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神奇美丽的彩云之南,总能感受到多民族文化的璀璨绚丽,感受到多民族安居乐业的美好幸福,感受到多民族和谐繁荣发展的蓬勃势头……
近十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不懈的努力使云南民族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007年1月在云南视察工作时赞许道“云南的民族工作在全国是叫得响的!”
每每想到这,在云南民族工作战线上工作了十年的云南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就备感欣慰,感慨良多。“我作为这十年云南民族工作的见证人之一,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欣慰”,在这位真诚豁达、正直务实的藏族干部那里,我们不仅读到了云南民族工作的奋进曲,更读到了一本厚重的云南民族工作发展史。
“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云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事业的重要推动力
云南56个民族俱全,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的边疆省份,云南有着4061公里的陆地边境线,16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边疆的繁荣稳定一直以来部是云南最首要、最紧迫的问题,是云南最大的政治。
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强调指出“在云南,不重视民族工作,不研究民族问题,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做不好民族工作,全盘工作也做不好。”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云南省情紧密结合,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格桑顿珠主任说:云南省民委始终坚持把当好省委、政府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作为根本职责,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吃透两头,不断总结和明晰“围绕中心抓团结、分类指导促发展、抓住关键出人才”的工作思路,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对发展比较滞后、一般的扶持措施难以奏效的人口较少民族等特困乡村,探索总结“一族一策、一山一策、一族几策”的基本经验,实施“三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边境地区的投入扶持力度、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兴边富民示范村,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带方向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经验。
从加人基础建设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到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到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云南省民委每一项工作都落在“实”字上、惠在群众的生活中、暖在民众的心窝里。
有数字为证
2006年,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1527.69亿元,较2002年年均增长11.94%,增幅高丁全省平均水平。
2007年,投人民族专项资金投入7164万元,实施了41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自然村的整村推进。
2007年,全省的兴边富民重点县由6个增加到11个,资金由原来的每年1800万元增加到3300万元;
2007年,投入民族专项资金5027万元,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较重的散杂居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建设了191个民族团结示范村……
枯燥和抽象的数字背后是其衍化的团结、和谐、开放、繁荣的美丽景象,这景象在宽阔的道路上、在齐整的村舍里、在兴旺的民族企业里、在平等互助的风貌里,更在民族群众的笑颜中!
建立民族团结稳定长效机制——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年年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云南历史上由于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隔阂深,民族关系复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关系总体和谐,但因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复杂因素,民族团结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1999年开始,云南省民委探索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逐步成为维护团结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目前,民族团结目标管理已延伸到全省1330个乡镇,8671个社区和村(居)委会,1510个宗教活动场所,698个企业和农场。“十五”期间,云南民委系统每年参与排查和调处的矛盾纠纷达1000多件,始终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把工作做在平时,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和各民族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的认识不断深入人心。全省10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影响全局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为祖国营造了团结、稳定、和谐的边疆。
党的十六大以来,云南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政策,率先在边境民族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率先提出在省直部门都有1名以上厅级领导干部等,这些“率先”不断上升成为国家的政策措施,逐步在全国推广。每一个“率先”都凝聚着云南民族工作者创造的智慧、开拓的勇气和为民的丹心。
加大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选拔——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
云南省民委从1999年提出在省直部门都有1名以上厅级领导干部。通过在昆明举办人口较少民族和云南特有民族大专班等各种培养措施,到2004年实现了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以上厅级领导干部的目标,其中独龙、德昂、阿昌、布朗等少数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本民族干部担任省直部门厅级领导。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干部达27.5万人,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20.2万人,分别占全省總数的27.2%和26%。这支干部队伍成为促进发展、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中坚力量。
几代民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写就云南民族工作的壮丽篇章
越是伟大的实践,越能碰撞出伟大的精神之花。云南民族工作发展史里不仅舒卷着奋进的波涛,更有一种不息的精神的光芒在燃烧。
感情丰富的格桑顿珠总是满怀深情地回忆老一辈民族工作者,总是慨叹云南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因为几代民族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延续优良的民族工作传统,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人,作为一名深切感受过党的民族政策的民族干部,格桑顿珠对他的工作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他说:“民委的工作要带着真情,特别是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感情,对民族工作有感情,把民委真正建成‘民族之家’”。其实,这种情感不仅是对民族工作,也是他对这片土地,对祖国、对党的事业的无限深情。
怀着这样的深情,格桑顿珠躬耕于党的事业几十年,正直、忠诚、坚定,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
怀着这样的深情,格桑顿珠奉献在十年的民委工作中。他说“我对自己十年来的民委工作感到满意,如果我自己都不满意,我怎么能让各族群众满意”。这份满意不是自负,而是一份无愧于心的真诚和坦荡!
