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7-0046-2
如果说借助于前面的学习组织理论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有利于创业企业成长的创业团队的话,企业能力理论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业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成长。
一、企业能力理论的缘起
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以科斯(Coase R H,1937)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企业,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提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然而,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具有独特的“生产特征”;无法有效解释企业实践活动中一些重要现象,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活动。
企业能力理论的兴起同时源于主流管理理论的缺憾。管理学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20世纪60年代末至20 世纪70年代崇尚战略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主流理论。然而,波特5种竞争力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他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竞争力的实践中仍显得乏力。
为此,一批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以更好地说明:企业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研究者把归宿点归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应运而生。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并使其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资源的能力,其本质是组织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认为企业中蕴涵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能力观有3层含义:一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其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二是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三是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力能力理论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等。
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Prahalad C K)和哈默(Hamel G)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分为3种主要类型:一是市场通路能力,包括品牌发展管理、市场营销、分销与后勤、技术支持等,帮助企业尽可能贴近顾客;二是与诚信有关的能力,如质量管理、产品时间周期、供货的及时性和存货管理等能力,使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更具柔性和可靠性;三是与功能有关的能力,包括能够使企业提供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及能够提供使顾客获得与众不同利益的产品的各项技术。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有价值(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核心能力的管理方面有4个关键任务,即选择核心能力、构造核心能力、配置核心能力和保护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
关于核心能力与其他战略观点的联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但不是所有竞争优势都是核心能力;产业竞争的观点着重于终端的产品或服务,而能力的观点着重于潜在后面的能力;市场位势竞争策略分析的是终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问题,核心能力分析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以产品特性为定义单位的战略业务单元,限制了发掘潜在机会的视野,而核心能力有助于发现进入新领域的机会和有效资源配置;传统市场份额主要是指品牌份额与终端产品份额,核心能力份额虽不好测量,但可以通过核心产品份额来研究。核心产品介于能力与终端产品之间,建立核心产品份额是建立核心能力份额的途径之一。
基础能力理论。桑切斯(Sanchez R)和黑恩(Heene A)等人在核心能力基础上,提出综合动力性的、系统性的、认知性的和整体性的能力概念,把基础能力作为研究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框架。能力是为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协同各种资源配置的组织能力,即能力的知识观或知识资本。能力理论认为作为战略变化动力的管理者认知和组织学习的能力,决定了个体企业的资源禀赋与决定工业结构的资源积累禀赋;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关键资源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的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强化企业的能力有两种途径:能力的构建(使现存资产与能力获得数量变化的过程)与能力的杠杆作用(运用现有能力满足现有或新的市场机会)。
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把能力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管理,重视企业网络和联盟的作用,快速配置临时资源链以获得短期市场机会的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产业组织理论、基础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均提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企业不应仅仅被描写为原有经济实体或资源的积累体,而应被看做是一个有适应能力和变异的有机体,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系统。组织的一致性就是对作为系统的企业所有要素进行排队组合,创造出在全企业得到支持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
