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心理的健康总是容易被忽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每一个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不健康的表现;探索模式;整合资源
一、 目前我国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 厌学心理
现阶段,有不少的中小学生由于外部大环境以及自身原因的共同作用,过于沉溺于网络游戏,不爱学习,甚至是抵触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智力较差,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经常受到老师以及同学的冷嘲热讽,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 攀比心理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每个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随之提高。富足的生活,滋长了社会上的攀比之风,这些也影响到了学校,不少学生也产生了攀比的心理。
(三) 暴力倾向
近几年,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更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暴力、网络暴力泛滥成灾,这些都是中小学生产生暴力倾向的重要外因。校园暴力已经到了必须整治的阶段了。
(四) 自卑心理
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或者由于家庭离异,或者是由于学习成绩比较差,亦或者自身的生理缺陷,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五)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主要产生于高年级的学生,主要表現为:在学校,不听从学校以及教师的安排,讨厌任课教师,不遵守校纪校规,故意与学校或教师对着干;在家里,不服从家长,顶撞家长,不听劝说,我行我素,不考虑后果。
(六) 焦虑心理
由于学业的压力,一些有着进取心的中小学生还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认真好学,以取得好成绩为自己的学习目的。一旦学习上遇到挫折,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就会过于苛责自己,使自己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
二、各种不同心理健康模式的探索
1.“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发展主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重新定位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成为交流意见的参与者,成为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揭示现有真理的人,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健康、和谐、互动的学习是让学生去收集和处理各种有效信息,而这个过程是创设健康和谐课堂的一项主要因素。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师尊型”转变为平等对话型;由传统的“灌输型”转变为互动式;由“单一型”转变为异口异声型;由“批评型”转变为激励评价型等。
2.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主要是用于防止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掩饰倾向,不是针对全体学生。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阻抗,他们往往因为缺乏安全感等原因,不敢或羞愧表达自己的想法,隐藏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不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性。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起到心理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在表演过程中,当事人在剧中扮演角色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展现出来。在心理教师和其他参与者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表演者和观众也会受到启发和帮助。与其他心理疗法相比,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3.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指教育者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高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个体或团体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心理干预”,构建主动教育、辅導和被动诊治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以下几个着眼点入手:①注重多元参与。②强化外界干预。③倡导主体自我教育。④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⑤坚持心理普查,建立健康档案。⑥注意和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⑦加强投入。
4.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在网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业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就业心理指导、人格辅导、开展网上心理导航服务。②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测验系统。③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④在网上开展心理交流与讨论。
三、合理运用信息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利用,达成教育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运用新型教学资源,通过对新型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网络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运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案例,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等,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浸润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向教师反映在心理层面的问题,加强与教师的在线交流与沟通,教师及时对同学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四、进行引导性教育,避免直接生硬式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求采用正确的方法,尽量避免采用过于直接而生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运用引导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指的是在开展普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重点访谈教学过程中都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访谈,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引导,注重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针对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开展一些普适性的心理讲座,通过多种合理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谈起,逐渐过渡到学生遇到的心理疑惑与问题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与兴趣。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对学生积极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对错的处理方式,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案例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与总结。同时积极运用大量的案例对学生采用引导性的教育方式,寻找心理教育的有效切入点,从多种角度有效促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孙红,张辉,任霞.适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模式——心理剧[J].中国健康教育,2006.11.
【2】牛临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不健康的表现;探索模式;整合资源
一、 目前我国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 厌学心理
现阶段,有不少的中小学生由于外部大环境以及自身原因的共同作用,过于沉溺于网络游戏,不爱学习,甚至是抵触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智力较差,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经常受到老师以及同学的冷嘲热讽,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 攀比心理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每个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随之提高。富足的生活,滋长了社会上的攀比之风,这些也影响到了学校,不少学生也产生了攀比的心理。
(三) 暴力倾向
近几年,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更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暴力、网络暴力泛滥成灾,这些都是中小学生产生暴力倾向的重要外因。校园暴力已经到了必须整治的阶段了。
(四) 自卑心理
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或者由于家庭离异,或者是由于学习成绩比较差,亦或者自身的生理缺陷,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五)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主要产生于高年级的学生,主要表現为:在学校,不听从学校以及教师的安排,讨厌任课教师,不遵守校纪校规,故意与学校或教师对着干;在家里,不服从家长,顶撞家长,不听劝说,我行我素,不考虑后果。
(六) 焦虑心理
由于学业的压力,一些有着进取心的中小学生还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认真好学,以取得好成绩为自己的学习目的。一旦学习上遇到挫折,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就会过于苛责自己,使自己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
二、各种不同心理健康模式的探索
1.“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发展主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重新定位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成为交流意见的参与者,成为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揭示现有真理的人,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健康、和谐、互动的学习是让学生去收集和处理各种有效信息,而这个过程是创设健康和谐课堂的一项主要因素。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师尊型”转变为平等对话型;由传统的“灌输型”转变为互动式;由“单一型”转变为异口异声型;由“批评型”转变为激励评价型等。
2.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主要是用于防止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掩饰倾向,不是针对全体学生。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阻抗,他们往往因为缺乏安全感等原因,不敢或羞愧表达自己的想法,隐藏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不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性。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起到心理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在表演过程中,当事人在剧中扮演角色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展现出来。在心理教师和其他参与者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表演者和观众也会受到启发和帮助。与其他心理疗法相比,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3.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指教育者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高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个体或团体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心理干预”,构建主动教育、辅導和被动诊治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以下几个着眼点入手:①注重多元参与。②强化外界干预。③倡导主体自我教育。④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⑤坚持心理普查,建立健康档案。⑥注意和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⑦加强投入。
4.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在网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业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就业心理指导、人格辅导、开展网上心理导航服务。②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测验系统。③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④在网上开展心理交流与讨论。
三、合理运用信息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利用,达成教育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运用新型教学资源,通过对新型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网络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运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案例,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等,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浸润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向教师反映在心理层面的问题,加强与教师的在线交流与沟通,教师及时对同学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四、进行引导性教育,避免直接生硬式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求采用正确的方法,尽量避免采用过于直接而生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运用引导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指的是在开展普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重点访谈教学过程中都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访谈,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引导,注重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针对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开展一些普适性的心理讲座,通过多种合理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谈起,逐渐过渡到学生遇到的心理疑惑与问题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与兴趣。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对学生积极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对错的处理方式,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案例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与总结。同时积极运用大量的案例对学生采用引导性的教育方式,寻找心理教育的有效切入点,从多种角度有效促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孙红,张辉,任霞.适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模式——心理剧[J].中国健康教育,2006.11.
【2】牛临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