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盛感”是由英国剑桥大学老龄问题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心理学会理事、英国政府关于“心理资本与幸福”前瞻计划的首席幸福研究专家费利西亚·于佩尔(Felicia A. Huppert)教授和她的博士生苏德中(Timothy. T.C. So)于2009年提出。殷盛感(flourishing)是感觉良好(feel good)和机能有效运作(function effectively)的结合,是指一种非常高的幸福感。它包括3个核心元素即积极的情绪、投入、人生的意义,以及6个次要元素,即韧性、自尊、活力、自我决定、乐观和积极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界将“殷盛感”作为幸福的操作性定义,即一种新的测量幸福的方法。
一、欧洲幸福感调查
于佩尔教授领导了提升欧洲国家幸福指标的联盟合作。自2002年起,欧洲20多个国家在自愿筹集经费的情况下组织了每两年一次的社会调查。每次调查的核心问题基本不变,研究会依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增加一些新问题。于佩尔教授领导的提升欧洲国家幸福指标的联盟合作就是2006年到2007年间进行的第三轮“欧洲社会调查”中的一部分。他们在这次调查中加入了幸福感问卷,使用殷盛感作为定义,用54道关于幸福的题目测量了欧洲23个国家的幸福感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欧洲国家之间的幸福感差异非常显著。达到殷盛状态的人口中,北欧国家比率最高,其中丹麦位居榜首,高达1/3的人口有殷盛感;西欧和南欧国家居中;东欧最低,在俄罗斯,达到殷盛感的比例只有7%(见图1)。
于佩尔教授和她的学生考察了造成此种巨大差异的诸多可能原因,比如年龄、职业、婚姻状况、财富水平、教育水平和社会民主制度等。其中与幸福感(殷盛感)关系为最密切的3个因素分别是社会关系、社会信任和价值观,它们也被用作预测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如果人们持有非物质的价值观,如注重创造力、重视忠诚、乐于助人,同时懂得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幸福感就会比较高。而与低幸福感相关联的因素是人们持有物质价值观,即主要看重金钱和地位。所以,在有着极小的贫富差距、极高的社会信任度和真正平等的国家丹麦,殷盛的人口能够达到总人数的1/3。富足的丹麦人享有高福利和高税收,他们依据收入决定纳税的额度,大约40%的人要将收入的65%上交给国家。人们却乐意这样做,因为他们相信平等,也认同政府征收税收是帮助那些更需要的人。有人在丹麦做过一个实验:在大街上放置一个装满了钱的钱包,百分之百情况下,人们会原封不动将钱包上交。而在东欧国家,情况则不同。人们不再享有原先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高社会福利,生活比较艰难,人们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较差,没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或失业的人口也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此外,东欧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低于欧洲其他地区。这些因素都难免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下一轮的欧洲社会调查将于2012年进行。由于每个国家在这几年间都经历了经济危机,所以研究者们非常关注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由于经济危机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大银行的贪婪,所以人们开始自问,我们过去是否过于强调对财富的追求,而现在也许是开始思考其他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在某些指标上,人们已经开始把非物质的东西看得和物质同样重要。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不能这样不断地大量消费物质产品,因为我们要的越多,使用的能源和资源就会越多,我们应该把时间和能源更多地花在非物质的产品上,比如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更看重友情、更注重学习等。认可这项研究并愿意筹集经费的国家将参与2012年的调查。于佩尔教授非常期待调查的结果,同时,她也希望能在中国进行这项研究。虽然做跨文化研究通常会遇到翻译、文化差异等诸多困难,但她仍然希望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
于佩尔教授还谈到,英国政府有一个项目,叫做“心理资本与幸福感”,他们提出了可以增加人们幸福感的5种方式的活动,即与他人保持联结关系(connect)、运动(be active)、关注内心和身边的事物(take notice)、持续学习(keep learning)以及付出(give)。于佩尔教授谈到,思考一下这些活动,然后将其纳入已有的体系,将会对提升幸福感有很大帮助。人们可以针对幼儿、青少年和成年人创建一个活动库,通过增加活动来促进人们幸福感的增长。
目前,于佩尔教授正在和英国政府合作,致力于提升英国全民的幸福感。他们以一个小镇为试点,设法使这个小镇上的所有居民达到殷盛状态。她强调,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要考虑到全民的幸福感。人们享有高度的幸福感,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件好事。如果人们的幸福水平高,大家就会更具有生产力,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更高的学习能力,也愿意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二、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方法——内观法