基础能力理论提出能力的动力性。能力的动力性是环境与组织的变化与共同进化的动态性,是形成能力和基础能力理论的主题,其分析包括企业内人员与团队的相互作用、企业与企业外资源提供者的相互作用、企业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竞争对手与竞争伙伴的相互关系。复杂动态的环境造成了不确定性,使管理者的认知产生了局限性。管理者的认知差异反应在制定目标与整合、配置资源的差异,进而使拥有和使用相同资源的企业出现能力的差异。要对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实现战略目标的资源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实现对能力构建和发挥能力的杠杆作用。知识与技能资源是关键的变量资源,企业学习及获得新能力的能力对在动态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动力能力理论。提斯(Teece D T,1997)提出了动力能力理论。该理论实际上是基础能力理论关于能力动力性思想的进一步的延伸。提斯认为资源和能力并非是一个分析性的问题,资源是粘性的,企业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并非能随意改变或更新,而是依赖路径演化。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4个层次: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和获得的公共知识,这是企业的基础,但由于非企业专有,因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战略要素;企业的专有资产,如商业秘密、生产秘诀和特殊的生产工艺等,由于融入了企业的无形知识,因而非常难以复制和模仿;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专有资产有机地整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活动,这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专有活动,使企业比市场更有效率,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与竞争对手比有显着优势的能力,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于目前激烈变化的环境来讲,能力也必须不断地创新,企业动力能力就成为最关键的能力。动力能力理论强调为适应目前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获取、整合,具有能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的能力。动力能力可以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动力功能理论分析的单元不仅是笼统的资源,而且是有利于维持动力功能的组织过程专有资产状况和获得资源与能力的路径。
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波士顿顾问咨询公司的斯托克(Stalk G,1992)和舒尔曼(Schulman L E,1992)等人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都必须管理一些基本业务流程,如新产品的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从营销、订货,到实现产品价值。每个流程都在创造价值,每个流程也都要求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因此,尽管各个部门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但是关键在于管理这些流程,使之成为竞争能力。管理者应把自己的管理重点放在支持这些能力的基本设施以及员工的培训上。企业为培养这种能力,必须考虑以下4个原则:一是公司战略的基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业务流程;二是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公司的关键流程转换为能为顾客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三是公司通过对支持基本设施建设,进行战略投资来获得这些能力,这些设施连接传统的战略经营单位和部门,并超越了这些单位和部门;四是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来协调部门。
【参考文献】
[1]Stalk G,Evans P,Schulman L E 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4(5):35-45
[2]Sanchez R,Heene A.Managing Articu lated Knowledge in Comp etence2B ased Comp etition[M].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1997
[3]Teece D J,P isano G,Shuen A.Dynam ic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J].S trateg ic M anag em ent,1997,18(7):23-36
[4]Prahalad C K,Hamel G.The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89-98
【作者简介】高勃禹:天津财经大学2010级MB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7-0046-2
如果说借助于前面的学习组织理论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有利于创业企业成长的创业团队的话,企业能力理论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业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成长。
一、企业能力理论的缘起
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以科斯(Coase R H,1937)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企业,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提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然而,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具有独特的“生产特征”;无法有效解释企业实践活动中一些重要现象,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活动。
企业能力理论的兴起同时源于主流管理理论的缺憾。管理学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20世纪60年代末至20 世纪70年代崇尚战略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主流理论。然而,波特5种竞争力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他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竞争力的实践中仍显得乏力。
为此,一批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以更好地说明:企业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研究者把归宿点归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应运而生。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并使其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资源的能力,其本质是组织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认为企业中蕴涵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能力观有3层含义:一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其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二是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三是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力能力理论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等。
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Prahalad C K)和哈默(Hamel G)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分为3种主要类型:一是市场通路能力,包括品牌发展管理、市场营销、分销与后勤、技术支持等,帮助企业尽可能贴近顾客;二是与诚信有关的能力,如质量管理、产品时间周期、供货的及时性和存货管理等能力,使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更具柔性和可靠性;三是与功能有关的能力,包括能够使企业提供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及能够提供使顾客获得与众不同利益的产品的各项技术。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有价值(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核心能力的管理方面有4个关键任务,即选择核心能力、构造核心能力、配置核心能力和保护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
