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在要求教师做到以情施教,以情育人,把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构建语文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在本文中探讨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供业内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研究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性阶段,同时也是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学更好的开发出学生自身的主体学习意识,将情感教学更多地融汇到课堂中去,已逐渐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新方向。近年来,教育部把情感培养目标列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一些科研领域也都在探讨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预料,情感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优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成为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笔者在本文中探讨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可以说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孤立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情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兴趣性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努力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它与“乐学”的基本精神相呼应。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过程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共同活动,而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现实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要科学确定教学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中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教材中内含的情感,通过加工提炼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基础来设立情感目标。记叙类文章应把具体的道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品味真情、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作为教学情感目标;古诗文应该把通过意象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高尚情感作为教学情感目标;说明类文章应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等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教学情感目标。初中语文情感教学中,准确、恰当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符合素质教育的有关原则。同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自己真正受到作品感染。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表达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与作品中人物同爱共恨,才能用教学内容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二)要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叩击学生心灵。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言语不仅能传知,还能传情。使课堂教学获得艺术性的完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制造气氛,以情施教,便能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使学生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联系起来,互为补充,并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到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情感生活中去。我们在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这种情真意切的描述切实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三)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三、总结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要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运用师生情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广周.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2]薛世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3).
[3]郑富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2007,(5).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研究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性阶段,同时也是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学更好的开发出学生自身的主体学习意识,将情感教学更多地融汇到课堂中去,已逐渐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新方向。近年来,教育部把情感培养目标列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一些科研领域也都在探讨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预料,情感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优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成为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笔者在本文中探讨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可以说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孤立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情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兴趣性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努力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它与“乐学”的基本精神相呼应。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过程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共同活动,而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现实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要科学确定教学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中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教材中内含的情感,通过加工提炼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基础来设立情感目标。记叙类文章应把具体的道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品味真情、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作为教学情感目标;古诗文应该把通过意象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高尚情感作为教学情感目标;说明类文章应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等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教学情感目标。初中语文情感教学中,准确、恰当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符合素质教育的有关原则。同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自己真正受到作品感染。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表达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与作品中人物同爱共恨,才能用教学内容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二)要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叩击学生心灵。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言语不仅能传知,还能传情。使课堂教学获得艺术性的完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制造气氛,以情施教,便能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使学生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联系起来,互为补充,并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到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情感生活中去。我们在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这种情真意切的描述切实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三)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三、总结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要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运用师生情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广周.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2]薛世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3).
[3]郑富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