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结论。传统的完全按教师预设实施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使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实践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教案只是课堂的预设,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主体,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力,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不断探究,不断生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课堂生成可以从下面三步入手。
一、巧妙设疑,激发强烈的学习期待
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不停留于所谓的已确定的答案,珍视学生看似无稽的疑问,点燃起课堂上冲突的火花,才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撞击,从而带动学生反复品味揣摩文本,深入的思考,才能更深入地运用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提炼本质,达到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在无疑处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地撞击思维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案例1:《江南春》教学。
(师出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我们这首诗,一开始就是“千里”,有人说,用“千里”是不对的,应该用“十里”,你认为呢?
生:用“十里”更有道理,一千里远的地方,人应该是看不见的,诗人也不可能走千里路。
生:我觉得用“千里”更合适,因为这里“千里”主要指春天来了,到处鸟语花香。
生:“千里”更好,用千里更能让人感觉到江南春天的美好。
正是教者善于布疑,一个究竟是“千里”还是“十里”更合适的讨论,带领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意境,既学会了品读语言文字,又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二、引导探究,实现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教射箭的人拉满弓,搭上箭,摆出跃跃欲试的姿态,就像要射出去的样子,但并不射出,以便让学箭的人体会要领。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一个问题都阐述清楚,教师主要在于指明途径,传授方法,使学生的探索、研究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案例2:《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
师:文章是怎么具体写出徐悲鸿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
出示: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你们认为这两句话哪一句写得更好一些?
生1:第二句好,可以看出徐悲鸿画画的时间长,非常认真。
生2:第二句更具体些,可以感觉到徐悲鸿画画时很细心,很投入。
再出示: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现在,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好?
生3:第三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逗号,更能感觉到时间之长。
生4:第三句话好,更能说明他画画的专心致志。
师: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5: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先生一早就到博物馆临摹,一直到半夜三更还想不起回家。
生6: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先生一直不停地画,连吃饭的时间都忘记了!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出示句子,并不断让这个句子更完整,引导学生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探究徐悲鸿学画的精神。教师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印象、感受最深刻,理解得也最透彻。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习得了语言,开发了思维。
三、把握时机,让智慧的火花尽情绽放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能力的,而且也是多样的、和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课堂要有效,就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巧妙点拨,师生的活力充分展现,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
教学案例3:《三袋麦子》教学。
师:土地爷爷带来了三口袋麦子,(老师手上拿三张画有麦子的图片)想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小猪在哪儿呢?愿意做小猪的同学赶快站起来!
生:(部分学生纷纷站起来,有点不好意思。)
师:三口袋麦子全都分给了你们,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这袋麦子呢,说说你这样做的原因,别人的做法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好吗?
生1:我是小牛,我是这样处理小麦的,我先将小麦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吃这好东西。我不赞成小猪的做法,因为它一下子都吃光了,以后还吃什么呀!我也不赞成小猴的做法,小麦全种下了地,自己现在吃什么呀!
师:小牛,你真是好样的!(板书:保存)我代表土地爷爷谢谢你!小猴,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2:我是小猴,我是将小麦全都种下了地,因为我觉得小麦种得越多,来年我就收获得越多,那到时候我就可以大吃特吃了。我不赞成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吃完了麦子后就没有吃了。我也不赞成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慢慢吃,它迟早有一天也会将麦子吃完,也会和小猪一样到最后都没麦子吃,只不过是时间比小猪长一些。
生3:我是小猪,我认为有了小麦,为什么不把它吃掉,先吃好一点有什么不好。我不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那样做的话,自己暂时也吃不到,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那心里多难受呀!我也不赞成小牛的做法,慢慢吃,吃得一点也不过瘾,不舒服。
生4:(着急举手)老师,我是小猪,我认为有了小麦,应该先吃,有了好日子就应该先过,现在不是有大人说要会享受、懂得生活吗?(大家笑)
生5:我是小猴,小猪、小牛都是只顾眼前,吃完了麦子,他们吃什么呀?我现在虽然吃不到,但我以后会吃得更多,而且会永远有麦子吃。(大家掌声)
生6:我反对,我是小猪,假如遇到了洪水、灾害,它颗粒无收怎么办?那样又收不到,又吃不到,还不如我先吃为快!(众人哈哈大笑)
师:小猪、小牛、小猴,你们真不简单,你们也很坦率,很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的做法最有道理呢?我们今天回家后将自己的做法说给我们的家长听一听,好吗?
