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才能更好地“深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JL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状态之中,很多教师反思后认为当下的课堂教学只涉及语文的表层,未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导致语文教学处于课程的浅表之中。于是,另一极端现象开始在教学中出现:文本肆意挖掘、目标高深莫测、手段层出不穷。但最终没有形成预期的效果,学生不是陷在思维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就是如听天书般云里雾里。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其实,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并没有错,深度学习也可以以简约的形式显于其外。
  一、深度学习要以简约的目标为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更是研制教学内容、遴选教学策略的根本抓手。目标制订一旦有失偏颇,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成为一种奢望。但在深度学习理念的驱动下,不少教师在目标制订时,唯恐背上浅薄、单一的标签,大行深度教学之能事,一味地求深贪全,致使课堂教学满负荷运转,学生如同被赶着上架的鸭子,由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事实上,语文学习的深度目标,无须一味求全,而要紧扣最为核心的价值点聚焦着力,形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教学境界,而在难度上,更需要紧扣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认知需要,才能让深度学习落在实处。
  如《少年王冕》一文记叙了王冕从七岁到十七八岁的成长经历,主要涵盖了主人公辍学放牛、孝敬母亲以及学画荷花等事情。但作者吴敬梓是怎样将一位少年将近十年的经历浓缩在一篇不足800字的短文中的呢?这体现了作者选择素材的精准和谋篇布局的独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完成常规性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将“整体把握文本,梳理作者思路,体会作者合理选择、安排素材的方法”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王冕的年龄为主线,将不同年龄段的内容分为了详写、略写、不写三种层次,并引导学生对应思考:为什么这些年龄段的内容值得详写?其他内容略写,甚至不写呢?这让学生意识到:小说创作的根本任务是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事件与素材就应该大张旗鼓地详写,相反则可以略写或直接不写。
  这一案例的教学,不可谓不深入,不仅提炼出文本表达的主线,概括了文本的内容,还洞察了作者行文思路的精妙,了解了小说在选材、整合中的智慧,但这里的深度就集中体现在一个简约而鲜明的目标中,可谓见微知著。
  二、深度学习要以简约的设计为载体
  在践行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状况:教师的讲解透彻深入,设计也精彩独到,但学生却难以回应,课堂成了教師展现个人素养的舞台。有人认为教师的设计过于深刻,逾越了学生现有认知能力能够接受的底限。这固然是一个方面,但这一局面还存在着另一种重要原因:教师所采取的设计存在故弄玄虚的嫌疑,显得错综复杂。因此,深度学习需要以简约而清晰的设计作为支撑,将学生的思维向课堂的纵深处引进。
  如《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传记,描写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少年时即兴创作《滕王阁序》的故事,展现了王勃过人的才华。作为一篇典型的写人类文本,教师在教学中以都督评价王勃的“奇才!真是奇才!”作为统领全文的抓手,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板块:补充生平材料,了解奇才;紧扣人物细节,感知奇才;整合人物对比,衬托奇才;鉴赏经典名句,敬仰奇才。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板块既有紧扣文本核心内容的语言品析,又有资料拓展的整合运用;既有基于文本素材下的人物形象感知,又有作者蕴藏其中的写作策略感知。整个教学设计以“奇才”为主线,学生的思维紧扣文本,依照既定的主线顺势而下,一脉相承,没有旁逸斜出的臃肿内容,学生学得轻松而深入。
  三、深度学习要以简约的手段为支架
  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度学习”,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将与课文相关的所有资源都整合起来,各种技术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各种电教、表演游戏、吹拉弹唱等手段,可谓是十八般武艺逐一上台亮相。但这种手段的大杂烩,真的如教师所想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吗?语文课程有着自己的本质属性,需要以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己任,深度学习必须要在简约手段的运用中指向语言实践,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
  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内容浅显,但语言却极具风格的说明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所采用的说明方法之外,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还设置了“答中外记者”的语言实践活动,即邀请几位学生作为研究火星的科学家,以课文内容和搜集来的资料作为蓝本,接受其他学生扮演的中外记者的提问,向世人公布对火星研究的成果。
  这一简约的手段形式新颖且便于操作,但其背后所裹挟的语文教学价值却是非常蕴含的,需要这些“科学家”对教材文本以及搜集来的资料有深入而通透的了解,才能做到应答自如。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表达过程中,需要沿用课文“深奥知识生动表达”的风格,是学生对文本语言风格再次体悟与运用的过程。如此深刻的语言训练,只运用一个简约手段就成功实现,不可谓不高效。
  四、深度学习要以简约的设问为推力
  问题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的基本途径。很多教师唯恐学生的思维停滞,问题如同连珠炮一般“轰向”学生,使得学生根本没有任何自主思考的时间,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共鸣,结果往往蜻蜓点水,适得其反。深度学习对问题的设置就应该将众多零碎的问题进行整合归一,留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得以在核心问题中自主徜徉、思考,并在交流中进行自我反思、批判吸收,开掘阅读教学的深度。
  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学生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到牛郎织女的善良勤劳,更对王母娘娘的毒辣与无情痛心疾首。正当学生义愤填膺之际,教师则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天庭原本就有仙女不得与普通人成婚的制度,织女这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而王母娘娘只不过是依法办事,应该是一个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正面形象才对啊,你们对此是怎么看的?这一问题如同一盆冷水浇得学生没有了主意,停止了议论。但不一会儿,他们又开始了窃窃私语。在后来的成果分享中,有的学生认为恋爱婚姻是自由的,不应该有尊贵之分;有的认为天庭制度本身就不合理,毫无人性,不需要遵守;也有的认为王母娘娘这么做,其目的根本不是维护所谓的法制,而是突出自己的权力……在思维运转之后的分享中,学生彼此沟通、相互悦纳,通过批判性的吸收丰富了自己的认知,深化了认知的程度,一举两得。