关于核心能力与其他战略观点的联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但不是所有竞争优势都是核心能力;产业竞争的观点着重于终端的产品或服务,而能力的观点着重于潜在后面的能力;市场位势竞争策略分析的是终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问题,核心能力分析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以产品特性为定义单位的战略业务单元,限制了发掘潜在机会的视野,而核心能力有助于发现进入新领域的机会和有效资源配置;传统市场份额主要是指品牌份额与终端产品份额,核心能力份额虽不好测量,但可以通过核心产品份额来研究。核心产品介于能力与终端产品之间,建立核心产品份额是建立核心能力份额的途径之一。
基础能力理论。桑切斯(Sanchez R)和黑恩(Heene A)等人在核心能力基础上,提出综合动力性的、系统性的、认知性的和整体性的能力概念,把基础能力作为研究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框架。能力是为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协同各种资源配置的组织能力,即能力的知识观或知识资本。能力理论认为作为战略变化动力的管理者认知和组织学习的能力,决定了个体企业的资源禀赋与决定工业结构的资源积累禀赋;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关键资源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的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强化企业的能力有两种途径:能力的构建(使现存资产与能力获得数量变化的过程)与能力的杠杆作用(运用现有能力满足现有或新的市场机会)。
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把能力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管理,重视企业网络和联盟的作用,快速配置临时资源链以获得短期市场机会的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理论认为产业组织理论、基础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均提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企业不应仅仅被描写为原有经济实体或资源的积累体,而应被看做是一个有适应能力和变异的有机体,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系统。组织的一致性就是对作为系统的企业所有要素进行排队组合,创造出在全企业得到支持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
基础能力理论提出能力的动力性。能力的动力性是环境与组织的变化与共同进化的动态性,是形成能力和基础能力理论的主题,其分析包括企业内人员与团队的相互作用、企业与企业外资源提供者的相互作用、企业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竞争对手与竞争伙伴的相互关系。复杂动态的环境造成了不确定性,使管理者的认知产生了局限性。管理者的认知差异反应在制定目标与整合、配置资源的差异,进而使拥有和使用相同资源的企业出现能力的差异。要对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实现战略目标的资源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实现对能力构建和发挥能力的杠杆作用。知识与技能资源是关键的变量资源,企业学习及获得新能力的能力对在动态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动力能力理论。提斯(Teece D T,1997)提出了动力能力理论。该理论实际上是基础能力理论关于能力动力性思想的进一步的延伸。提斯认为资源和能力并非是一个分析性的问题,资源是粘性的,企业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并非能随意改变或更新,而是依赖路径演化。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4个层次: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和获得的公共知识,这是企业的基础,但由于非企业专有,因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战略要素;企业的专有资产,如商业秘密、生产秘诀和特殊的生产工艺等,由于融入了企业的无形知识,因而非常难以复制和模仿;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专有资产有机地整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活动,这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专有活动,使企业比市场更有效率,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与竞争对手比有显着优势的能力,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于目前激烈变化的环境来讲,能力也必须不断地创新,企业动力能力就成为最关键的能力。动力能力理论强调为适应目前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获取、整合,具有能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的能力。动力能力可以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动力功能理论分析的单元不仅是笼统的资源,而且是有利于维持动力功能的组织过程专有资产状况和获得资源与能力的路径。
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波士顿顾问咨询公司的斯托克(Stalk G,1992)和舒尔曼(Schulman L E,1992)等人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都必须管理一些基本业务流程,如新产品的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从营销、订货,到实现产品价值。每个流程都在创造价值,每个流程也都要求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因此,尽管各个部门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但是关键在于管理这些流程,使之成为竞争能力。管理者应把自己的管理重点放在支持这些能力的基本设施以及员工的培训上。企业为培养这种能力,必须考虑以下4个原则:一是公司战略的基础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业务流程;二是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公司的关键流程转换为能为顾客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三是公司通过对支持基本设施建设,进行战略投资来获得这些能力,这些设施连接传统的战略经营单位和部门,并超越了这些单位和部门;四是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来协调部门。
【参考文献】
[1]Stalk G,Evans P,Schulman L E 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4(5):35-45
[2]Sanchez R,Heene A.Managing Articu lated Knowledge in Comp etence2B ased Comp etition[M].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1997
[3]Teece D J,P isano G,Shuen A.Dynam ic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J].S trateg ic M anag em ent,1997,18(7):23-36
[4]Prahalad C K,Hamel G.The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89-98
【作者简介】高勃禹:天津财经大学2010级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