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童话在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童话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童话;多维;情景;阅读;表演
童話具有丰富的幻想,奇特的情节,优美动人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教学时应根据童话的特点,除了让学生理解童话故事内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外,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借助课文的幻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跳出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童话世界,把童话中的故事及艺术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一步产生联想,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一、以情入景,激发想象
童话是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生活的,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丰富的幻想。童话里所描绘的事物、境界、人物都是根植于现实的,学生们学童话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体会。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画面、录音进行配乐朗读,渲染气氛,然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反复地感悟,让学生置身于童话的情景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进入童话的幻想境界中。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上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在平板电脑上展现彩图,图上画着小女孩光着脚,穿着破衣服,在冰天雪地里卖火柴。接着播放一段格调低沉的音乐,让学生伴随悲凉的乐曲观察图画;然后,教师再用缓慢的语调朗读课文,或者介绍课文大意。这时候,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凄凉、肃静。这种独特的气氛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使其对小女孩的不幸产生同情感。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更能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童话本身的理解和领悟程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观促感,启发思维
观察是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明图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动漫,小蝌蚪先是长出了两条后腿,接着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变成了小青蛙。通过生动有趣的动漫、优美的音乐,把小青蛙生长过程的几次形体变化,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最后还让学生用文字把青蛙的生长过程讲述出来。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不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以读燃情,深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童话课文的教学应从朗读入手,运用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从读读听听中读出语感,听出荒诞,听出美感。
1.抓住提示语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提示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比如,高兴地说、吃惊地说、不安地说、伤心地说等,教师可抓住这些语句,让学生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引导正确朗读。如“小马难为情地说”,“难为情”是不好意思,应该采用稍低而慢的语调就符合词语的意思了。
2.指导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故事中主人翁的性格和心理等特点,读好语气。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狐狸的狡猾,乌鸦的心理变化,分角色,带感情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
运用朗读手段将朗读训练与培养语感贯穿于童话教学始终,边读边悟,读出了情趣,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既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以演促悟,发展能力
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能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童话教学根据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展开教学。课堂表演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并能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1.激发学习兴趣。课文中的聪明的乌鸦、勤奋的狮子、勤劳的小白兔等,都成为他们乐于表演的形象。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起一次次的课堂小高潮。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2.促进词句理解。如《小猴子下山》一文中有几个动词:“掰(玉米)”“扛(玉米)”“捧(桃子)”“抱(西瓜)”“追(小兔)”。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动作,通过表演,学生恰当地理解了词意,并懂得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强化知识的巩固。讲完《巨人的花园》后,我们决定来演一演这个课文剧。孩子们带上自制的头饰与工具,讲演故事时配上夸张的语言,神态与动作,让我们时而为巨人的粗鲁而气愤,时而又为巨人的真心悔改变得欣慰。在一旁的我甚至觉得他们演得比课文讲得更精彩,让孩子们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尽情地放飞。通过演,对教材的再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主动投入的故事剧情中。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成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并有了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迸出了创新的火花。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对知识得到强化巩固。
通过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锻炼了学生表演自我的勇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积极主动、开拓进取,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不同的更有效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让童话拥有永久的魅力,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节与游戏,激活课堂,让学生学习快乐、快乐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运用学生感兴趣方式帮助课堂教学,多维度学习童话,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全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297,360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童话;多维;情景;阅读;表演
童話具有丰富的幻想,奇特的情节,优美动人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教学时应根据童话的特点,除了让学生理解童话故事内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外,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借助课文的幻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跳出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童话世界,把童话中的故事及艺术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一步产生联想,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一、以情入景,激发想象
童话是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生活的,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丰富的幻想。童话里所描绘的事物、境界、人物都是根植于现实的,学生们学童话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体会。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画面、录音进行配乐朗读,渲染气氛,然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反复地感悟,让学生置身于童话的情景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进入童话的幻想境界中。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上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在平板电脑上展现彩图,图上画着小女孩光着脚,穿着破衣服,在冰天雪地里卖火柴。接着播放一段格调低沉的音乐,让学生伴随悲凉的乐曲观察图画;然后,教师再用缓慢的语调朗读课文,或者介绍课文大意。这时候,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凄凉、肃静。这种独特的气氛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使其对小女孩的不幸产生同情感。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更能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童话本身的理解和领悟程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观促感,启发思维
观察是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明图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动漫,小蝌蚪先是长出了两条后腿,接着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变成了小青蛙。通过生动有趣的动漫、优美的音乐,把小青蛙生长过程的几次形体变化,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最后还让学生用文字把青蛙的生长过程讲述出来。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不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以读燃情,深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童话课文的教学应从朗读入手,运用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从读读听听中读出语感,听出荒诞,听出美感。
1.抓住提示语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提示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比如,高兴地说、吃惊地说、不安地说、伤心地说等,教师可抓住这些语句,让学生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引导正确朗读。如“小马难为情地说”,“难为情”是不好意思,应该采用稍低而慢的语调就符合词语的意思了。
2.指导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故事中主人翁的性格和心理等特点,读好语气。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狐狸的狡猾,乌鸦的心理变化,分角色,带感情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
运用朗读手段将朗读训练与培养语感贯穿于童话教学始终,边读边悟,读出了情趣,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既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以演促悟,发展能力
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能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童话教学根据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展开教学。课堂表演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并能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1.激发学习兴趣。课文中的聪明的乌鸦、勤奋的狮子、勤劳的小白兔等,都成为他们乐于表演的形象。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起一次次的课堂小高潮。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2.促进词句理解。如《小猴子下山》一文中有几个动词:“掰(玉米)”“扛(玉米)”“捧(桃子)”“抱(西瓜)”“追(小兔)”。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动作,通过表演,学生恰当地理解了词意,并懂得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强化知识的巩固。讲完《巨人的花园》后,我们决定来演一演这个课文剧。孩子们带上自制的头饰与工具,讲演故事时配上夸张的语言,神态与动作,让我们时而为巨人的粗鲁而气愤,时而又为巨人的真心悔改变得欣慰。在一旁的我甚至觉得他们演得比课文讲得更精彩,让孩子们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尽情地放飞。通过演,对教材的再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主动投入的故事剧情中。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成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并有了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迸出了创新的火花。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对知识得到强化巩固。
通过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锻炼了学生表演自我的勇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积极主动、开拓进取,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不同的更有效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让童话拥有永久的魅力,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节与游戏,激活课堂,让学生学习快乐、快乐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运用学生感兴趣方式帮助课堂教学,多维度学习童话,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全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297,360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