怀着这样的深情,格桑顿珠展望云南民族工作的未来,那将是民族团结的颂歌、五彩缤纷的花海、繁荣发展的画卷、和谐辉煌的时代!
近十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不懈的努力使云南民族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007年1月在云南视察工作时赞许道“云南的民族工作在全国是叫得响的!”
每每想到这,在云南民族工作战线上工作了十年的云南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就备感欣慰,感慨良多。“我作为这十年云南民族工作的见证人之一,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欣慰”,在这位真诚豁达、正直务实的藏族干部那里,我们不仅读到了云南民族工作的奋进曲,更读到了一本厚重的云南民族工作发展史。
“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云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事业的重要推动力
云南56个民族俱全,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的边疆省份,云南有着4061公里的陆地边境线,16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边疆的繁荣稳定一直以来部是云南最首要、最紧迫的问题,是云南最大的政治。
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强调指出“在云南,不重视民族工作,不研究民族问题,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做不好民族工作,全盘工作也做不好。”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云南省情紧密结合,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格桑顿珠主任说:云南省民委始终坚持把当好省委、政府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作为根本职责,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吃透两头,不断总结和明晰“围绕中心抓团结、分类指导促发展、抓住关键出人才”的工作思路,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对发展比较滞后、一般的扶持措施难以奏效的人口较少民族等特困乡村,探索总结“一族一策、一山一策、一族几策”的基本经验,实施“三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边境地区的投入扶持力度、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兴边富民示范村,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带方向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经验。
从加人基础建设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到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到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云南省民委每一项工作都落在“实”字上、惠在群众的生活中、暖在民众的心窝里。
有数字为证
2006年,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1527.69亿元,较2002年年均增长11.94%,增幅高丁全省平均水平。
2007年,投人民族专项资金投入7164万元,实施了41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自然村的整村推进。
2007年,全省的兴边富民重点县由6个增加到11个,资金由原来的每年1800万元增加到3300万元;
2007年,投入民族专项资金5027万元,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较重的散杂居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建设了191个民族团结示范村……
枯燥和抽象的数字背后是其衍化的团结、和谐、开放、繁荣的美丽景象,这景象在宽阔的道路上、在齐整的村舍里、在兴旺的民族企业里、在平等互助的风貌里,更在民族群众的笑颜中!
建立民族团结稳定长效机制——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年年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云南历史上由于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隔阂深,民族关系复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关系总体和谐,但因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复杂因素,民族团结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1999年开始,云南省民委探索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逐步成为维护团结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目前,民族团结目标管理已延伸到全省1330个乡镇,8671个社区和村(居)委会,1510个宗教活动场所,698个企业和农场。“十五”期间,云南民委系统每年参与排查和调处的矛盾纠纷达1000多件,始终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把工作做在平时,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和各民族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的认识不断深入人心。全省10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影响全局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为祖国营造了团结、稳定、和谐的边疆。
党的十六大以来,云南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政策,率先在边境民族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率先提出在省直部门都有1名以上厅级领导干部等,这些“率先”不断上升成为国家的政策措施,逐步在全国推广。每一个“率先”都凝聚着云南民族工作者创造的智慧、开拓的勇气和为民的丹心。
加大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选拔——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
云南省民委从1999年提出在省直部门都有1名以上厅级领导干部。通过在昆明举办人口较少民族和云南特有民族大专班等各种培养措施,到2004年实现了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以上厅级领导干部的目标,其中独龙、德昂、阿昌、布朗等少数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本民族干部担任省直部门厅级领导。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干部达27.5万人,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20.2万人,分别占全省總数的27.2%和26%。这支干部队伍成为促进发展、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中坚力量。
几代民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写就云南民族工作的壮丽篇章
越是伟大的实践,越能碰撞出伟大的精神之花。云南民族工作发展史里不仅舒卷着奋进的波涛,更有一种不息的精神的光芒在燃烧。
感情丰富的格桑顿珠总是满怀深情地回忆老一辈民族工作者,总是慨叹云南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因为几代民族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延续优良的民族工作传统,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人,作为一名深切感受过党的民族政策的民族干部,格桑顿珠对他的工作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他说:“民委的工作要带着真情,特别是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感情,对民族工作有感情,把民委真正建成‘民族之家’”。其实,这种情感不仅是对民族工作,也是他对这片土地,对祖国、对党的事业的无限深情。
怀着这样的深情,格桑顿珠躬耕于党的事业几十年,正直、忠诚、坚定,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
怀着这样的深情,格桑顿珠奉献在十年的民委工作中。他说“我对自己十年来的民委工作感到满意,如果我自己都不满意,我怎么能让各族群众满意”。这份满意不是自负,而是一份无愧于心的真诚和坦荡!
怀着这样的深情,格桑顿珠展望云南民族工作的未来,那将是民族团结的颂歌、五彩缤纷的花海、繁荣发展的画卷、和谐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