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教材分析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及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科学。教材用于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本科,主要讲述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专业课程体系定位:儿童心理学是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也是向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面向上课学员,课前通过手机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授课对象:2016春、2016秋、2017春学前教育本科。
基本情况:123人, 90%以上的学员年龄在35岁以下,报读本专业绝大多数学员在幼儿园工作或有意愿从事学前教育工作,99%的学员的学习目的是取得学历并且学习知识,求知欲很强。女性学员占95%,有孩子的超过60%,且会在幼儿园或家中进行绘本阅读。
知识基础:77%的学员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其中有些内容就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掌握不深、不牢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比较差。
学习偏好:经调查,学员普遍希望将“传统教学”与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线上学习多种形式结合,使学习更有趣、便捷。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基于本次课程的实践性及学员情况,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按照学员现有知识基础、教材知识点难易程度、及应用需求确定为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能力目标:以学员在幼儿园或在家面对儿童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确定,学员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于实践,提升能力;
情感目标:以“心”为出发点,面对孩子情绪化,同时儿童情绪变化发展的要求,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需树立学习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情绪理解的概念及产生过程;情绪理解的四种方法:全神贯注地倾听、简单回应、说出感受、幻想实现。
四、 教学难点:情绪理解的四种方法中的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感受。
重难点内容 确定重难点依据
教学
重点 情绪理解的概念及产生过程;
情绪理解的四种方法:全神贯注地倾听、简单回应、说出感受、幻想实现。 情绪理解能力是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推断孩子的情感,帮助我们调节行为以达成目标。
教学
难点 情绪理解的四种方法中的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感受。 其实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
而在四种方法中,最难的恐怕就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也就是正确的情绪理解)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便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
一、五、教学设计
首先,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综合学员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员的特点和属性,特别是幼儿园工作的或有意愿从事相关工作的角度出发,将“绘本阅读”“案例征集”“直播课堂”贯穿课程始终,形成特色课堂。
本次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教法设计:在传统教师讲授的基础上使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通过案情景模拟,引导学员感受面对学前儿童情绪化的方法,帮助学员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引起反思,结合实践,得到帮助。
学法设计:一方面,通过情境模拟漫画正反两面故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参与的过程体会情绪理解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不记名案例征集,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找素材,进行自我反思,完成从“懂方法”到“用方法”的转变。
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阶段、七个环节。
一、(一)课前活动
1.因学生提出“网络学习”的需求,开展网络直播“绘本阅读”版块。
2.提前阅读《你睡不着么?》讲述的故事,为本次课堂教学重难点内容学习做铺垫。
二、(二)课中
(一)1.课程导入 5分钟
复习内容:情绪的定义及几种基本情绪。
唤醒回忆:图片素材。
问题调动学员进入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分享学员照片聚焦课堂:学员的反馈照片,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
(1)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情绪》绘本书,这是上节课大家共同阅读过的,记忆深刻,能有效将学员注意力集中于课堂。
(2)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情绪的定义及几种基本情绪”,为本次课“情绪理解”做准备。
(二)2.新课内容10分钟+20分钟+40分钟
引用名言,引出新课——美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曾说过:“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好的情绪会引发好的行为,孩子的情绪感觉良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1、(1)方法一:全神贯注地倾听(突破难点20分钟)
① (1)角色扮演
任務分配:“孩子”由1位学员扮演,“反面爸爸”和“正面爸爸”找2位学员扮演,表演完,由“孩子”说感受,其他学员点评,先反例后正面
学生点评:扮演“孩子”的学员表达面对两种爸爸的反应,心情有什么不同;请3~5位学员点评两个爸爸的不同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的表达他们面临的情绪与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任务分配:“孩子”由1位学员扮演,“反面爸爸”和“正面爸爸”找2位学员扮演,表演完,由“孩子”说感受,其他学员点评,先反例后正面 学生点评:扮演“孩子”的学员表达面对两种爸爸的反应,心情有什么不同;请3~5位学员点评两个爸爸的不同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的表达他们面临的情绪与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② (2)绘本回顾
课前网络直播时,和学员一起阅读的绘本《你睡不着么?》,课堂重现重点内容。将故事中的细节与“全神贯注地倾听”知识点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
设计意图:
