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生地理发展性学力的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f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176-01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到:“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的很大缺点是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孩子胆子大,动手能力强,但不会考试。”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就需要提高综合学力,其中发展性学力就关系到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它既是最可贵的生命力,也是最活跃的创造力,还是最本质的竞争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初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呢?下面就地理方面浅谈几点认识:
  一、提高发展性学力的重要性
  发展性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水平、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能力,它是学生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获得的态度、能力,也是学生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学生在终身教育和未来发展中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初中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才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实施措施
  (一)转变教师角色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学习。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有统计表明,高达44%的学生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被调查学生的大多回答都是:“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
  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开展真正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优化“教法”与“学法”,促使学生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由以往的“演讲者”向今日的“导演”角色过渡,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优化课堂教学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推行的是以“知识教育”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填鸭式”教学,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耗时多、效率低,学生往往不堪重负,其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自主性、创新性。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努力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重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比如我们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薄弱,对于“基础差、不爱学”或者“懒于学、顾不上”的学生而言,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强化刺激,培养情趣,使学生爱学、好学。其实,教学的情境有很多形式,如:语言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音像情境、实验情境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灵活运用。
  (三)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学习的一种活动,通过设计方案、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研究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使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获得探究、解决的体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比如,我在教学时选好课题“如何解决农村固体垃圾问题”。让同学们收集哪些是固体垃圾,是否都对人体有害,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让学生贴近生活,自然学习兴趣高涨。
  (四)加强实验教学力度
  地理实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力手段,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真正理解掌握。但是,目前各学校基本上都没有专门的地理实验室,甚至连最简单的地球仪、三球仪等實验器材都没有。所以,要求地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教学。
  总之,我们要切实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验,探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习品质,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發展性学力,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目的。
  我们也应多改变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式,运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促进教法改进和学法指导的统一和谐发展,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寻找和构建一种自主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不断培养终身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新理念》,袁振国,科学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教学当中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在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高等数学在高等院校当中的教学现状和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問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高等数学在高等院校当中的教学理念、高等数学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考核评价的方式,给出了合理化的改革意见,以期为高等院校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微课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微课是一种仅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讲解,并且用时较短的流媒体视频课程。微课虽然内容微、用时微,但是微课的作用却一应俱全。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简略论述微课在初中数學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 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初中学生明显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初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基础。本文提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初中生 教学创新  【
期刊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数学是最关键的学科之一,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有利于他们培养学习兴趣与数学思维。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本文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满足高等数学教学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数学发展的整体现状,对高等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出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创新教育 实施  【中圖分类号】O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146-02  高等数学是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142-02  我们知道,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快转变曾经千年“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理念,而转变教学理念的第一步便是转变教学方式。怎样转变,才能让小学数学教学尽显魅力呢?在千年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高等院校坚持正确方向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开放,人们的思想意识及价值取向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多种利益矛盾不断的凸显,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递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151-01  这个学期我教的俄语班学生数学成绩提高很大,平均分较其他班级高出很多,最可喜的是学生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提高了。欣喜之余反思其原因,觉得我对作业讲评课课堂模式进行的改革起了很大作用。  说起这个改革,当初真是出于无奈!  我校属于城郊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城市边缘的弱势家庭。我校的俄语班又往往是每
期刊
【摘要】微课是一种以视频和软件为载体的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微课顾名思义其课程时间一般为5至10分钟,内容通常为一个重点知识点。而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或终端设备进行学习观看。近年来微课不断被应用在学校教学、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教学以及自主学习等方面。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效。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可行性,本文将结合微课和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教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把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在“学”与“教”有明显的优势,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 优势 问题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172-02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学科课程的整合,给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了更广阔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