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年前,30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组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博士生服务团,走出了象牙塔的校门,暂离了日夜苦读的图书馆,来到山城重庆挂职,投身到直辖市成立之后的火热建设实践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7年赴重庆博士生服务团的发轫与成功,不仅开创了博士服务团这一新时期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新思路,而且,他们事业的成功,更是对母校建校30周年奉上的一份厚礼,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每位博士服务团的成员,都有他们成功的经验。作为培养他们的学校,我们也将从这一个案中发掘出人才培养与成才的规律,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历史机遇与办学理念的契合
重庆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牵手,源于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庆市团委领导专程到北京,找到了时任团中央常委、统战部长、全国青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的俞贵麟同志,表达了重庆市团委要为新成立的直辖市做些实质性的工作的想法。经过商议,“博士服务团”的这一决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并且很快得到了团中央领导的支持。一个崭新的概念与人才输送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时间紧迫,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寻找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校来承担这项任务。团中央的领导们找到了时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的翁杰明同志,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出了派遣博士服务团的邀请。博士服务团的提法马上得到了翁杰明同志及研究生院党委的认同。经过短时间的精心组织,一个由研究生院二年级在校博士生与少数已经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博士服务团组成了。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同志、重庆市书记张德邻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龙永枢同志等领导,为博士服务团的成功运作给予了热切的关心与大力的支持,并亲自领导与参与了该项工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承担这项历史性任务,既是研究生院的光荣,也是与研究生院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相符合的。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院自成立以来,依靠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与科研资源,很快就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一所著名的高等院校。它学科比较齐全,学术大家汇集,吸引了全国的青年才俊来此求学。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之后,研究生院凭借自身的优势,在首批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中占全国总招生数的1/4,学科授予点与导师队伍均居全国前列。同时,研究生院根据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不断探索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办学理念,倡导脚踏实地的学风,以培养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政治家、理論家、企业家与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为己任。
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中国式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路径
在研究生院的历史上,如此大规模、成建制地向重庆市派出博士生服务团,是空前的。在此之前,研究生院也曾经派遣在校博士生到陕西丹凤县、贵州六盘水地区等地挂职锻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在校期间参加过基层挂职锻炼的博士生们,在走出校门之后,大多数都取得了很好的工作业绩,成长为所在单位与部门的优秀人才。
认识国情,了解国情,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基础。在校的博士生们,大多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有着良好的理论功底与学识修养,但他们是否对中国的国情有透彻的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与观点立场,是不是站在人民的一边,这不仅仅是言词表达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亲身的生活体验与痛切感受,思想感情与观点立场才能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百闻不如一见,百言不如一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让在校的博士生更真切地了解国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投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之中去。
理论创新只有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上才有可能。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沐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我们的人才培养从来都没有脱离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在校读书期间,如果有机会接触到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并且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磨砺一番,博士生们的理论创新就有了现实的基础,有了正确的方向,也具有了创新理论的力量与勇气。
理论探索与实践体验,只是我们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积极寻求的一种培养方式,能否获得成功,是否符合中国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本身也需要实践的检验,我们愿意与全国其他高校一道,共同探讨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
青年知识分子的成才之道
本期的专题采访报道,选择了博士服务团成员中的五位:翁杰明、陈澍、李剑铭、曹明德、王济光。我们相信,每位参加过博士服务团的博士们,都能写出一篇华彩文章。
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大多数在上学读博士之前,有过工作经历,但多数博士生挂职的工作岗位与以前不同,职业换了,生活环境变了,他们如何融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呢?那就是在实践面前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广大群众学习求教,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成为他们当中的普通一员。
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在人生舞台上谱写华章。首批博士团成员在重庆11年来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了他们这批博士们还具备了干大事业的魄力与创新精神。这些成功案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青年知识分子只要找准了位置,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一定能够唱出自己最精彩的一幕人生大戏。
