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文章从设计美学角度就其纹饰特点做了三方面论述,分别为纹饰的点线美,单独纹饰美及整体纹饰美,进而就其所体现的美学个性做了四点总结一一和谐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
关键词: 传统工艺 蓝印花布 纹饰 美学
一、以一种青草生命的液汁,将飞禽走兽、花卉游鱼、人物山水等许多朴素而生动的风物印染成纯净的蓝,又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山川、土地、云霞、霜雪简化为圣洁崇高的白……这就是抒写了简洁、明快而又深邃的美学原理的蓝印花布。蓝印花布的工艺在历史上出现最晚,但应用地域非常广。其印染工艺如下: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状物俗称“灰药”,此糊状物是通过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纹。待布匹浸染晾干后,去掉“灰药”的部分是白色花纹,因此蓝印花布也叫“灰缬”。由于其印染工艺十分讲究,因此印在布上的纹饰极富美感,即点、线、形的完美邂逅。下面从美学角度来谈其形式美。
(一)谈蓝印花布纹饰的点线美。首先,点是基本元素,又可称为元素美。其次,蓝印花布纹饰的线形之美,是形象的美。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力度和立体感。这种集点成线体现的是由自然界以及人们的生活中所概括出来的对称、均衡、秩序、和諧、多变、旋律、节奏、力量等等形式美的精髓。此外,线形还要分出曲直。朱良至的《曲院风荷》中写道:“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它是非人工的、非几何性的,代表宛自天开的精神。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曲和直是一对矛盾,必须辩证的运用,没有绝对的界线,它们都是可以互为包容,互为转化的。以上这些方面都是在运用点线美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谈蓝印花布的单独纹饰美。形之所以美,不仅因为点与线富有生命,关键是点线的组合恰到好处,这就好比书法一样。以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审美原则为例:“违”就是错综对立,“和”就是协调一致,“违”是“穷变化”,“和”是“和情调”,一幅好的书作,一定是“穷变化于毫端,和情调于纸上”的。蓝印花布的纹饰创作也是如此。“违”与“和”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对比和呼应。对比的作用在于产生变化,其中主与次的对比显得格外重要。“违”和“和”的原则反应了点与线之间的呼应。因此,概述以上方面,都是为了更好的说明点与线组合产生的美感,即单独纹饰的形体美。
(三)谈蓝印花布的整体纹饰美。纹饰整体美高于个体美,更高于点线美,它离不开点线美和单独形体美,但并不等同于二者的相加和罗列,而是它们升华之后起了质变的美。如人们对于美的事物,一般都不是首先感知到它的局部,而是感知到它的有机态体。又譬如欣赏一幅画,不是孤立的看局部,而是先看整体,觉得它美了,再去欣赏它的细部,这样从宏观到微观,有时要经历几个来回,才能细细品味出艺术之美。可见艺术的整体美是如此重要。
二、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其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
(一)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问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二)灵动性。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三)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四)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三、综上所述,我们对蓝印花布纹饰形式美问题做了探讨。“点线形”的完美邂逅,擦出了柔美纹饰一般的火花。人们在观赏时,能够感受其生的神采,气韵、意境、风格等美的意蕴,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享受,并在获得审美的感情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改造。
关键词: 传统工艺 蓝印花布 纹饰 美学
一、以一种青草生命的液汁,将飞禽走兽、花卉游鱼、人物山水等许多朴素而生动的风物印染成纯净的蓝,又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山川、土地、云霞、霜雪简化为圣洁崇高的白……这就是抒写了简洁、明快而又深邃的美学原理的蓝印花布。蓝印花布的工艺在历史上出现最晚,但应用地域非常广。其印染工艺如下: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状物俗称“灰药”,此糊状物是通过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纹。待布匹浸染晾干后,去掉“灰药”的部分是白色花纹,因此蓝印花布也叫“灰缬”。由于其印染工艺十分讲究,因此印在布上的纹饰极富美感,即点、线、形的完美邂逅。下面从美学角度来谈其形式美。
(一)谈蓝印花布纹饰的点线美。首先,点是基本元素,又可称为元素美。其次,蓝印花布纹饰的线形之美,是形象的美。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力度和立体感。这种集点成线体现的是由自然界以及人们的生活中所概括出来的对称、均衡、秩序、和諧、多变、旋律、节奏、力量等等形式美的精髓。此外,线形还要分出曲直。朱良至的《曲院风荷》中写道:“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它是非人工的、非几何性的,代表宛自天开的精神。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曲和直是一对矛盾,必须辩证的运用,没有绝对的界线,它们都是可以互为包容,互为转化的。以上这些方面都是在运用点线美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谈蓝印花布的单独纹饰美。形之所以美,不仅因为点与线富有生命,关键是点线的组合恰到好处,这就好比书法一样。以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审美原则为例:“违”就是错综对立,“和”就是协调一致,“违”是“穷变化”,“和”是“和情调”,一幅好的书作,一定是“穷变化于毫端,和情调于纸上”的。蓝印花布的纹饰创作也是如此。“违”与“和”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对比和呼应。对比的作用在于产生变化,其中主与次的对比显得格外重要。“违”和“和”的原则反应了点与线之间的呼应。因此,概述以上方面,都是为了更好的说明点与线组合产生的美感,即单独纹饰的形体美。
(三)谈蓝印花布的整体纹饰美。纹饰整体美高于个体美,更高于点线美,它离不开点线美和单独形体美,但并不等同于二者的相加和罗列,而是它们升华之后起了质变的美。如人们对于美的事物,一般都不是首先感知到它的局部,而是感知到它的有机态体。又譬如欣赏一幅画,不是孤立的看局部,而是先看整体,觉得它美了,再去欣赏它的细部,这样从宏观到微观,有时要经历几个来回,才能细细品味出艺术之美。可见艺术的整体美是如此重要。
二、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其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
(一)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问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二)灵动性。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三)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四)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三、综上所述,我们对蓝印花布纹饰形式美问题做了探讨。“点线形”的完美邂逅,擦出了柔美纹饰一般的火花。人们在观赏时,能够感受其生的神采,气韵、意境、风格等美的意蕴,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享受,并在获得审美的感情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