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各色各样的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简单的、复杂的问题。有一种孩子最让老师头疼——爱打架、常惹事又不爱学习的“拧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就连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望而生畏”了。我们有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这次,我有幸在著名心理学家陈虹博士的体验活动中扮演了真实案例中的一个拧孩子,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渐渐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他的感受与变化,为我们老师今后处理类似“头疼”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拧孩子;品质;目标;具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各色各样的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简单的、复杂的问题。有一种孩子最让老师头疼——爱打架、常惹事又不爱学习的“拧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就连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望而生畏”了。我们有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这次,我有幸在著名心理学家陈虹博士的体验活动中扮演了真实案例中的一个拧孩子,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渐渐走近了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他的感受与变化,为我们老师今后处理类似“头疼”的问题提供参考。
他叫“小强”,坐在班级的一个角落里。人人都害怕接近他:他喜欢去招惹别人,喜欢打架,别人上课回答问题他还要拍桌子,老师常常没法上课。老师每天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处理他的问题,其他孩子的家长每天都盼着他离开这个班级,甚至向校长提出了让他“每月换一个班级上课”的建议——一学期有两个月见不到他也好啊!就是这样一个旁人避之不及的孩子,在心理学家的干预下,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扮演的就是这个拧孩子。
情景一:你无药可救!
老师把孩子喊到办公室:你今天怎么又和人打架了?你为什么打他?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呢?你知道你现在有多讨厌吗?你就不能给我省点心吗?看看现在还有谁理你!
这一连串的问题能对孩子有教育效果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对孩子起到了负向强化的作用,让他从内心里更加抵触你。司空见惯了?没错,这就是这孩子经常遇到的处理方式。对话中出现的“不要脸”“都不理你”这些词语,连同“滚出去”“混蛋”等,都是与学生交谈中的禁用词语。
为了解决这个孩子一系列头疼的问题,老师们请来了心理专家,在讨论中,老师们都找不出这孩子有什么优点,尽是些坏品质。在一次闲聊中,有老师说他很“拧”,这却成了心理学家的突破口:拧也可以看做是“坚持”,这一点是可以被利用的呢!
情景二:你是我心中说到做到的男子汉
“你今天是不是又打人了?你觉得每个人都会招惹你吗?”(喊来一个平时最优秀的孩子)“你觉得今天怎样就能做到不打他?好,老师相信你是个说到做到的孩子,如果今天做到了,晚上放学时告诉我。”(要求具体化)
情景三:转变,延续目标效果
放学后,这孩子来到老师办公室,喊了声“报告!”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老师说:真了不起,说说你是怎么做到不打人的?明天你还能做到吗?老师相信你。(抚摸着他的头)你怎么不跟其他同学玩呢?/生:被人瞧不起。/师:你觉得你做得怎么样了大家就不会瞧不起你了?/生:被老师喜欢,成绩好了。/师:你最想跟哪几个同学玩?今天能做到不打他们三个吗?晚上放学时到我办公室告诉我你没打他们。你是怎么做到不打他们的呀?(在孩子变好的情况下让同学们帮助他)。/师:你已经两天不打人了,你还能坚持几天,别说一学期,太长了,就说你现在的想法。那就坚持到这周末。
情景四:成绩进步了,令人惊喜的附带效应
一周过后,这孩子的成绩居然进步了,这是给他带来的附带的效应。一次数学考试居然得了60分!之前都是20多分的。“你这次数学考了多少分?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自己说成功的过程)“你其他学科能做到吗?老师很期待你,相信你依然能说到做到,如果你做到了,老师会把你的父母喊到学校,告诉他们你是个说到做到,能坚持的孩子。”(肯定他的品质而不是不打架的行为)
情景五:学习新的技能,融入温暖集体
“你想不想跟更多的同学一起玩?你今天跟5个同学打招呼。能做到吗?”第二天:“你能再和他们每人都说一句好听的话吗?比如你今天笑的真好看、衣服真漂亮。”第三天:“你能帮他们每人一个忙吗?比如帮他们排桌子、放凳子。”(不直接告诉他友善这个概念,而是具体化到具体行为)
经过这一系列的连续的行为,孩子果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的智商很正常,只是以前都用在和别人作对上了,这些变化让他的负向强化消除了,而之前的心理防御机制消耗了他的心理能量,现在他上课能“看见了”“听见了”,自然就进步了。
这样的过程大约经过了三个月。作为角色扮演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孩子内心的变化,陈博士扮演的老师不同于情景一的简单粗暴,而是发掘我内心的潜能和优势,“拧”就是美好的条件。老师不断提示“我很高兴”。心理学中有提到“他人的满意,能让行为延续、重复。”老师的表扬不是停留在最初的表扬——你不打架了,而是肯定他的品质——说到做到。给我提出的要求也很具体化:半天不打一个同学,然后是不打三个同学,让这三个同学在我进步的时候帮助我。这样坚持时间达到两天、三天。为了和同学们交到朋友,不直接告诉我要友善这个概念,而是具体化到行为:做到那几个方面就是友善。而我进步的过程都是让我自己表达:“怎么做到不打人的?”“怎么做到考试进步的?”这种愉快的行为便容易自然的延续。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方法,注意用词。要理解孩子,先正向肯定,再指出不对的原因,提出建议,让人感到有希望,人会感到被肯定、被尊重。比如对于字写得不好的同学,可以告诉 他:“你的字写的不整齐,不过写得挺全的,希望您能更整齐一些。”“我知道你在努力、你想努力,但是方法不好”。在平时对学生的评价中多用诸如“行、好、试试、做得了、会成功”等词语,总说诸如“我欣赏、我同意、我赞美、有进步、是有原因的”等词。少说诸如“讨厌、拖后腿、让人失望、差”等词语,不说诸如“滚出去、不要脸、抽你”等词。让目标效果行为化,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拧孩子;品质;目标;具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各色各样的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简单的、复杂的问题。有一种孩子最让老师头疼——爱打架、常惹事又不爱学习的“拧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就连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望而生畏”了。我们有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这次,我有幸在著名心理学家陈虹博士的体验活动中扮演了真实案例中的一个拧孩子,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渐渐走近了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他的感受与变化,为我们老师今后处理类似“头疼”的问题提供参考。
他叫“小强”,坐在班级的一个角落里。人人都害怕接近他:他喜欢去招惹别人,喜欢打架,别人上课回答问题他还要拍桌子,老师常常没法上课。老师每天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处理他的问题,其他孩子的家长每天都盼着他离开这个班级,甚至向校长提出了让他“每月换一个班级上课”的建议——一学期有两个月见不到他也好啊!就是这样一个旁人避之不及的孩子,在心理学家的干预下,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扮演的就是这个拧孩子。
情景一:你无药可救!
