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开始,我校充分利用校园面积较大的优势,在校内划出26600平方米山地建设校本劳动实践基地,取名为“共生园”。“共生园”原本是杂草丛生的山坡,为了使劳动实践活动课能得以顺利开展,学校对该后山进行了开发利用,根据学校规划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域供学生种植、活动、观察等。学校利用此劳动实践基地,努力打造劳动教育特色。
一、基于“共生园”,开展农耕等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的劳动实践活动科任教师抓住“共生园”这一有利的校园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农耕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们陆续组织学生开展了《玉米的种植》《探寻荔枝挂果》《我种菜我快乐》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源、访问家长等方式获取农耕方面的知识后,并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及时观察,了解相关信息,最终获得知识。
学校每年还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全校大野炊”。学生们为了在野炊当天能顺利吃上一顿饱饭,就必需在事前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如何生火、做饭的步骤、食材如何搭配等),并进行相关材料的准备(如何获得生火的柴、事前要准备哪些工具和餐具等),以及商量如何分工。野炊当天,学生根据事前的准备进行动手实践。
二、基于“共生园”,开展劳动教学
利用“共生园”劳动实践基地,老师根据劳动教育主题确立观察内容。活动中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重点的观察,然后紧扣劳动教育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认真总结,写学习心得体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快,兴趣高,知识技能掌握牢固。
五(2)班黄凤葵老师在她的《自己种菜乐趣多》课堂教学中就运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她先让学生细心观察松土的正确方法与技巧,再让学生动手体验松土过程,最后小结松土需注意的事项以及巧妙之处。在这样的劳动教学过程里,学生既是观察者,又是劳动者,他们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积极动手,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
三、基于“共生园”,开展劳动教育
以前,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能听到学生们在议论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豪华、谁的老爸能赚钱、谁的家长官大。而那些时候,家里条件不怎么样,父母从事体力工作或做小生意的,总是会深深地低下头。可见,在孩子们的心中,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不少问题上是混淆的,甚至是颠倒的。
自从劳动基地建成以来,孩子们参加了劳动,虽然闻着尿臭味,提着脏脏的尿桶,他们却感到无比光荣。丰收时那种喜悦更是他们以前从未体尝过的:花生丰收了,他們为了花生完好无损,竟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泥,硬是把泥土挖进好几分米,才敢将花生小心翼翼地拔出。可他们自己却早已“遍体鳞伤”——脸上,手上,身上,脚上到处是泥。但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却从不喊一句累,从不叫一句脏。在日记中,一个平时最不爱劳动的孩子也写道:“当我们把这些饱含我们汗水的花生吃下肚时,总有一股甜滋滋的感觉,这是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我们把握时机,又重温《劳动不分贵贱》一课,这一次,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劳动者是光荣的,是幸福的。无论哪个岗位,只要能对社会或他人做出贡献,都应得到尊重和爱戴。
四、基于“共生园”,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亲历动植物的生命过程,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这本不是说教可以实现的。所有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都深深隐含在整个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在小学生稚嫩的话语与表情之中。看着小鱼出生,菜苗发芽,他们异常兴奋。可一次暑假,在炎炎烈日照射下,鱼儿接连死亡,最后全军覆没,他们止不住号啕大哭。当丝瓜、花生、球菜等劳动成果收成时,他们喜上眉梢,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自做餐”。当台风将菜园子一扫而光时,伤心的泪水又悄然滑过他们的脸庞,目光之中不知充满了多少怜惜。所有的举动和感受,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证明了:孩子们的心灵正接受一次巨大的洗礼。不需说,此时的教育已悄然成功,这远比说教要好上千倍万倍。在经历了很多的感性体验后,学生们开始用日记、作文、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践踏生命的憎恨。学生的文章、日记、图画真的很感人,令我们全体老师都感觉到:孩子们一下子好像成熟了许多。
五、基于“共生园”,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式研究
第一,组织学生开展花朵研究。
在四年级常识课本上,有一个单元“新的生命”,课本呈现了花朵的组成、各种各样的花、果实和种子、豌豆、种子等,与我们的劳动基地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花坛中,来到花草树木之间,学生们兴奋了,他们各自组成研究小组,观察各种各样的花的构造,统计最近开放的花的颜色,数数各种花的花瓣、萼片、雌蕊和雄蕊,量一量花瓣的大小,闻闻花的气味……回到课堂上,他们仍然意犹未尽,讨论着,辩驳着:
“荠菜花是我测量的最小的花。”
“我发现了油菜花是完全花。”
“我还闻到花也不完全是香的,有种花就是臭的,但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大家能告诉我吗?”
