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在认知心理学上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它是指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
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末过后进行了试卷分析,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多多。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中小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等。其中的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能力)等。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由于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几年来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教过的历届学生都很爱上地理课。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
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产生兴趣的效果很好,他们还能互相之间解决问题。例如:在讲长江、黄河时关于干流、支流、和流域这些概念时,有的同学这三个概念闹不清,当时有一个男同学主动站到讲台前,用他的肢体动作和几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解决了问题:他站在了讲台上向两侧平伸胳膊,一边解释:“从我的头到脚就相当于河流的主干,我的两条胳膊就代表了支流,我胳膊能触及到的地方那就是流域。”被他内化了的知识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地理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这道题问题集中出现在平时各方面属于中等层次的同学身上,他们表格内的内容填充的完全正确,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没有把问题理解完整,把本来会的知识给忽略了,没有填图。这部分同学再次重申:“不是不会,是遗漏”。白失掉了应得的分数,他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内疚。也是由于我对于学生审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反思后我有所得:
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乃至漏题。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回答问题、画地形图、分析图表、“预报”天气过程等等,这类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野外考察中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解决小范围环境问题等。虽然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学生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它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
一、明察问题
明察问题就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内容与目的。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是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例如,学生解答问题,必须弄清题意,明确问题问什么,提出什么要求等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审题过程,而在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明确该问题要解决什么,需要哪些条件等。
明察问题这一环节,通常被学生所忽视,这往往是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察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智力活动,它包括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审题为例,首先要有正确的感知过程,即看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过程理解题意,进一步分析题目所给概念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并且还要有一段时间的记忆过程。首先就要阅读全题。弄清题意,了解问题问什么或要求什么。因此,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
二、重视知识
所谓重视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回忆有关知识,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明察问题之后,已了解了问题的性质,就必须应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回忆自己已有的有关知识,并尽快选择出最有用的知识,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重视知识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不仅需要记忆,而且还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过的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地理知识中机械记忆的知识多,就增加了重现知识的困难,常表现在对某些问题的内容与要求十分明确,但无法回答。另外,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现错误或出现干扰性知识的现象。
为了解决问题时善于重现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学生重现知识。
三、知识的迁移
知识的迁移是指在先前的学习情境下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掌握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的过程。只有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的问题中,并起到效果,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经过期末考试我们各自有所思,有所获,我们师生达成共识,下次考试见。我们看中的不是分数:让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再一次接受考验!
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末过后进行了试卷分析,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多多。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中小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等。其中的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能力)等。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由于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几年来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教过的历届学生都很爱上地理课。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
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产生兴趣的效果很好,他们还能互相之间解决问题。例如:在讲长江、黄河时关于干流、支流、和流域这些概念时,有的同学这三个概念闹不清,当时有一个男同学主动站到讲台前,用他的肢体动作和几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解决了问题:他站在了讲台上向两侧平伸胳膊,一边解释:“从我的头到脚就相当于河流的主干,我的两条胳膊就代表了支流,我胳膊能触及到的地方那就是流域。”被他内化了的知识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地理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这道题问题集中出现在平时各方面属于中等层次的同学身上,他们表格内的内容填充的完全正确,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没有把问题理解完整,把本来会的知识给忽略了,没有填图。这部分同学再次重申:“不是不会,是遗漏”。白失掉了应得的分数,他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内疚。也是由于我对于学生审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反思后我有所得:
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乃至漏题。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回答问题、画地形图、分析图表、“预报”天气过程等等,这类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野外考察中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解决小范围环境问题等。虽然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学生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它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
一、明察问题
明察问题就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内容与目的。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是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例如,学生解答问题,必须弄清题意,明确问题问什么,提出什么要求等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审题过程,而在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明确该问题要解决什么,需要哪些条件等。
明察问题这一环节,通常被学生所忽视,这往往是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察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智力活动,它包括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审题为例,首先要有正确的感知过程,即看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过程理解题意,进一步分析题目所给概念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并且还要有一段时间的记忆过程。首先就要阅读全题。弄清题意,了解问题问什么或要求什么。因此,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
二、重视知识
所谓重视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回忆有关知识,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明察问题之后,已了解了问题的性质,就必须应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回忆自己已有的有关知识,并尽快选择出最有用的知识,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重视知识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不仅需要记忆,而且还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过的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地理知识中机械记忆的知识多,就增加了重现知识的困难,常表现在对某些问题的内容与要求十分明确,但无法回答。另外,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现错误或出现干扰性知识的现象。
为了解决问题时善于重现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学生重现知识。
三、知识的迁移
知识的迁移是指在先前的学习情境下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掌握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的过程。只有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的问题中,并起到效果,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经过期末考试我们各自有所思,有所获,我们师生达成共识,下次考试见。我们看中的不是分数:让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再一次接受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