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小学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劳动课教学中,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动眼、动脑、动手。
关键词:创新;想象力;创造力;劳动技术教育
大家看到题目:地平线下的守望,肯定觉得很奇怪,其实是在校园里建立的一座人防工程,在地下室就势做成各种模型和仪器的大型劳动科技体验馆,所以在这个低于地平线的教室里上劳动课,别有一番洞天和情趣。
前不久我们学校在人防体验馆举办了一堂研讨课,我带五年级学生准备上了《 泥塑小工艺 》一课,那么如何在劳动课里做到创新教学呢?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制作的乐趣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导入,激发创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导入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天津博物馆的视频, 伴随着舒缓的《高山流水》的音乐,各个朝代的青花瓷工艺品展现在大家眼前,在大家看的正是兴头的时候,镜头突然定住,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这个教学导入充分利用体验馆里声光电系统,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理念。
二、示范操作,细节创新:
讲授演示环节,在讲解时我讲清陶泥材料属性要点,引导学生熟悉陶泥的柔软而且黏手的材质,再讲清操作中注意的地方和操作的技巧,力求把方法交给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出示了许多范图和模型,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体验团、揉、搓、压、捏等不同制作手法,并且引导学生改变制作方法,在作品上做出了不同手法的花样。
三、师生体验,局部创新:
应该说动手实践是劳技课达到教学目标最直接的环节。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我在教学泥塑时,为了降低泥塑操作时候的难度,我就带领学生观看大师制作陶器的视频,然后定住制作成功的作品镜头,让学生们在制作时间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制作出和大师们不同的新造型的陶器,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创新和成功体验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体验,合作创新:
普莱斯曾经说过:“所谓创新,往往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我觉得通过视觉冲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讨论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例如在《泥塑小工艺》一课中,我在制作教具的时候设计了多种形状的陶泥几何体,既可供学生欣赏选择,又可供学生组合。我想:如果只是停留在现有材料上指导,不够丰富全面。于是,我在许多几何体里填充了纸团和塑料泡沫等废旧材料,既节省了陶泥材料,又充实了几何体饱满外形。展示的时候我决定先让学生观察各个不同形状的陶泥几何体,从“说陶泥几何体”开始学习制作:“这些几何体组合在一起像什么吗?你还能组合成几种造型呢?”学生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接着提问:“仔细观察泥塑几何体的材料,想一想,要做出造型别致的泥塑作品,你们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填充来做?”这一问引发了学生对材料运用的思考,激起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创新的闸门由此打开。这个例子说明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学生在观察中质疑,在质疑中创新。
五、拓展延伸,完善创新:
总结引导是劳动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在概括总结之中,教师要恰当地做好两个点拨:一是本课学做的步骤方法,引發学生进行再创作实践。二是思想情感的教育性作用,启迪学生的深层思考。如我在教学《泥塑小工艺》一课时,当学生亲手制作完各种泥塑造型时,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作业:“今晚回家,把你再亲手制作的泥塑作品带给家人欣赏,让劳累一天的爸爸妈妈好好看看、评价你的劳动成果,好不好? ”,既达到了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制作热爱生活的乐趣,又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融洽互动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历过太多失败,最终体会到:我们在“生本”的教学中,只要把握劳动课程的特点,钻研教材,聚焦课堂细节,关注课堂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创新,那么作品创新,将是一个更加崭新的展示舞台。
参考文献:
[1]陈英和:《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月。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九期1-1页。
关键词:创新;想象力;创造力;劳动技术教育
大家看到题目:地平线下的守望,肯定觉得很奇怪,其实是在校园里建立的一座人防工程,在地下室就势做成各种模型和仪器的大型劳动科技体验馆,所以在这个低于地平线的教室里上劳动课,别有一番洞天和情趣。
前不久我们学校在人防体验馆举办了一堂研讨课,我带五年级学生准备上了《 泥塑小工艺 》一课,那么如何在劳动课里做到创新教学呢?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制作的乐趣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导入,激发创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导入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天津博物馆的视频, 伴随着舒缓的《高山流水》的音乐,各个朝代的青花瓷工艺品展现在大家眼前,在大家看的正是兴头的时候,镜头突然定住,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这个教学导入充分利用体验馆里声光电系统,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理念。
二、示范操作,细节创新:
讲授演示环节,在讲解时我讲清陶泥材料属性要点,引导学生熟悉陶泥的柔软而且黏手的材质,再讲清操作中注意的地方和操作的技巧,力求把方法交给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出示了许多范图和模型,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体验团、揉、搓、压、捏等不同制作手法,并且引导学生改变制作方法,在作品上做出了不同手法的花样。
三、师生体验,局部创新:
应该说动手实践是劳技课达到教学目标最直接的环节。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我在教学泥塑时,为了降低泥塑操作时候的难度,我就带领学生观看大师制作陶器的视频,然后定住制作成功的作品镜头,让学生们在制作时间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制作出和大师们不同的新造型的陶器,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创新和成功体验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体验,合作创新:
普莱斯曾经说过:“所谓创新,往往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我觉得通过视觉冲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讨论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例如在《泥塑小工艺》一课中,我在制作教具的时候设计了多种形状的陶泥几何体,既可供学生欣赏选择,又可供学生组合。我想:如果只是停留在现有材料上指导,不够丰富全面。于是,我在许多几何体里填充了纸团和塑料泡沫等废旧材料,既节省了陶泥材料,又充实了几何体饱满外形。展示的时候我决定先让学生观察各个不同形状的陶泥几何体,从“说陶泥几何体”开始学习制作:“这些几何体组合在一起像什么吗?你还能组合成几种造型呢?”学生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接着提问:“仔细观察泥塑几何体的材料,想一想,要做出造型别致的泥塑作品,你们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填充来做?”这一问引发了学生对材料运用的思考,激起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创新的闸门由此打开。这个例子说明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学生在观察中质疑,在质疑中创新。
五、拓展延伸,完善创新:
总结引导是劳动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在概括总结之中,教师要恰当地做好两个点拨:一是本课学做的步骤方法,引發学生进行再创作实践。二是思想情感的教育性作用,启迪学生的深层思考。如我在教学《泥塑小工艺》一课时,当学生亲手制作完各种泥塑造型时,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作业:“今晚回家,把你再亲手制作的泥塑作品带给家人欣赏,让劳累一天的爸爸妈妈好好看看、评价你的劳动成果,好不好? ”,既达到了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制作热爱生活的乐趣,又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融洽互动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历过太多失败,最终体会到:我们在“生本”的教学中,只要把握劳动课程的特点,钻研教材,聚焦课堂细节,关注课堂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创新,那么作品创新,将是一个更加崭新的展示舞台。
参考文献:
[1]陈英和:《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月。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九期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