于佩尔教授认为,有很多途径都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内观法(mindfulness)就是其中之一。“mindfulness”这个词事实上是由mindful和awareness两个词组成的,意思是一个人心里正在发生着什么,是个体对自己感官的察觉。以对声音的觉察为例,讲双语的声音或者汽车驶过的声音都是很明显的声响,但是诸如呼吸、空调运转或者喝茶的声音等,都是微细的声响。留意这些声音、气味和想法,是内观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要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即自己此时此刻的感觉如何。例如,你的腿部感受到的压力,胃部温暖舒适的感觉,一顿美餐,几丝焦虑,几分怒气……不论你的感觉是什么,都要充分地意识到它。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忙着回顾过去的事情,或者是忙着担忧未来,而很少生活在当下。科学研究表明,如果真的能够活在当下,会让人感觉很幸福。
内观还可以带来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沉静和选择。因为如果你理解了自身和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你就不会自动化地进行反应。比如,当你生气的时候,不会立即冲着某个人大喊大叫或者大打出手。当你想到“我感到有点生气”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接下来怎么做。这就是觉察自己感受的重要性。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接纳”。如果你感觉不好,比如你感到疼痛,那么,你需要做的是接纳它,意识到自己现在很痛,然后带着这种疼痛慢慢地呼吸,等待疼痛慢慢地减弱,最后消失,而非全身紧张,设法驱赶疼痛。如果你接纳自己,那么就会更容易接纳他人。你对自己越友善,就会对他人越友善。所以,内观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
最近有许多很有说服力的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使用这种内观法,通过充分意识和反省,对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于佩尔教授发现,当教给孩子们应用内观技术时,他们反馈说这个技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孩子们说:“当我在运动场踢球时,我会静下来思考一会儿,而不是一直踢球。当我的思绪安静下来时,我的球也会踢得更好、更精准。”或者说:“当我听到妈妈说我的时候,不会再和妈妈吵嘴,而是静静地呼吸一分钟,意识到妈妈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令人烦,她挺好的。”于是孩子们就会善待妈妈。孩子们从内观中收益很多。
三、影响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因素
除了欧洲社会调查之外,于佩尔教授作为幸福感研究专家,还进行了许多其他的调查,其中儿童的幸福感研究也是重要方面。此前的大量研究表明,某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日后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关联,而于佩尔教授感兴趣的是,是否存在某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日后儿童的幸福感之间存在联系。他们在英国范围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女性样本进行研究,从出生一直到50岁,并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她们造成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共有三种:第一种是温暖养育型,父母关爱子女,精心照料和培养子女;第二种是关注行为型,父母只注重儿童的行为;第三种是控制型父母,他们给子女很少的自由。他们发现,女性在50多岁的时候,更容易达到较高水平的幸福感,前提是她们的父母采用了温暖养育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比较关注、有兴趣,也较少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控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幸福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几乎所有的研究文献都认为,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心理健康问题上,但是这项研究发现,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比母女之间的关系还要重要。
同时,于佩尔教授还测量了青少年的幸福感。不同于一般的关注青春期儿童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攻击性等)的测量,于佩尔教授考察的是与孩子幸福感有关的问题,比如他们是否开心,是否容易交朋友,精力是否充沛。她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被评定为幸福,那么在其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对工作的满意,也更可能和家人与朋友建立很好的关系,整个人生中都不易有心理健康问题。
于佩尔教授认为,影响儿童毕生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倘若儿童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一些是好朋友,他们便理解了友谊的重要性。儿童或青少年如果看重友谊、创造性或者忠诚,那么他们会变得更加开心。价值观对儿童的幸福感产生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研究显示,儿童如果看重或者想要拥有财富、成为名人或者追求漂亮容貌,他们可能更不开心。媒体和广告不断告诉儿童,拥有这些东西能让他们开心。如果他们的外表看起来不太好,如果他们没有最新版的游戏、最新款的手机,那么他们就不会开心。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儿童不拥有上述的物质财富依然可以感到开心和幸福。于佩尔教授提出,应当把关于幸福感的科学研究成果用于对年轻人的教育上,确保他们拥有能够增加幸福感的价值观,而非那些降低幸福感的价值观。
