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面临起步晚、基础差、经济薄弱的发展困境,近20年来,在希望工程的鼎力相助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希望工程对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以贵州黔西县为例,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希望工程 民族地区 民族教育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仍存在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还存在相当的困难,而希望工程的开展,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补充,为民族地区“普九”工作的顺利完成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一、希望工程及其在黔西县的开展情况简介
希望工程是1989年10月,在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发起倡导下,组织实施的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为宗旨的一个社会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在20多年的实施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变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唤起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民族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事關整个国家和各民族的发展问题,而贫困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其中,以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黔西县为例。黔西县辖区内居住有汉、苗、布依等18个民族,全县总人口有82.91万人,全县有小学289所,初级中学34所,完全中学11所,九年制学校13所,其中小学在校生95925人,初中在校生44792人3。这其中,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当地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之外,希望工程也借助多方力量,为该地区的一些中小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物资或是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资助活动,为民族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补充和助推作用。
二、希望工程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1、对教学物资提供有效的补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家对教育的物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相对于发展较快地区来说,贫困的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起基础差、经济发展相对迟缓,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地区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且在具体运作中有一些政府部门没有察觉或是无暇顾及的问题,因而,希望工程的介入无疑为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及时的物资补充,并为民族教育中政府部门无暇顾及的这些盲点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填补。据统计在20多年的时间里,希望工程已集资建设希望小学达15000多所,捐赠希望工程图书室1.4万册之多,其中,仅在贵州省就建有希望小学1881所,希望工程资助款项达5.9亿,资助家庭困难的大中小学生27万余名。此外,希望工程还开展了广泛的如捐赠爱心建材、爱心图书、爱心文具等活动,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些死角”提供了必要的填补覆盖。
2、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通过对当地教师的培训,以及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民族地区进行支教等活动,希望工程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当地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智力保障。据统计在近20年的时间里,希望工程已经组织培训乡村教师5.6万余名,其中,仅贵州省就培训希望小学教师3200多名,这其中不乏有来自民族地区的服务于民族教育的民族教师。此外,据统计,从2003年至今,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通过希望工程,累计派遣了来自北京等地的17000余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青年志愿者在贵州省全省88个县(市、区)的900多个乡镇从事着支教、支农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为师资匮乏的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实现了在短时期内为民族地区提供及时的师资输送,同时也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刺激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3、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宣传力度给予补足,加大社会关注度
通过希望工程的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教育事业,关注民族教育事业,看到民族教育事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辅关系,通过各方社会力量的帮助,为民族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基础支持。20年来,希望工程的功绩已经不能以简单的经济价值来加以衡量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慈善行为,而是一种以社会化动员方式,使每个公民意识到,在政府之外还可以有多种力量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转,甚至还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政府解决社会矛盾和危机。
三、希望工程的发展及其为民族地区教育革新带来的几点启示
1、 将市场化操作与教育的行政化管理相糅合
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着教育发展滞后,竞争力不强,教学成果不理想、教育创新自主性程度不高等问题。而希望工程成功的将市场化操作与行政化管理相结合,合理的运用了行政资源,而又摆脱了行政体制的束缚,同时也克服了市场化运作的无序,因此借鉴希望工程的发展模式,我们的教育发展中可将市场的灵活运作手段和人性化的发展机制与行政的硬性指标结合起来,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发现并淘汰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以及整个民族地区教育体系的延续和发展。
2、政府资源与民间资源的合理整合
希望工程将丰富的、流动性很强的民间资源与持续的、稳固性很强的政府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这种运作模式也为我们教育革新带来了积极的启示。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资源应该寻求资源的多样性,适当的给予教育主体一定的自主性,使社会各方力量能在相对宽泛的空间内积极的参与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来,这样有利于教育体系运作的灵活性和发展的多面性。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要学习灵活地将本地区内的政府资源以及潜在的民间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扩充以及合理的整合,为本地区民族教育提供可供前进的发展内动力。
3、整体性治理与针对性扶持治理相结合
我国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发展情况的不同,教育情况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政府层面的宏观整体把握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具体的分析,以此来作为针对性治理的基础。民族地区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教育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特殊区域,注定了其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因此,在对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的同时,要针对性的就本地区出现的民族教育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一对一的具体解决,运用灵活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色,有效利用国家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关键词:希望工程 民族地区 民族教育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仍存在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还存在相当的困难,而希望工程的开展,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补充,为民族地区“普九”工作的顺利完成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一、希望工程及其在黔西县的开展情况简介