上例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想想怎样处理麦子,为什么这样处理麦子?整个课堂学习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解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火花在教师巧妙的点拨下不断燃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鼓励学生从活动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从活动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这里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是体验,是内化,是生成。如何让语文课拥有一份真实而精彩的生成,教师一定要呵护学生的思辨思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维拓展、想像驰骋的天地。注重生成的课堂才是有灵性的课堂,才使用学生的生命之花自由绽放在课堂。
思辨催生思考,思考促进发展,发展繁衍成功。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小学语文课堂注重了生成,将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和灵性,将给学生的终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一、巧妙设疑,激发强烈的学习期待
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不停留于所谓的已确定的答案,珍视学生看似无稽的疑问,点燃起课堂上冲突的火花,才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撞击,从而带动学生反复品味揣摩文本,深入的思考,才能更深入地运用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提炼本质,达到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在无疑处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地撞击思维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案例1:《江南春》教学。
(师出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我们这首诗,一开始就是“千里”,有人说,用“千里”是不对的,应该用“十里”,你认为呢?
生:用“十里”更有道理,一千里远的地方,人应该是看不见的,诗人也不可能走千里路。
生:我觉得用“千里”更合适,因为这里“千里”主要指春天来了,到处鸟语花香。
生:“千里”更好,用千里更能让人感觉到江南春天的美好。
正是教者善于布疑,一个究竟是“千里”还是“十里”更合适的讨论,带领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意境,既学会了品读语言文字,又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二、引导探究,实现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教射箭的人拉满弓,搭上箭,摆出跃跃欲试的姿态,就像要射出去的样子,但并不射出,以便让学箭的人体会要领。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一个问题都阐述清楚,教师主要在于指明途径,传授方法,使学生的探索、研究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案例2:《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
师:文章是怎么具体写出徐悲鸿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
出示: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你们认为这两句话哪一句写得更好一些?
生1:第二句好,可以看出徐悲鸿画画的时间长,非常认真。
生2:第二句更具体些,可以感觉到徐悲鸿画画时很细心,很投入。
再出示: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现在,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好?
生3:第三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逗号,更能感觉到时间之长。
生4:第三句话好,更能说明他画画的专心致志。
师: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5: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先生一早就到博物馆临摹,一直到半夜三更还想不起回家。
生6: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先生一直不停地画,连吃饭的时间都忘记了!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出示句子,并不断让这个句子更完整,引导学生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探究徐悲鸿学画的精神。教师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印象、感受最深刻,理解得也最透彻。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习得了语言,开发了思维。
三、把握时机,让智慧的火花尽情绽放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能力的,而且也是多样的、和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课堂要有效,就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巧妙点拨,师生的活力充分展现,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
教学案例3:《三袋麦子》教学。
师:土地爷爷带来了三口袋麦子,(老师手上拿三张画有麦子的图片)想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小猪在哪儿呢?愿意做小猪的同学赶快站起来!
生:(部分学生纷纷站起来,有点不好意思。)
师:三口袋麦子全都分给了你们,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这袋麦子呢,说说你这样做的原因,别人的做法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好吗?
生1:我是小牛,我是这样处理小麦的,我先将小麦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吃这好东西。我不赞成小猪的做法,因为它一下子都吃光了,以后还吃什么呀!我也不赞成小猴的做法,小麦全种下了地,自己现在吃什么呀!
师:小牛,你真是好样的!(板书:保存)我代表土地爷爷谢谢你!小猴,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2:我是小猴,我是将小麦全都种下了地,因为我觉得小麦种得越多,来年我就收获得越多,那到时候我就可以大吃特吃了。我不赞成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吃完了麦子后就没有吃了。我也不赞成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慢慢吃,它迟早有一天也会将麦子吃完,也会和小猪一样到最后都没麦子吃,只不过是时间比小猪长一些。
生3:我是小猪,我认为有了小麦,为什么不把它吃掉,先吃好一点有什么不好。我不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那样做的话,自己暂时也吃不到,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那心里多难受呀!我也不赞成小牛的做法,慢慢吃,吃得一点也不过瘾,不舒服。
生4:(着急举手)老师,我是小猪,我认为有了小麦,应该先吃,有了好日子就应该先过,现在不是有大人说要会享受、懂得生活吗?(大家笑)
生5:我是小猴,小猪、小牛都是只顾眼前,吃完了麦子,他们吃什么呀?我现在虽然吃不到,但我以后会吃得更多,而且会永远有麦子吃。(大家掌声)
生6:我反对,我是小猪,假如遇到了洪水、灾害,它颗粒无收怎么办?那样又收不到,又吃不到,还不如我先吃为快!(众人哈哈大笑)
师:小猪、小牛、小猴,你们真不简单,你们也很坦率,很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的做法最有道理呢?我们今天回家后将自己的做法说给我们的家长听一听,好吗?
上例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想想怎样处理麦子,为什么这样处理麦子?整个课堂学习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解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火花在教师巧妙的点拨下不断燃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鼓励学生从活动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从活动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这里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是体验,是内化,是生成。如何让语文课拥有一份真实而精彩的生成,教师一定要呵护学生的思辨思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维拓展、想像驰骋的天地。注重生成的课堂才是有灵性的课堂,才使用学生的生命之花自由绽放在课堂。
思辨催生思考,思考促进发展,发展繁衍成功。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小学语文课堂注重了生成,将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和灵性,将给学生的终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