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走过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办学之路。三十而立。今天,研究生院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深入总结像重庆博士服务团这样的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通过继续探索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规律,我们一定能够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字编辑:聚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7年赴重庆博士生服务团的发轫与成功,不仅开创了博士服务团这一新时期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新思路,而且,他们事业的成功,更是对母校建校30周年奉上的一份厚礼,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每位博士服务团的成员,都有他们成功的经验。作为培养他们的学校,我们也将从这一个案中发掘出人才培养与成才的规律,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历史机遇与办学理念的契合
重庆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牵手,源于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庆市团委领导专程到北京,找到了时任团中央常委、统战部长、全国青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的俞贵麟同志,表达了重庆市团委要为新成立的直辖市做些实质性的工作的想法。经过商议,“博士服务团”的这一决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并且很快得到了团中央领导的支持。一个崭新的概念与人才输送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时间紧迫,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寻找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校来承担这项任务。团中央的领导们找到了时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的翁杰明同志,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出了派遣博士服务团的邀请。博士服务团的提法马上得到了翁杰明同志及研究生院党委的认同。经过短时间的精心组织,一个由研究生院二年级在校博士生与少数已经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博士服务团组成了。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同志、重庆市书记张德邻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龙永枢同志等领导,为博士服务团的成功运作给予了热切的关心与大力的支持,并亲自领导与参与了该项工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承担这项历史性任务,既是研究生院的光荣,也是与研究生院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相符合的。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院自成立以来,依靠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与科研资源,很快就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一所著名的高等院校。它学科比较齐全,学术大家汇集,吸引了全国的青年才俊来此求学。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之后,研究生院凭借自身的优势,在首批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中占全国总招生数的1/4,学科授予点与导师队伍均居全国前列。同时,研究生院根据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不断探索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办学理念,倡导脚踏实地的学风,以培养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政治家、理論家、企业家与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为己任。
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中国式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路径
在研究生院的历史上,如此大规模、成建制地向重庆市派出博士生服务团,是空前的。在此之前,研究生院也曾经派遣在校博士生到陕西丹凤县、贵州六盘水地区等地挂职锻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在校期间参加过基层挂职锻炼的博士生们,在走出校门之后,大多数都取得了很好的工作业绩,成长为所在单位与部门的优秀人才。
认识国情,了解国情,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基础。在校的博士生们,大多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有着良好的理论功底与学识修养,但他们是否对中国的国情有透彻的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与观点立场,是不是站在人民的一边,这不仅仅是言词表达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亲身的生活体验与痛切感受,思想感情与观点立场才能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百闻不如一见,百言不如一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让在校的博士生更真切地了解国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投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之中去。
理论创新只有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上才有可能。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沐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我们的人才培养从来都没有脱离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在校读书期间,如果有机会接触到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并且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磨砺一番,博士生们的理论创新就有了现实的基础,有了正确的方向,也具有了创新理论的力量与勇气。
理论探索与实践体验,只是我们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积极寻求的一种培养方式,能否获得成功,是否符合中国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本身也需要实践的检验,我们愿意与全国其他高校一道,共同探讨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
青年知识分子的成才之道
本期的专题采访报道,选择了博士服务团成员中的五位:翁杰明、陈澍、李剑铭、曹明德、王济光。我们相信,每位参加过博士服务团的博士们,都能写出一篇华彩文章。
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大多数在上学读博士之前,有过工作经历,但多数博士生挂职的工作岗位与以前不同,职业换了,生活环境变了,他们如何融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呢?那就是在实践面前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广大群众学习求教,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成为他们当中的普通一员。
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在人生舞台上谱写华章。首批博士团成员在重庆11年来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了他们这批博士们还具备了干大事业的魄力与创新精神。这些成功案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青年知识分子只要找准了位置,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一定能够唱出自己最精彩的一幕人生大戏。
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走过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办学之路。三十而立。今天,研究生院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深入总结像重庆博士服务团这样的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通过继续探索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规律,我们一定能够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字编辑: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