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下的数学课也应体现人文情怀,还学生以自由,灵性和活力。一位教师的数学公开课,创设情境触发学生心灵体验,关注过程、方法,激活儿童学习灵性,捕获亮点,激活儿童创造灵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活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是教育根本意义所在。
【关键词】 数学课;灵性;天性
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源:儿童的执着,表现的是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的是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当下的数学课也应体现人文情怀,还学生以自由,灵性和活力。下面,结合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试析之。
一、创设情境,触发学生心灵体验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刚才有几个小朋友介绍了自已的姓名和年龄,那么你们知道钱老师的年龄吗?谁愿意来猜一猜?
生1:我猜李老师40岁。
生2:我猜李老师45岁。
师:还有猜比这两个年龄更大的吗?
生3:我猜51岁。
生4:我猜54岁。
师:老师现在吿诉大家,我今年49岁。你们说究竟谁猜得更准一点呢?
生:生3猜得更准一点,因为猜的年龄相差2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51-49=2
师:那么还有三位同学猜的又相差几岁呢?
生:49-45=449-40=954-49=5
师:你们看看这四个算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减法。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用100以内的加减法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以具体、熟悉、形象为主题,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想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兴趣,这时的学习则成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获取的知识根深蒂固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儿童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颗蕴涵着生命力和人性价值的饱满种子。只有当儿童的心灵被熟悉的生活情景所唤醒,被已有的生活经验所接受,被“趣味性、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所感染,才容易产生共鸣,激活灵性,使儿童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让课堂焕发活力。
二、关注过程和方法,激活学生学习灵性
课堂实录片段二:
出示六道算式:34+42=7637+17=5469-15=5459+17=7691-15=7683-29=5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如果把它们分成两类,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我把34+42=7659+17=7691-15=76分为一组,把37+17=5469-15=5483-29=54分为一组。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按什么来分类的?
生:因为第一组结果都是76,第二组结果都是54,所以我是按得数相同来分的。
师:如果我们不按得数相同来分,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按加法和减法来分,34+42=7637+17=5459+17=76都是加法一组,剩下的都是减法一组。
生:我把34+42=7669-15=54分为一组,其他算式也分为一组。
师:你又是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34+42=7669-15=54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其他都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师:你真会观察,肯动脑筋。
生: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
师:你又有什么好办法了?说说看。
生:我把34+42=76分一组,其他的5道算式分一组。
师: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一道题能分一组,其他的5道题也能分在一组呢?
生:因为34+42=76它里面都是双数,其他5道都是单数在加在减。
师: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
数学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这位教师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去,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这堂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着力创造学生发现的契机,巧妙地设计引导学生发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景和活动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的、有益于获取知识的情感与态度,必须通过相应的方法和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三、捕获亮点,激活学生创造灵性
课堂实录片段三:
师:针对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有故事书多少本?
师:怎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呢?
生:原来有22本,借走了6本,还有22-6=16(本),又买来了13本,16+13=29(本)
生:原来有22本,又买来了13本,22+13=35(本),借走了6本,35-6=29(本)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吴老师,我还有别的办法?”
生:借走了6本与买来了13本相差7本,13-6=7(本)所以现在有故事书22+7=29(本)
师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你们能用一个综合算式来表示吗?”
生:22-6+13=29(本)
生:22+13-6=29(本)
生:13-6+22=29(本)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喊:“我和它列式不一样。”
师:怎么个不一样?
生:22+(13-6)。
师:(故作惊讶地)这是什么呀?老师不认识,你能说说看吗?
生:那是小括号,寒假我自学过,加上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了。
师:真是个好办法,今天让我们大家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括号,我们全班谢谢你!
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上,这位教师能捕获亮点。亮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顿悟”,它往往一闪而过,可遇而不可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发出属于自已的心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已的思想,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实现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用爱的感染、体验去撞击灵性之花。我们要抓住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充分引导,使其潜在的灵性被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要抓住生成与课堂预设的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那么我们的劳动就会闪现出创造的灵光。
施教之功,贵在得法。“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数学中最有生命力和统摄力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基础和个性差异;其次要教给学生一般的有效学习方法;再次是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起探究,从而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不但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之所。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和生命的活动,应是始终回荡于放飞学生个性的主旋律。以上教学片段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悟性,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放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活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根本意义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更要求我们当好向导,给学生心灵的自由,捕捉灵性的闪光,去寻求不应该失落而遗憾地失落了的“灵性”的价值。
【关键词】 数学课;灵性;天性
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源:儿童的执着,表现的是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的是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当下的数学课也应体现人文情怀,还学生以自由,灵性和活力。下面,结合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试析之。
一、创设情境,触发学生心灵体验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刚才有几个小朋友介绍了自已的姓名和年龄,那么你们知道钱老师的年龄吗?谁愿意来猜一猜?