于佩尔认为,积极心理能为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幸福感起重要作用,能为读者提供提高幸福的科学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Felicia A. Huppert
一、欧洲幸福感调查
于佩尔教授领导了提升欧洲国家幸福指标的联盟合作。自2002年起,欧洲20多个国家在自愿筹集经费的情况下组织了每两年一次的社会调查。每次调查的核心问题基本不变,研究会依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增加一些新问题。于佩尔教授领导的提升欧洲国家幸福指标的联盟合作就是2006年到2007年间进行的第三轮“欧洲社会调查”中的一部分。他们在这次调查中加入了幸福感问卷,使用殷盛感作为定义,用54道关于幸福的题目测量了欧洲23个国家的幸福感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欧洲国家之间的幸福感差异非常显著。达到殷盛状态的人口中,北欧国家比率最高,其中丹麦位居榜首,高达1/3的人口有殷盛感;西欧和南欧国家居中;东欧最低,在俄罗斯,达到殷盛感的比例只有7%(见图1)。
于佩尔教授和她的学生考察了造成此种巨大差异的诸多可能原因,比如年龄、职业、婚姻状况、财富水平、教育水平和社会民主制度等。其中与幸福感(殷盛感)关系为最密切的3个因素分别是社会关系、社会信任和价值观,它们也被用作预测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如果人们持有非物质的价值观,如注重创造力、重视忠诚、乐于助人,同时懂得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幸福感就会比较高。而与低幸福感相关联的因素是人们持有物质价值观,即主要看重金钱和地位。所以,在有着极小的贫富差距、极高的社会信任度和真正平等的国家丹麦,殷盛的人口能够达到总人数的1/3。富足的丹麦人享有高福利和高税收,他们依据收入决定纳税的额度,大约40%的人要将收入的65%上交给国家。人们却乐意这样做,因为他们相信平等,也认同政府征收税收是帮助那些更需要的人。有人在丹麦做过一个实验:在大街上放置一个装满了钱的钱包,百分之百情况下,人们会原封不动将钱包上交。而在东欧国家,情况则不同。人们不再享有原先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高社会福利,生活比较艰难,人们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较差,没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或失业的人口也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此外,东欧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低于欧洲其他地区。这些因素都难免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下一轮的欧洲社会调查将于2012年进行。由于每个国家在这几年间都经历了经济危机,所以研究者们非常关注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由于经济危机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大银行的贪婪,所以人们开始自问,我们过去是否过于强调对财富的追求,而现在也许是开始思考其他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在某些指标上,人们已经开始把非物质的东西看得和物质同样重要。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不能这样不断地大量消费物质产品,因为我们要的越多,使用的能源和资源就会越多,我们应该把时间和能源更多地花在非物质的产品上,比如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更看重友情、更注重学习等。认可这项研究并愿意筹集经费的国家将参与2012年的调查。于佩尔教授非常期待调查的结果,同时,她也希望能在中国进行这项研究。虽然做跨文化研究通常会遇到翻译、文化差异等诸多困难,但她仍然希望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
于佩尔教授还谈到,英国政府有一个项目,叫做“心理资本与幸福感”,他们提出了可以增加人们幸福感的5种方式的活动,即与他人保持联结关系(connect)、运动(be active)、关注内心和身边的事物(take notice)、持续学习(keep learning)以及付出(give)。于佩尔教授谈到,思考一下这些活动,然后将其纳入已有的体系,将会对提升幸福感有很大帮助。人们可以针对幼儿、青少年和成年人创建一个活动库,通过增加活动来促进人们幸福感的增长。
目前,于佩尔教授正在和英国政府合作,致力于提升英国全民的幸福感。他们以一个小镇为试点,设法使这个小镇上的所有居民达到殷盛状态。她强调,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要考虑到全民的幸福感。人们享有高度的幸福感,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件好事。如果人们的幸福水平高,大家就会更具有生产力,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更高的学习能力,也愿意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二、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方法——内观法
于佩尔教授认为,有很多途径都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内观法(mindfulness)就是其中之一。“mindfulness”这个词事实上是由mindful和awareness两个词组成的,意思是一个人心里正在发生着什么,是个体对自己感官的察觉。以对声音的觉察为例,讲双语的声音或者汽车驶过的声音都是很明显的声响,但是诸如呼吸、空调运转或者喝茶的声音等,都是微细的声响。留意这些声音、气味和想法,是内观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要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即自己此时此刻的感觉如何。例如,你的腿部感受到的压力,胃部温暖舒适的感觉,一顿美餐,几丝焦虑,几分怒气……不论你的感觉是什么,都要充分地意识到它。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忙着回顾过去的事情,或者是忙着担忧未来,而很少生活在当下。科学研究表明,如果真的能够活在当下,会让人感觉很幸福。
