与浅浮雕成为时尚。此件作品汲取了“嘉定”派竹刻的精髓,技法上运用得得心应手。上海博物馆藏清中期马国贞竹雕“兰亭高会图”笔筒风格与其非常相似。
  清乾隆竹雕玉堂富贵如意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通常头呈灵芝形或者云纹形,握柄微曲。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芴和搔杖演变而来,后来作为文房供赏玩用。此件竹雕如意采用了圆雕、浮雕、透雕等三种技法雕刻而成。一改常见的灵芝与云纹,而是采用了在春天里开放的牡丹与玉兰,寓意“玉堂富贵”。这一题材的选择,再加上构思的巧妙与雕刻的娴熟运用,使得传统的如意富有更加浪漫的情趣。那停留在玉兰花苞上的蝴蝶展动的翅膀,使人联想到它在花丛间穿行的景象,使得原本富有生机的画面,更增添了一份欢愉之情。作品选材、雕刻手法与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馆藏的竹雕如意如出一辙,维多利亚博物馆竹雕如意为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所制。因此可以推断此件竹雕如意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清杨谦刻仕女诗文笔搁
  笔搁色泽红晕,包浆厚重,器形完整,无丝毫变形。其上有添诗一首,词牌名为《右调减字木兰花》,阴刻铭文:“谁能消受,却带三分红杏瘦,似笑还颦,对面原非两个人,刘郎须记,要数佳人他第二。除我除他,此外如何得见些。右调减字木兰花书赠九老长兄。近香仙史。”笔法精心工整。笔搁中间雕镂一仕女,仕女发髻高耸,面目秀美,姿态婀娜,眉目清晰,衣饰细节流畅,倚窗而立,手持鸾镜。仕女的面目、发髻、服饰为典型的清代雕刻技法,其准确而精当的刀法勾画出仕女文静俊俏之美和怡然闲事的神态。故宫博物院藏有类似的题材作品,亦可参照。所刻诗文与雕刻又有联系,既有各自的独立性,情节上又相互呼应,使得两部分上下一致。笔搁下方刻有“筠谷”两字,为清代艺术家杨谦表字,杨谦(生于1684-卒年不详)字筠谷,号吉人,嘉定人。尤工牙竹,又善琢研,工小篆,善写梅,墨竹亦能人品。《竹人录》里记载杨谦家学渊源,其父杨隐君亦善书画、治印,精竹刻。杨谦子承父业,著有《吉人印谱》颇有盛名。杨谦在当时与扬州八怪交往甚密,金农白文“金吉金”印、朱文“金氏寿门书画”印都出白杨谦之手。杨谦的篆刻对后世影响颇深,“西泠八家”中的赵之琛非常钦佩其篆刻艺术。杨谦的竹刻作品多善诗文以长题诗文为特点,书法以行、楷为主。杨谦自幼生活在嘉定,对竹刻艺术感悟颇深,又是竹刻世家,深得“嘉定”派竹刻精髓。因其对玉、砚、牙等都善雕刻,所以在作品表现上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清中期竹雕兰亭雅集香筒
  此件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小巧,在清代为文人文房香薰之物,又可幽游把玩。子口处配象牙天地盖,吻合紧密,倍添高雅。内置沉香,香气从镂孔中散发出来,阵阵清香,扑鼻爽心。雅致,美材,工巧,由此可见古代文士清高精致生活。香筒雕刻题材为兰亭集序图。在中国文人雅集史上,成为中国读书人集体记忆的事件中,最具经典意义,最具深远影响,最具文采风流的事件,一定是兰亭集了。当年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与孙统等四十一位名仕,在今天的会稽山阴之兰亭,集体演出了一幕雅剧。记叙这一雅集的《兰亭序》墨迹,成为书法史上的第一行书。次序后来人选清人选编的《古文观止》,成为后人学习文言散文的经典名篇。本作品以浅浮雕的形式表现,依靠物象高低相衬和交错掩映,产生层次,分出远近。“薄地阳文”是嘉定文人竹刻的主要雕刻形式之一,所谓阳文是指凡凸起之物皆为阳。作者将四十多个人物精雕于手掌大小的竹材之上可谓构思巧妙。苍松、竹林、亭台,皆表现得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嘉定竹刻艺术魅力,是一件难得的上乘妙品。
  清中期竹根雕仙人乘槎
  民间传说中有张骞通西域,乘槎寻找黄河源的故事。槎就是木筏的意思。晋代文人王嘉在《拾遗录》写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东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有羽人栖息其上。”到了明代,“仙人成槎”题材更是比较盛行。清代出现了八仙成槎,作品由一个仙人演变成多个仙人。此件作品创作年代为清中期,雕刻生动,神木鲜果茁壮殷实,人物服饰与手中道具的配置,自然妥当,器物硕大,堪称清中期圆雕竹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圆雕是竹雕技法里比较传统的一种,多以竹根为材料。竹根肉厚质肥,形态各异,随形创作,易于艺人灵感表达。除了圆雕技法以外又结合了透雕、深浮雕、浅浮雕多种技法,巧妙地利用了竹根的自然随形,雕绘了八位仙人乘坐槎筏,各持法器,迎风破浪前行的场面。人物刻画写意传神,槎筏形态奇诡生动。鉴赏竹雕犹如观赏画轴,作者亦有深湛的人物画功底,如人物的裙带飘逸,运刀流畅,线条如画笔。匠心之巧,堪为传世佳作。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文物管理局)
其他文献
一、关于陶瓷枕  作为一种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生活用具,瓷枕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早在春秋时期,《诗经·陈风·泽陂》中就有“辗转伏枕”的记载,《礼记·内则》中也载有“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等句。此外,在考古发掘中,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河南信阳楚墓中也都有春秋时期枕的实物出土,这足以说明古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枕。  就其质地而言,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英语中history这个名词可以解释为“历史”,也可以解释为“历史学”或者“历史记录”。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区分了“历史”和“历史学”两个概念。他把真实发生的历史称作Geschi chte,而Geschi chte这个德语名词则来自动词geschehen,其含义是“发生”;把人们尤其是历史学家们对真实历史的描绘,即历史学,称作Historie。然而不管是作为“历史”还是作