生1:我猜李老师40岁。
生2:我猜李老师45岁。
师:还有猜比这两个年龄更大的吗?
生3:我猜51岁。
生4:我猜54岁。
师:老师现在吿诉大家,我今年49岁。你们说究竟谁猜得更准一点呢?
生:生3猜得更准一点,因为猜的年龄相差2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51-49=2
师:那么还有三位同学猜的又相差几岁呢?
生:49-45=449-40=954-49=5
师:你们看看这四个算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减法。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用100以内的加减法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以具体、熟悉、形象为主题,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想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兴趣,这时的学习则成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获取的知识根深蒂固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儿童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颗蕴涵着生命力和人性价值的饱满种子。只有当儿童的心灵被熟悉的生活情景所唤醒,被已有的生活经验所接受,被“趣味性、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所感染,才容易产生共鸣,激活灵性,使儿童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让课堂焕发活力。
二、关注过程和方法,激活学生学习灵性
课堂实录片段二:
出示六道算式:34+42=7637+17=5469-15=5459+17=7691-15=7683-29=5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如果把它们分成两类,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我把34+42=7659+17=7691-15=76分为一组,把37+17=5469-15=5483-29=54分为一组。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按什么来分类的?
生:因为第一组结果都是76,第二组结果都是54,所以我是按得数相同来分的。
师:如果我们不按得数相同来分,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按加法和减法来分,34+42=7637+17=5459+17=76都是加法一组,剩下的都是减法一组。
生:我把34+42=7669-15=54分为一组,其他算式也分为一组。
师:你又是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34+42=7669-15=54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其他都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师:你真会观察,肯动脑筋。
生: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
师:你又有什么好办法了?说说看。
生:我把34+42=76分一组,其他的5道算式分一组。
师: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一道题能分一组,其他的5道题也能分在一组呢?
生:因为34+42=76它里面都是双数,其他5道都是单数在加在减。
师: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
数学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这位教师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去,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这堂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着力创造学生发现的契机,巧妙地设计引导学生发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景和活动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的、有益于获取知识的情感与态度,必须通过相应的方法和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三、捕获亮点,激活学生创造灵性
课堂实录片段三:
师:针对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有故事书多少本?
师:怎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呢?
生:原来有22本,借走了6本,还有22-6=16(本),又买来了13本,16+13=29(本)
生:原来有22本,又买来了13本,22+13=35(本),借走了6本,35-6=29(本)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吴老师,我还有别的办法?”
生:借走了6本与买来了13本相差7本,13-6=7(本)所以现在有故事书22+7=29(本)
师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你们能用一个综合算式来表示吗?”
生:22-6+13=29(本)
生:22+13-6=29(本)
生:13-6+22=29(本)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喊:“我和它列式不一样。”
师:怎么个不一样?
生:22+(13-6)。
师:(故作惊讶地)这是什么呀?老师不认识,你能说说看吗?
生:那是小括号,寒假我自学过,加上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了。
师:真是个好办法,今天让我们大家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括号,我们全班谢谢你!
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上,这位教师能捕获亮点。亮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顿悟”,它往往一闪而过,可遇而不可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发出属于自已的心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已的思想,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实现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用爱的感染、体验去撞击灵性之花。我们要抓住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充分引导,使其潜在的灵性被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要抓住生成与课堂预设的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那么我们的劳动就会闪现出创造的灵光。
施教之功,贵在得法。“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数学中最有生命力和统摄力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基础和个性差异;其次要教给学生一般的有效学习方法;再次是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起探究,从而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不但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之所。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和生命的活动,应是始终回荡于放飞学生个性的主旋律。以上教学片段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悟性,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放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活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根本意义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更要求我们当好向导,给学生心灵的自由,捕捉灵性的闪光,去寻求不应该失落而遗憾地失落了的“灵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