老师把孩子喊到办公室:你今天怎么又和人打架了?你为什么打他?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呢?你知道你现在有多讨厌吗?你就不能给我省点心吗?看看现在还有谁理你!
这一连串的问题能对孩子有教育效果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对孩子起到了负向强化的作用,让他从内心里更加抵触你。司空见惯了?没错,这就是这孩子经常遇到的处理方式。对话中出现的“不要脸”“都不理你”这些词语,连同“滚出去”“混蛋”等,都是与学生交谈中的禁用词语。
为了解决这个孩子一系列头疼的问题,老师们请来了心理专家,在讨论中,老师们都找不出这孩子有什么优点,尽是些坏品质。在一次闲聊中,有老师说他很“拧”,这却成了心理学家的突破口:拧也可以看做是“坚持”,这一点是可以被利用的呢!
情景二:你是我心中说到做到的男子汉
“你今天是不是又打人了?你觉得每个人都会招惹你吗?”(喊来一个平时最优秀的孩子)“你觉得今天怎样就能做到不打他?好,老师相信你是个说到做到的孩子,如果今天做到了,晚上放学时告诉我。”(要求具体化)
情景三:转变,延续目标效果
放学后,这孩子来到老师办公室,喊了声“报告!”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老师说:真了不起,说说你是怎么做到不打人的?明天你还能做到吗?老师相信你。(抚摸着他的头)你怎么不跟其他同学玩呢?/生:被人瞧不起。/师:你觉得你做得怎么样了大家就不会瞧不起你了?/生:被老师喜欢,成绩好了。/师:你最想跟哪几个同学玩?今天能做到不打他们三个吗?晚上放学时到我办公室告诉我你没打他们。你是怎么做到不打他们的呀?(在孩子变好的情况下让同学们帮助他)。/师:你已经两天不打人了,你还能坚持几天,别说一学期,太长了,就说你现在的想法。那就坚持到这周末。
情景四:成绩进步了,令人惊喜的附带效应
一周过后,这孩子的成绩居然进步了,这是给他带来的附带的效应。一次数学考试居然得了60分!之前都是20多分的。“你这次数学考了多少分?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自己说成功的过程)“你其他学科能做到吗?老师很期待你,相信你依然能说到做到,如果你做到了,老师会把你的父母喊到学校,告诉他们你是个说到做到,能坚持的孩子。”(肯定他的品质而不是不打架的行为)
情景五:学习新的技能,融入温暖集体
“你想不想跟更多的同学一起玩?你今天跟5个同学打招呼。能做到吗?”第二天:“你能再和他们每人都说一句好听的话吗?比如你今天笑的真好看、衣服真漂亮。”第三天:“你能帮他们每人一个忙吗?比如帮他们排桌子、放凳子。”(不直接告诉他友善这个概念,而是具体化到具体行为)
经过这一系列的连续的行为,孩子果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的智商很正常,只是以前都用在和别人作对上了,这些变化让他的负向强化消除了,而之前的心理防御机制消耗了他的心理能量,现在他上课能“看见了”“听见了”,自然就进步了。
这样的过程大约经过了三个月。作为角色扮演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孩子内心的变化,陈博士扮演的老师不同于情景一的简单粗暴,而是发掘我内心的潜能和优势,“拧”就是美好的条件。老师不断提示“我很高兴”。心理学中有提到“他人的满意,能让行为延续、重复。”老师的表扬不是停留在最初的表扬——你不打架了,而是肯定他的品质——说到做到。给我提出的要求也很具体化:半天不打一个同学,然后是不打三个同学,让这三个同学在我进步的时候帮助我。这样坚持时间达到两天、三天。为了和同学们交到朋友,不直接告诉我要友善这个概念,而是具体化到行为:做到那几个方面就是友善。而我进步的过程都是让我自己表达:“怎么做到不打人的?”“怎么做到考试进步的?”这种愉快的行为便容易自然的延续。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方法,注意用词。要理解孩子,先正向肯定,再指出不对的原因,提出建议,让人感到有希望,人会感到被肯定、被尊重。比如对于字写得不好的同学,可以告诉 他:“你的字写的不整齐,不过写得挺全的,希望您能更整齐一些。”“我知道你在努力、你想努力,但是方法不好”。在平时对学生的评价中多用诸如“行、好、试试、做得了、会成功”等词语,总说诸如“我欣赏、我同意、我赞美、有进步、是有原因的”等词。少说诸如“讨厌、拖后腿、让人失望、差”等词语,不说诸如“滚出去、不要脸、抽你”等词。让目标效果行为化,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