期刊
【编者按】清代瓷器较之明代有很多创新。釉色增加,品种丰富,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笔者精选了沈阳故宫瓷器藏品中顺治至光绪时期官窑瓷器佳者三十余件,对其形制、沿革、尺寸、釉料、纹饰、款识等方面做综合性说明,以飨清代瓷器爱好者及研究者。  24.清康熙款青花番莲纹大盘  盘撇口,弧壁,浅腹。盘内外通体以青花为饰,盘心及外腹壁均绘缠枝莲纹。纹饰线条勾线精准,婉转有力,采用双勾法且分水涂
期刊
龚伟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刘大为工作室班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特聘教授,上海浦东画院院长。  1981年至1984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花鸟画师从郭西河教授,人物画师从许勇教授。2010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师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老师和任惠中、宫中奇、陈嵘老师。出版
期刊
冯印强,字一甲,号悟玄斋主,1969年生于河南滑县。国家一级美术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乌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乌海学院专职书法教师。  倪和军,别署逸墨堂主人,1972年生,山东泰安人。师从刘宝纯先生、王友谊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印社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王羲之书法院副院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
期刊
【摘要】本文以近两年来岷县博物馆实施的古建类文物小修保养和保护修缮项目为例,就古建类文物保养修缮中普遍遇到的“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问题和古建类文物“当地做法”的处理问题做了探讨。笔者认为在保养修缮中需要我们具体分析不同价值维度对“文物原状”做出判断取舍,要高度重视“当地做法”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并尽可能地重点予以保留。  【关键诃】古建类文物 保养修缮 原状 当地做法 价值  按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安
期刊
【摘要】文章以《当阳县志》一书的修复为例,简述手工纸浆修复技术在破损文献修复中的运用。从前期的三种修复方案对比,经过具体的操作,得出结论,手工纸浆修复技术具有修复效率高、节省纸张、修复后书页柔软度提高等优点。避免敲平而带来的二次人为破坏。经过滴补后的文献有利于二次揭取与修复。旨在遇到破损文献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手工纸浆修复技术。  【关键词】手工纸浆 修复技术 修复原则 古籍文献  一、前言  
期刊
【摘要】古籍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史、传播人类文化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而古籍修复队伍的建设是古籍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以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为例,基于博物馆内藏品的特色及保护现状、古籍保护修复历程等基础,详细阐述纸质类文物修复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制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三大手段与方法。并建议文物修复队伍的建设要结合现实需求科学布局、可持续培养,以期为博物馆纸质类文物保护修复队伍的建
期刊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长期发展,于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盛世瓷器的杰出成就建立在国力雄厚、帝王重视及督陶官唐英等人的精益求精之上。乾隆帝关心瓷器的制作,参与、审定御用瓷器的造型、釉色、纹饰等诸多方面。为迎合乾隆帝的喜好,督陶官唐英也试制了一些形制特别的瓷器。乾隆时期官窑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器,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瓷器以及众多的颜色釉作品,瓷质精细,釉面莹润,色彩绚丽,纹样繁复,造型新奇,制作精湛,可
期刊
【摘要】伊金霍洛旗郡王府整体建筑属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与平顶相结合,融蒙、藏、汉风格为一体,府院的多数房屋为飞檐斗拱式,从屋顶到屋面均用砖、木、石雕刻龙凤、鹿鹤、山水、花草、人物等纹饰,图案精美,栩相如生。在所有建筑工艺中,以精湛的砖雕技压群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郡王府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保存最完整的王爷府。  【关键词】郡王府 砖雕 民族文化 古建筑  郡王府位于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