……
课后,他们还兴趣盎然地列出了统计表格,有的还写出了观察报告。
第二,组织学生开展种子研究。
在劳动基地里,我们让学生搜集各种植物的种子。面对活生生的种子,学生们欣然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触摸它们,研究它们。如有的小组观察成熟后裂开的油菜果荚,推测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有的小组采集了蒲公英的果实,用放大镜观察蒲公英的果实和种子,他们还准备了尺子、秒表来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有一个小组要测量栗子滚动与跳动的距离……学生们还回家上网、找资料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种子发芽了,我们就让学生来到劳动基地,对照常识课文认识哪是子叶,哪是真叶。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习作、日记、生活随笔等形式总结劳动实践中的感受、体会和收获。劳动实践活动在一位位小作者笔下,活灵活现地呈现,对劳动实践的感悟更是入木三分,让人赞叹不已。例如三(1)班的邓颖桐同学的习作《第一次锄地》、曾雨菲同学的习作《播种——种下人生第一颗土豆》;四(1)班的朱淑敏同学的习作《收获——挖土豆有“秘诀”》;四(2)班谭准雨同学的习作《分享——自己种的味道就是不一样》;五(2)班吴翠茹同学的习作《田间管理——漫长的等待》;六(1)班陈梓琪同学的习作《感悟——生活需要探索和磨练》都登载在《东莞少年报》第174期上。
一、基于“共生园”,开展农耕等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的劳动实践活动科任教师抓住“共生园”这一有利的校园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农耕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们陆续组织学生开展了《玉米的种植》《探寻荔枝挂果》《我种菜我快乐》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源、访问家长等方式获取农耕方面的知识后,并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及时观察,了解相关信息,最终获得知识。
学校每年还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全校大野炊”。学生们为了在野炊当天能顺利吃上一顿饱饭,就必需在事前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如何生火、做饭的步骤、食材如何搭配等),并进行相关材料的准备(如何获得生火的柴、事前要准备哪些工具和餐具等),以及商量如何分工。野炊当天,学生根据事前的准备进行动手实践。
二、基于“共生园”,开展劳动教学
利用“共生园”劳动实践基地,老师根据劳动教育主题确立观察内容。活动中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重点的观察,然后紧扣劳动教育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认真总结,写学习心得体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快,兴趣高,知识技能掌握牢固。
五(2)班黄凤葵老师在她的《自己种菜乐趣多》课堂教学中就运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她先让学生细心观察松土的正确方法与技巧,再让学生动手体验松土过程,最后小结松土需注意的事项以及巧妙之处。在这样的劳动教学过程里,学生既是观察者,又是劳动者,他们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积极动手,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
三、基于“共生园”,开展劳动教育
以前,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能听到学生们在议论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豪华、谁的老爸能赚钱、谁的家长官大。而那些时候,家里条件不怎么样,父母从事体力工作或做小生意的,总是会深深地低下头。可见,在孩子们的心中,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不少问题上是混淆的,甚至是颠倒的。
自从劳动基地建成以来,孩子们参加了劳动,虽然闻着尿臭味,提着脏脏的尿桶,他们却感到无比光荣。丰收时那种喜悦更是他们以前从未体尝过的:花生丰收了,他們为了花生完好无损,竟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泥,硬是把泥土挖进好几分米,才敢将花生小心翼翼地拔出。可他们自己却早已“遍体鳞伤”——脸上,手上,身上,脚上到处是泥。但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却从不喊一句累,从不叫一句脏。在日记中,一个平时最不爱劳动的孩子也写道:“当我们把这些饱含我们汗水的花生吃下肚时,总有一股甜滋滋的感觉,这是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我们把握时机,又重温《劳动不分贵贱》一课,这一次,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劳动者是光荣的,是幸福的。无论哪个岗位,只要能对社会或他人做出贡献,都应得到尊重和爱戴。
四、基于“共生园”,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亲历动植物的生命过程,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这本不是说教可以实现的。所有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都深深隐含在整个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在小学生稚嫩的话语与表情之中。看着小鱼出生,菜苗发芽,他们异常兴奋。可一次暑假,在炎炎烈日照射下,鱼儿接连死亡,最后全军覆没,他们止不住号啕大哭。当丝瓜、花生、球菜等劳动成果收成时,他们喜上眉梢,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自做餐”。当台风将菜园子一扫而光时,伤心的泪水又悄然滑过他们的脸庞,目光之中不知充满了多少怜惜。所有的举动和感受,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证明了:孩子们的心灵正接受一次巨大的洗礼。不需说,此时的教育已悄然成功,这远比说教要好上千倍万倍。在经历了很多的感性体验后,学生们开始用日记、作文、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践踏生命的憎恨。学生的文章、日记、图画真的很感人,令我们全体老师都感觉到:孩子们一下子好像成熟了许多。
五、基于“共生园”,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式研究
第一,组织学生开展花朵研究。
在四年级常识课本上,有一个单元“新的生命”,课本呈现了花朵的组成、各种各样的花、果实和种子、豌豆、种子等,与我们的劳动基地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花坛中,来到花草树木之间,学生们兴奋了,他们各自组成研究小组,观察各种各样的花的构造,统计最近开放的花的颜色,数数各种花的花瓣、萼片、雌蕊和雄蕊,量一量花瓣的大小,闻闻花的气味……回到课堂上,他们仍然意犹未尽,讨论着,辩驳着:
“荠菜花是我测量的最小的花。”
“我发现了油菜花是完全花。”
“我还闻到花也不完全是香的,有种花就是臭的,但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大家能告诉我吗?”
……
课后,他们还兴趣盎然地列出了统计表格,有的还写出了观察报告。
第二,组织学生开展种子研究。
在劳动基地里,我们让学生搜集各种植物的种子。面对活生生的种子,学生们欣然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触摸它们,研究它们。如有的小组观察成熟后裂开的油菜果荚,推测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有的小组采集了蒲公英的果实,用放大镜观察蒲公英的果实和种子,他们还准备了尺子、秒表来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有一个小组要测量栗子滚动与跳动的距离……学生们还回家上网、找资料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种子发芽了,我们就让学生来到劳动基地,对照常识课文认识哪是子叶,哪是真叶。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习作、日记、生活随笔等形式总结劳动实践中的感受、体会和收获。劳动实践活动在一位位小作者笔下,活灵活现地呈现,对劳动实践的感悟更是入木三分,让人赞叹不已。例如三(1)班的邓颖桐同学的习作《第一次锄地》、曾雨菲同学的习作《播种——种下人生第一颗土豆》;四(1)班的朱淑敏同学的习作《收获——挖土豆有“秘诀”》;四(2)班谭准雨同学的习作《分享——自己种的味道就是不一样》;五(2)班吴翠茹同学的习作《田间管理——漫长的等待》;六(1)班陈梓琪同学的习作《感悟——生活需要探索和磨练》都登载在《东莞少年报》第174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