A.通过情景模拟,学生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
B.漫画中的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容易引起学员的共鸣,与工作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C.《你睡不著么?》绘本再现,一部分观看了直播的学员迅速引起关注回忆起书的内容,另一部分没有看过的学员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看重点细节,与新知识结合。
2、(2)方法二:简单回应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学生点评:扮演“孩子、妈妈”的学员分别谈谈感受;请其他3~5位学员点评
教师总结: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还记得杏仁核、前额叶的LOFT么?)以关心的态度,简单回应孩子就能整理思路和感受,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
(10分钟)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学生点评:扮演“孩子、妈妈”的学员分别谈谈感受;请其他3~5位学员点评
教师总结: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还记得杏仁核、前额叶的LOFT么?)以关心的态度,简单回应孩子就能整理思路和感受,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
3(3)、方法三:说出感受(突破难点20分钟)
大人通常不会这样做,是因为大人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①(1)情景模拟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学生点评:让学生谈谈“说出感受”是什么感觉,联想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教师总结:大人一般不善于说出感受,而常用“别XX”“不要XX”“没事”来面对孩子的情绪,这种否定句的表达,反而适得其反。
②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学生点评:让学生谈谈“说出感受”是什么感觉,联想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教师总结:大人一般不善于说出感受,而常用“别XX”“不要XX”“没事”来面对孩子的情绪,这种否定句的表达,反而适得其反。
(2)案例征集
4(4)、方法四:幻想实现(10分钟)
教师提出观点: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是这样么?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教师总结: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教师总结: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四)3.小结10分钟
三、课后
三、课后提升
1.征集亲子阅读小视频
绘本:选择一本关于情绪的绘本故事。
要求:和孩子一起阅读,并用手机记录视频或照片,下次课前,回传。
2.案例分享
运用的面对孩子情绪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取得的效果或存在的问题,记录并总结(不限字数)。下节课在班级进行分享。
三、
通过课堂总结,巩固所学。课后作业的设计,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寻
找素材、找问题,反思提升,另外为下节课新知识起铺垫作用。
《儿童心理学》课程专业特点强、学员需求高,密切结合工作、生活实际,整个教学设计中使用的案例、漫画、图片、数据等全部紧贴生活实际,引起学员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活灵活现,即学即用。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及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科学。教材用于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本科,主要讲述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专业课程体系定位:儿童心理学是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也是向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面向上课学员,课前通过手机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授课对象:2016春、2016秋、2017春学前教育本科。
基本情况:123人, 90%以上的学员年龄在35岁以下,报读本专业绝大多数学员在幼儿园工作或有意愿从事学前教育工作,99%的学员的学习目的是取得学历并且学习知识,求知欲很强。女性学员占95%,有孩子的超过60%,且会在幼儿园或家中进行绘本阅读。
知识基础:77%的学员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其中有些内容就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掌握不深、不牢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比较差。
学习偏好:经调查,学员普遍希望将“传统教学”与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线上学习多种形式结合,使学习更有趣、便捷。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基于本次课程的实践性及学员情况,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按照学员现有知识基础、教材知识点难易程度、及应用需求确定为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能力目标:以学员在幼儿园或在家面对儿童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确定,学员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于实践,提升能力;
情感目标:以“心”为出发点,面对孩子情绪化,同时儿童情绪变化发展的要求,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需树立学习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情绪理解的概念及产生过程;情绪理解的四种方法:全神贯注地倾听、简单回应、说出感受、幻想实现。
四、 教学难点:情绪理解的四种方法中的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感受。
重难点内容 确定重难点依据
教学
重点 情绪理解的概念及产生过程;
情绪理解的四种方法:全神贯注地倾听、简单回应、说出感受、幻想实现。 情绪理解能力是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推断孩子的情感,帮助我们调节行为以达成目标。
教学
难点 情绪理解的四种方法中的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感受。 其实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
而在四种方法中,最难的恐怕就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也就是正确的情绪理解)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便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
一、五、教学设计