内观还可以带来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沉静和选择。因为如果你理解了自身和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你就不会自动化地进行反应。比如,当你生气的时候,不会立即冲着某个人大喊大叫或者大打出手。当你想到“我感到有点生气”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接下来怎么做。这就是觉察自己感受的重要性。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接纳”。如果你感觉不好,比如你感到疼痛,那么,你需要做的是接纳它,意识到自己现在很痛,然后带着这种疼痛慢慢地呼吸,等待疼痛慢慢地减弱,最后消失,而非全身紧张,设法驱赶疼痛。如果你接纳自己,那么就会更容易接纳他人。你对自己越友善,就会对他人越友善。所以,内观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
最近有许多很有说服力的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使用这种内观法,通过充分意识和反省,对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于佩尔教授发现,当教给孩子们应用内观技术时,他们反馈说这个技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孩子们说:“当我在运动场踢球时,我会静下来思考一会儿,而不是一直踢球。当我的思绪安静下来时,我的球也会踢得更好、更精准。”或者说:“当我听到妈妈说我的时候,不会再和妈妈吵嘴,而是静静地呼吸一分钟,意识到妈妈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令人烦,她挺好的。”于是孩子们就会善待妈妈。孩子们从内观中收益很多。
三、影响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因素
除了欧洲社会调查之外,于佩尔教授作为幸福感研究专家,还进行了许多其他的调查,其中儿童的幸福感研究也是重要方面。此前的大量研究表明,某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日后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关联,而于佩尔教授感兴趣的是,是否存在某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日后儿童的幸福感之间存在联系。他们在英国范围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女性样本进行研究,从出生一直到50岁,并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她们造成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共有三种:第一种是温暖养育型,父母关爱子女,精心照料和培养子女;第二种是关注行为型,父母只注重儿童的行为;第三种是控制型父母,他们给子女很少的自由。他们发现,女性在50多岁的时候,更容易达到较高水平的幸福感,前提是她们的父母采用了温暖养育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比较关注、有兴趣,也较少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控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幸福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几乎所有的研究文献都认为,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心理健康问题上,但是这项研究发现,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比母女之间的关系还要重要。
同时,于佩尔教授还测量了青少年的幸福感。不同于一般的关注青春期儿童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攻击性等)的测量,于佩尔教授考察的是与孩子幸福感有关的问题,比如他们是否开心,是否容易交朋友,精力是否充沛。她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被评定为幸福,那么在其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对工作的满意,也更可能和家人与朋友建立很好的关系,整个人生中都不易有心理健康问题。
于佩尔教授认为,影响儿童毕生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倘若儿童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一些是好朋友,他们便理解了友谊的重要性。儿童或青少年如果看重友谊、创造性或者忠诚,那么他们会变得更加开心。价值观对儿童的幸福感产生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研究显示,儿童如果看重或者想要拥有财富、成为名人或者追求漂亮容貌,他们可能更不开心。媒体和广告不断告诉儿童,拥有这些东西能让他们开心。如果他们的外表看起来不太好,如果他们没有最新版的游戏、最新款的手机,那么他们就不会开心。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儿童不拥有上述的物质财富依然可以感到开心和幸福。于佩尔教授提出,应当把关于幸福感的科学研究成果用于对年轻人的教育上,确保他们拥有能够增加幸福感的价值观,而非那些降低幸福感的价值观。
于佩尔认为,积极心理能为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幸福感起重要作用,能为读者提供提高幸福的科学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Felicia A. Hupp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