希望工程是1989年10月,在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发起倡导下,组织实施的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为宗旨的一个社会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在20多年的实施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变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唤起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民族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事關整个国家和各民族的发展问题,而贫困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其中,以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黔西县为例。黔西县辖区内居住有汉、苗、布依等18个民族,全县总人口有82.91万人,全县有小学289所,初级中学34所,完全中学11所,九年制学校13所,其中小学在校生95925人,初中在校生44792人3。这其中,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当地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之外,希望工程也借助多方力量,为该地区的一些中小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物资或是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资助活动,为民族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补充和助推作用。
二、希望工程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1、对教学物资提供有效的补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家对教育的物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相对于发展较快地区来说,贫困的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起基础差、经济发展相对迟缓,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地区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且在具体运作中有一些政府部门没有察觉或是无暇顾及的问题,因而,希望工程的介入无疑为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及时的物资补充,并为民族教育中政府部门无暇顾及的这些盲点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填补。据统计在20多年的时间里,希望工程已集资建设希望小学达15000多所,捐赠希望工程图书室1.4万册之多,其中,仅在贵州省就建有希望小学1881所,希望工程资助款项达5.9亿,资助家庭困难的大中小学生27万余名。此外,希望工程还开展了广泛的如捐赠爱心建材、爱心图书、爱心文具等活动,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些死角”提供了必要的填补覆盖。
2、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通过对当地教师的培训,以及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民族地区进行支教等活动,希望工程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当地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智力保障。据统计在近20年的时间里,希望工程已经组织培训乡村教师5.6万余名,其中,仅贵州省就培训希望小学教师3200多名,这其中不乏有来自民族地区的服务于民族教育的民族教师。此外,据统计,从2003年至今,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通过希望工程,累计派遣了来自北京等地的17000余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青年志愿者在贵州省全省88个县(市、区)的900多个乡镇从事着支教、支农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为师资匮乏的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实现了在短时期内为民族地区提供及时的师资输送,同时也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刺激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3、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宣传力度给予补足,加大社会关注度
通过希望工程的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教育事业,关注民族教育事业,看到民族教育事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辅关系,通过各方社会力量的帮助,为民族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基础支持。20年来,希望工程的功绩已经不能以简单的经济价值来加以衡量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慈善行为,而是一种以社会化动员方式,使每个公民意识到,在政府之外还可以有多种力量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转,甚至还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政府解决社会矛盾和危机。
三、希望工程的发展及其为民族地区教育革新带来的几点启示
1、 将市场化操作与教育的行政化管理相糅合
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着教育发展滞后,竞争力不强,教学成果不理想、教育创新自主性程度不高等问题。而希望工程成功的将市场化操作与行政化管理相结合,合理的运用了行政资源,而又摆脱了行政体制的束缚,同时也克服了市场化运作的无序,因此借鉴希望工程的发展模式,我们的教育发展中可将市场的灵活运作手段和人性化的发展机制与行政的硬性指标结合起来,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发现并淘汰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以及整个民族地区教育体系的延续和发展。
2、政府资源与民间资源的合理整合
希望工程将丰富的、流动性很强的民间资源与持续的、稳固性很强的政府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这种运作模式也为我们教育革新带来了积极的启示。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资源应该寻求资源的多样性,适当的给予教育主体一定的自主性,使社会各方力量能在相对宽泛的空间内积极的参与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来,这样有利于教育体系运作的灵活性和发展的多面性。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要学习灵活地将本地区内的政府资源以及潜在的民间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扩充以及合理的整合,为本地区民族教育提供可供前进的发展内动力。
3、整体性治理与针对性扶持治理相结合
我国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发展情况的不同,教育情况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政府层面的宏观整体把握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具体的分析,以此来作为针对性治理的基础。民族地区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教育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特殊区域,注定了其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因此,在对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的同时,要针对性的就本地区出现的民族教育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一对一的具体解决,运用灵活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色,有效利用国家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来弥补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