首先,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综合学员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员的特点和属性,特别是幼儿园工作的或有意愿从事相关工作的角度出发,将“绘本阅读”“案例征集”“直播课堂”贯穿课程始终,形成特色课堂。
本次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教法设计:在传统教师讲授的基础上使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通过案情景模拟,引导学员感受面对学前儿童情绪化的方法,帮助学员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引起反思,结合实践,得到帮助。
学法设计:一方面,通过情境模拟漫画正反两面故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参与的过程体会情绪理解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不记名案例征集,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找素材,进行自我反思,完成从“懂方法”到“用方法”的转变。
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阶段、七个环节。
一、(一)课前活动
1.因学生提出“网络学习”的需求,开展网络直播“绘本阅读”版块。
2.提前阅读《你睡不着么?》讲述的故事,为本次课堂教学重难点内容学习做铺垫。
二、(二)课中
(一)1.课程导入 5分钟
复习内容:情绪的定义及几种基本情绪。
唤醒回忆:图片素材。
问题调动学员进入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分享学员照片聚焦课堂:学员的反馈照片,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
(1)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情绪》绘本书,这是上节课大家共同阅读过的,记忆深刻,能有效将学员注意力集中于课堂。
(2)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情绪的定义及几种基本情绪”,为本次课“情绪理解”做准备。
(二)2.新课内容10分钟+20分钟+40分钟
引用名言,引出新课——美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曾说过:“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好的情绪会引发好的行为,孩子的情绪感觉良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1、(1)方法一:全神贯注地倾听(突破难点20分钟)
① (1)角色扮演
任務分配:“孩子”由1位学员扮演,“反面爸爸”和“正面爸爸”找2位学员扮演,表演完,由“孩子”说感受,其他学员点评,先反例后正面
学生点评:扮演“孩子”的学员表达面对两种爸爸的反应,心情有什么不同;请3~5位学员点评两个爸爸的不同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的表达他们面临的情绪与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任务分配:“孩子”由1位学员扮演,“反面爸爸”和“正面爸爸”找2位学员扮演,表演完,由“孩子”说感受,其他学员点评,先反例后正面 学生点评:扮演“孩子”的学员表达面对两种爸爸的反应,心情有什么不同;请3~5位学员点评两个爸爸的不同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的表达他们面临的情绪与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② (2)绘本回顾
课前网络直播时,和学员一起阅读的绘本《你睡不着么?》,课堂重现重点内容。将故事中的细节与“全神贯注地倾听”知识点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
设计意图:
A.通过情景模拟,学生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
B.漫画中的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容易引起学员的共鸣,与工作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C.《你睡不著么?》绘本再现,一部分观看了直播的学员迅速引起关注回忆起书的内容,另一部分没有看过的学员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看重点细节,与新知识结合。
2、(2)方法二:简单回应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学生点评:扮演“孩子、妈妈”的学员分别谈谈感受;请其他3~5位学员点评
教师总结: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还记得杏仁核、前额叶的LOFT么?)以关心的态度,简单回应孩子就能整理思路和感受,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
(10分钟)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学生点评:扮演“孩子、妈妈”的学员分别谈谈感受;请其他3~5位学员点评
教师总结: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还记得杏仁核、前额叶的LOFT么?)以关心的态度,简单回应孩子就能整理思路和感受,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
3(3)、方法三:说出感受(突破难点20分钟)
大人通常不会这样做,是因为大人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①(1)情景模拟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学生点评:让学生谈谈“说出感受”是什么感觉,联想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教师总结:大人一般不善于说出感受,而常用“别XX”“不要XX”“没事”来面对孩子的情绪,这种否定句的表达,反而适得其反。
②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学生点评:让学生谈谈“说出感受”是什么感觉,联想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教师总结:大人一般不善于说出感受,而常用“别XX”“不要XX”“没事”来面对孩子的情绪,这种否定句的表达,反而适得其反。
(2)案例征集
4(4)、方法四:幻想实现(10分钟)
教师提出观点: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是这样么?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教师总结: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任务分配:选择2组学员,模拟漫画故事,要求揣摩人物的情绪、语气、行为形态
教师总结: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四)3.小结10分钟
三、课后
三、课后提升
1.征集亲子阅读小视频
绘本:选择一本关于情绪的绘本故事。
要求:和孩子一起阅读,并用手机记录视频或照片,下次课前,回传。
2.案例分享
运用的面对孩子情绪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取得的效果或存在的问题,记录并总结(不限字数)。下节课在班级进行分享。
三、
通过课堂总结,巩固所学。课后作业的设计,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寻
找素材、找问题,反思提升,另外为下节课新知识起铺垫作用。
《儿童心理学》课程专业特点强、学员需求高,密切结合工作、生活实际,整个教学设计中使用的案例、漫画、图片、数据等全部紧贴生活实际,引起学员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活灵活现,即学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