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通过在德国的学习、亲身经历事件及查阅资料,结合自己从事的职业教育。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耐心、坚持的精神。德国工匠精神形成原因主要是:天职观,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职业教育体制。重点阐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塑造职教人生。学习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要与我国的国情、省情、院情相适应,不能完全照搬。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德国;“双元制”;职教
【中图分类号】 G40-0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5-0030-01
1 探寻德国的工匠精神
2015年《大国工匠》在央视热播,2016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之后“工匠精神”迅速成为火遍全国的“热词”。 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一说到“工匠精神”,都会联想到德国制造,联想到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西门子等世界知名品牌。它们“术业有专攻”,立足本行,心无旁骛,在某一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一个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8110万人口的德国拥有2300 多个世界名牌。是不是德国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2 德国“工匠精神”。
2.1 在法兰克福金融中心有一尊雕塑,神情专注,不停地锻打着锤子。我想这应该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匠人祖师、锻造之神、工匠之神 ,专注于在奥林匹斯山打铁,宙斯的儿子—赫淮斯 托斯。它是在向各行各业的人们宣传一种西方文化传统中:专注、执着、认真的职业精神。
2.2 在德国微丝巴登培训中心的实训车间,正在上实训课的德国小伙子,看到中国参观团立即用手势自豪的展示着他工作服上的标志让大家拍照,翻译告诉我们:那是他所在的公司标志,他在刻意表明自己是该公司的学徒,他以在该公司做学徒为荣。这就是德国的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耐心、坚持的精神,更是一种融入了每一个德国人生命中的民族精神。
3 德国工匠精神成因
德国“工匠精神”是德国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形成成因很多。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3.1 天职观。
天职观是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石。在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16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教伦理是資本主义经济的第一原动力。其核心观点就是“天职观”。上帝的神意已毫无例外地替每个人安排了一个职业,人须衡常不懈地践行艰苦的体力或智力劳动。 “正规的职业乃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在这种伦理观念下,在德国几乎不存在职业歧视。做环卫工、教师、银行职员等职业是一样的。
3.2 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
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是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经济基础。新教伦理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新教伦理中职业伦理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渗透到德国社会生活。
3.3 职业教育体制。
职业教育体制是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制度保障。它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的就是人才资源。德国人认为:强力可摧毁物质,而国民的智力永存。人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教育体制就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也就是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两个主体:企业与学校,以企业为主。
(2)两种身份:学习者在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称学徒,在职业学校称学生。
(3)两种教师:在企业教授实践技能的老师称师傅,在职业学校教授专业理论的称老师。
(4)两个学习地点:跨企业培训中心或企业,职业学校。
(5)两种学习内容:跨企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学习实践技能,职业学校学习专业理论。
(6)两种考试: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的工匠精神产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4 工匠精神,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与德国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正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学习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以精益求精和自我革新精神,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此,国家深入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的多元和冲突不可避免。但随着工业文明向更高水平演进,在核心价值观上必然会产生共识。打造制造业强国需要工匠精神作基石。
4 结束语
2016年“两会”期间,曾经在德国学习、工作多年的科技部部长万钢谈到:“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是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工作岗位上不放松的一种精神。它是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从教育抓起,抓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是大国工匠的摇篮、弘扬、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只要每一个教育者都能以大国工匠为标杆、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身体力行。立足职业院校这个主阵地,把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打破专业、学科界线,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做起,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形成合力,不断传递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成长铸就大国工匠之魂。
参考文献
[1] 夏研娜,赵胜.工业4.0[J]机械工业,2015
[2] 李志清.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及其性质[J].现代企业教育,2001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德国;“双元制”;职教
【中图分类号】 G40-0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5-0030-01
1 探寻德国的工匠精神
2015年《大国工匠》在央视热播,2016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之后“工匠精神”迅速成为火遍全国的“热词”。 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一说到“工匠精神”,都会联想到德国制造,联想到奔驰、宝马、奥迪、大众、西门子等世界知名品牌。它们“术业有专攻”,立足本行,心无旁骛,在某一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一个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8110万人口的德国拥有2300 多个世界名牌。是不是德国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2 德国“工匠精神”。
2.1 在法兰克福金融中心有一尊雕塑,神情专注,不停地锻打着锤子。我想这应该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匠人祖师、锻造之神、工匠之神 ,专注于在奥林匹斯山打铁,宙斯的儿子—赫淮斯 托斯。它是在向各行各业的人们宣传一种西方文化传统中:专注、执着、认真的职业精神。
2.2 在德国微丝巴登培训中心的实训车间,正在上实训课的德国小伙子,看到中国参观团立即用手势自豪的展示着他工作服上的标志让大家拍照,翻译告诉我们:那是他所在的公司标志,他在刻意表明自己是该公司的学徒,他以在该公司做学徒为荣。这就是德国的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耐心、坚持的精神,更是一种融入了每一个德国人生命中的民族精神。
3 德国工匠精神成因
德国“工匠精神”是德国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形成成因很多。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3.1 天职观。
天职观是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石。在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16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教伦理是資本主义经济的第一原动力。其核心观点就是“天职观”。上帝的神意已毫无例外地替每个人安排了一个职业,人须衡常不懈地践行艰苦的体力或智力劳动。 “正规的职业乃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在这种伦理观念下,在德国几乎不存在职业歧视。做环卫工、教师、银行职员等职业是一样的。
3.2 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
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是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经济基础。新教伦理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新教伦理中职业伦理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渗透到德国社会生活。
3.3 职业教育体制。
职业教育体制是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制度保障。它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的就是人才资源。德国人认为:强力可摧毁物质,而国民的智力永存。人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教育体制就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也就是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两个主体:企业与学校,以企业为主。
(2)两种身份:学习者在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称学徒,在职业学校称学生。
(3)两种教师:在企业教授实践技能的老师称师傅,在职业学校教授专业理论的称老师。
(4)两个学习地点:跨企业培训中心或企业,职业学校。
(5)两种学习内容:跨企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学习实践技能,职业学校学习专业理论。
(6)两种考试: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的工匠精神产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4 工匠精神,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与德国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正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学习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以精益求精和自我革新精神,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此,国家深入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的多元和冲突不可避免。但随着工业文明向更高水平演进,在核心价值观上必然会产生共识。打造制造业强国需要工匠精神作基石。
4 结束语
2016年“两会”期间,曾经在德国学习、工作多年的科技部部长万钢谈到:“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是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工作岗位上不放松的一种精神。它是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从教育抓起,抓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是大国工匠的摇篮、弘扬、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只要每一个教育者都能以大国工匠为标杆、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身体力行。立足职业院校这个主阵地,把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打破专业、学科界线,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做起,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形成合力,不断传递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成长铸就大国工匠之魂。
参考文献
[1] 夏研娜,赵胜.工业4.0[J]机械工业,2015
[2] 李志清.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及其性质[J].现代企业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