  在学生形成一致性意见时,也许正是语文教学最可怕、最失败的地方。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并不费力地感知到了这篇民间故事双方代表人物的形象特点,但教师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抛出了一个视角独特的观点,对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问题虽然简约,但对学生内在心灵的触动却不可小觑。从学生最后的思维成果来看,有的关注了社会的伦理道德,有的揭示了天庭制度的腐败,有的则窥探了王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思维的深度可见一斑。
  深度学习的价值在促进学生积极调动自身的认知思维,增强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但我们不能肆意妄为,打着深度学习的幌子随心所欲,以深度开掘为能事,往往结果会得不偿失。看似深度学习的内核还需以简约的外衣作为包装,才能更好地契合课程的本质属性,顺应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这样才能真正植根于阅读教学的土壤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负荆请罪》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体裁是戏剧,对于学生来说颇为新颖,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在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上又有些难度。对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并结合体裁特点及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笔者结合戏剧特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核心需要尊重文体  虽然教材仅仅是例子,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内容进
评价作为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精妙的习作评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点燃他们的习作热情,而且能为学生指明修改方向,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习作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评语,让评语成为我和学生沟通思想、交流观点、拉动情感的桥梁,习作评语让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情感评语让学生爱上习作  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我懂学生的心,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真是又爱又恨。在语文
古诗是中国文学中的宝贵财富,其文辞优美、意境深邃、表现手法独特,是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很好启蒙教材。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式”古诗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古诗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一节课一首诗”的教学方法不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内容和表现手
“语文1 X”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表示一节语文课,“X”指核心知识的微课程建构。“语文1 X”课程的建构,立足于呈现给学生立体的网状知识,而不是散乱的点状知识。  一、“语文1 X”微课程探求的缘起  对“语文1 X”微课程的探求,源于一次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记叙了作者章武去武夷山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你觉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这与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不相符的。近几年,群组阅读这一形式逐渐得到了重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基于特定或者多个议题找出一组文章,让学生围绕这些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群组阅读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感得
在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可能都会遇到类似的现象——出示命题习作《妈妈,我想对您说》,绝大部分学生的选材都是向母亲诉苦,觉得课外班多、压力大,或者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选材是诉苦类的文章,情感更真切,行文更流畅,甚至一些平时的“习作困难户”也能较好地完成。  文学界有一种说法,叫“诗人不幸诗歌兴”,一个诗人在身陷消极、情感痛苦挣扎的时刻,却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如果翻开中国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依托主题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螺旋性发展的实践研究”活动,试图将学生的阅读、习作以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融为一体,围绕某一主题,使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益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水平螺旋式上升。任何学习方式,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课外阅读内容虽然繁多,但鱼龙混杂,学生缺乏选择的能力,更缺少方法指导,如放任自流,其效果必定不太理想。对此教师可以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主动引导学生将课外自主阅读回归校园,并将其纳入到课内阅读之中,通过“主题同步”的方式,将课外优秀阅读书籍与课内阅读一并组成群文阅读,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推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是一种高水平、主动的认知加工,是一种“适度”学习。实现适切的“深度学习”,需找准“深度学习”的“点”。  一、符合课标学段、文体、文本特点  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分年段表述,学段不同,深度不同,文体不同,学习的关注点也不同。  再看具体的文本,《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课文第2、第3自然段写彩塑、壁画时结构相同,都是“概括 具体(由面到点)
角色转换法,是当角色扮演者发生了角色内部的矛盾冲突时,更改其地位、角色,解除其内心的焦虑,消除个人人格特质与角色交际时的心理和社会矛盾,达到心理平衡。在教学中,角色转换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天地,我们呼吁转变教师角色,提倡师生间角色互换,正是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精品。在这些课文中,作者用精美的文字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角色,要读懂课文,就得体会这些角色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