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包括五个系统,即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其中监控系统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教学反思,教师监控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有效运用是教学反思。
一、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根据反思环节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每一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的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否定﹑修改,尤其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学生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前反思侧重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价值,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地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学生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择哪些关键的素材、资源、手段、方法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哪些学生有哪些经验?哪些学生对哪些衔接知识有欠缺?哪些学生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哪些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哪些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梳理提升?哪些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迁移运用?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活动的方案和策略。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根据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映进行瞬间反思与问题调整是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或者答案总是处于同一个层次、同一个角度,活动就会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要即刻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后的反思要在教学活动后进行,这样可以及时把活动中未发现的问题、教育现场生成的问题或者教师间智慧碰撞的火花等等记录下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教学后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动效果与预设意图的相近性。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环节或哪些问题突破预设,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学后的反思可侧重分析教育现场及时调整或活动后还需调整之处。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今天活动中我哪些地方做过调整?为什么要调整?怎样调整会更好?
二、教学反思有什么作用?
反思到底会给老师带来哪些好处呢?假如今天的教学活动秩序混乱,或者学生浮躁,我就会问自己:是哪些材料让学生不感兴趣?是材料让这组学生缺乏挑战性么?是材料不合理么?我会从主观上更多地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批评学生。所以,我觉得反思让我增强了问题意识。教学反思让教师产生了问题,问题也使老师产生了许多困惑: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啊?如何提高有效的师生互动啊?教师怎样提问啊?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如何协调啊?教师如何适时接过学生拋过来的球啊?……所以,教学反思让我想了许多过去没有想过的问题。
三、进行教学反思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任何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构思的胆子应当壮一点,改革的步伐应当大一些,创新的力度应当强一些,宁要“失败”的创新,不要“成功”的守旧。因为守旧无出路,唯有创新才有希望,才有进步,才有跨越。当教学的预案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必然有“得”有“失”。此时的教师,人要坐下来,心要沉下来,脑要动起来,分析“得失”的成因,寻找对症的“良药”,制订改进的方案,进行再实践。 这样经过“实践”与“反思”的循环,就会识破“庐山真面目”。理念是反思的支柱,教学行为是受教育理念支配的。教学反思必须在先进理念的支配下进行: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等等。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扎根于心底,反思才会“一览众山小”。
内需是反思的动力。教育是一门艺术,其间的奥妙,一个人不可能经过一、两次的反思就能发现,它往往需要反复多次乃至一生的揣摩与奋斗。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力图在实践中丰富实践、在反思中学会反思。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教师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得失不反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无法摆脱在一成不变的自我圈子里循环往复。教师只有将反思变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化反思为专业成长的内需,反思才有“源头活水”。
一、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根据反思环节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每一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的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否定﹑修改,尤其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学生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前反思侧重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价值,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地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学生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择哪些关键的素材、资源、手段、方法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哪些学生有哪些经验?哪些学生对哪些衔接知识有欠缺?哪些学生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哪些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哪些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梳理提升?哪些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迁移运用?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活动的方案和策略。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根据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映进行瞬间反思与问题调整是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或者答案总是处于同一个层次、同一个角度,活动就会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要即刻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后的反思要在教学活动后进行,这样可以及时把活动中未发现的问题、教育现场生成的问题或者教师间智慧碰撞的火花等等记录下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教学后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动效果与预设意图的相近性。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环节或哪些问题突破预设,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学后的反思可侧重分析教育现场及时调整或活动后还需调整之处。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今天活动中我哪些地方做过调整?为什么要调整?怎样调整会更好?
二、教学反思有什么作用?
反思到底会给老师带来哪些好处呢?假如今天的教学活动秩序混乱,或者学生浮躁,我就会问自己:是哪些材料让学生不感兴趣?是材料让这组学生缺乏挑战性么?是材料不合理么?我会从主观上更多地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批评学生。所以,我觉得反思让我增强了问题意识。教学反思让教师产生了问题,问题也使老师产生了许多困惑: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啊?如何提高有效的师生互动啊?教师怎样提问啊?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如何协调啊?教师如何适时接过学生拋过来的球啊?……所以,教学反思让我想了许多过去没有想过的问题。
三、进行教学反思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任何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构思的胆子应当壮一点,改革的步伐应当大一些,创新的力度应当强一些,宁要“失败”的创新,不要“成功”的守旧。因为守旧无出路,唯有创新才有希望,才有进步,才有跨越。当教学的预案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必然有“得”有“失”。此时的教师,人要坐下来,心要沉下来,脑要动起来,分析“得失”的成因,寻找对症的“良药”,制订改进的方案,进行再实践。 这样经过“实践”与“反思”的循环,就会识破“庐山真面目”。理念是反思的支柱,教学行为是受教育理念支配的。教学反思必须在先进理念的支配下进行: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等等。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扎根于心底,反思才会“一览众山小”。
内需是反思的动力。教育是一门艺术,其间的奥妙,一个人不可能经过一、两次的反思就能发现,它往往需要反复多次乃至一生的揣摩与奋斗。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力图在实践中丰富实践、在反思中学会反思。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教师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得失不反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无法摆脱在一成不变的自我圈子里循环往复。教师只有将反思变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化反思为专业成长的内需,反思才有“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