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多样的复杂体系,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理念,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正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为高校做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丰富的养分。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思政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038-02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授知识、传承精神、构建思想,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高校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尤为重要。新时期社会变革不断深入,映射在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与时俱进的及时性体现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成效不明显。在此背景下,认真研究探讨、实际解决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以及如何重点强化,已成为当前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的根本性任务。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为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养分,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的、重要的文化支撑。然而随着新时期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与时俱进的及时性的不到位,体现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的层面上看,主要为三个层面。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热度不足
受新时期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式变化的影响,即互联时代到来并日渐深入社会家庭各个环节,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思维更加开放化和多元化。在网络信息大爆炸,各种各样思潮纷至沓来,信息获取、收集愈发容易多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被直接冲淡,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及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知晓、掌握度的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单一匮乏,反而在通过如网络、书籍、图片等各种渠道进行信息获取收集时,对时尚、通俗、潮流、社交等方面的关注度较高,而对文史评讲书籍、历史人物传记、经典文艺技能的认知度较低,达不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及水准,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自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责任的不足
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来说,他们承担着祖国未来发展的使命,是国家未来发展人才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发展的希望。然而在现阶段新时期形势下,有不在少数的大学生过于热衷“吃西餐、过洋节”“讲洋话、办洋事”,对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的习俗如数家珍,十分追捧,而对端午节、除夕节、清明节等传统习俗却一知半解,对一些历史传承渊源、民俗民风习惯、思想道德观念、文学文艺表现等知之甚少,这些自然会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俗、习惯、语言等多方面的传承和发扬缺乏主动性。
3.对以新时期现代思想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不足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会出现与新时期现代思想文明不相适应的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分析引导大学生“取其适合去其非议”,对优秀的适合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主融合,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从现代经济、文化、科学的角度去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提升。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容易以偏概全、以小认大、走极端、钻牛角尖,盲目推崇“复古”思想,或片面否定传统文化,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必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日渐淡薄。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战场,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接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如何在“主战场”“生力军”上强化补足原有短板,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在这样的语境下,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愈发必要且迫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10个字为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路径。
1.思想重视、行为落实,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习总书记的讲话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创造性转化”意味着在外在形式上要充分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因素,特别是要将现代科学技术,重点是大学生接受度高、熟度大、内含深远的因素,例如互联网技术、市场经济制度、国家深化体制改革及事关民生发展等方面与之相结合,并有机深入融合,使之既能保持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优秀特性与精神品格,又能与当下新时期这个自媒体普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相契合;而“创新性發展”则意味着在内在蕴含上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包括在思路、观念、方式与技术手段上敢于开拓,既要保持一种求新求变的开放理念,也要肯定尝试、鼓励变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更强的生命力与更充分的活力。
2.巧抓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类课堂的责任,它是校园教育多学科、多角度、多场合的综合教育体现,这就要求在进行校园教育工作中,要从整体上重视关注,从分类分学科等分支部分上也要主动积极地做好本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进行正常日常教育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带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大学生在接受各种知识教育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潜入浸润于思想心中。
3.推崇知行合一,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文化相互渗透
任务思想政治哲学人生的思潮都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的,自然要受到所处的生产、生活、学习环境等周边氛围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在思想培养、发展、成熟前的阶段体现得尤其明显。因此对于高校这个相对于社会的群体来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特性的特殊场所,就要求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要下工夫研究,下力气落实营造,使其能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启发、塑造和感染学生。
总之,任何思想文化的传承必然会带有天然的、来自于其产生环境与土壤的历史积淀性和历史传承性。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弃了它,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迷茫、徘徊、失意、停滞不前,甚至于倒退、消亡不远。这就要求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善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思想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国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潜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14-10-13.
[2]韩晗.文化产业:在创造与创新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7.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思政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038-02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授知识、传承精神、构建思想,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高校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尤为重要。新时期社会变革不断深入,映射在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与时俱进的及时性体现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成效不明显。在此背景下,认真研究探讨、实际解决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以及如何重点强化,已成为当前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的根本性任务。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为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养分,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的、重要的文化支撑。然而随着新时期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与时俱进的及时性的不到位,体现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的层面上看,主要为三个层面。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热度不足
受新时期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式变化的影响,即互联时代到来并日渐深入社会家庭各个环节,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思维更加开放化和多元化。在网络信息大爆炸,各种各样思潮纷至沓来,信息获取、收集愈发容易多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被直接冲淡,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及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知晓、掌握度的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单一匮乏,反而在通过如网络、书籍、图片等各种渠道进行信息获取收集时,对时尚、通俗、潮流、社交等方面的关注度较高,而对文史评讲书籍、历史人物传记、经典文艺技能的认知度较低,达不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及水准,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自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责任的不足
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来说,他们承担着祖国未来发展的使命,是国家未来发展人才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发展的希望。然而在现阶段新时期形势下,有不在少数的大学生过于热衷“吃西餐、过洋节”“讲洋话、办洋事”,对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的习俗如数家珍,十分追捧,而对端午节、除夕节、清明节等传统习俗却一知半解,对一些历史传承渊源、民俗民风习惯、思想道德观念、文学文艺表现等知之甚少,这些自然会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俗、习惯、语言等多方面的传承和发扬缺乏主动性。
3.对以新时期现代思想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不足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会出现与新时期现代思想文明不相适应的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分析引导大学生“取其适合去其非议”,对优秀的适合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主融合,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从现代经济、文化、科学的角度去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提升。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容易以偏概全、以小认大、走极端、钻牛角尖,盲目推崇“复古”思想,或片面否定传统文化,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必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日渐淡薄。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战场,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接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如何在“主战场”“生力军”上强化补足原有短板,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在这样的语境下,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愈发必要且迫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10个字为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路径。
1.思想重视、行为落实,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习总书记的讲话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创造性转化”意味着在外在形式上要充分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因素,特别是要将现代科学技术,重点是大学生接受度高、熟度大、内含深远的因素,例如互联网技术、市场经济制度、国家深化体制改革及事关民生发展等方面与之相结合,并有机深入融合,使之既能保持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优秀特性与精神品格,又能与当下新时期这个自媒体普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相契合;而“创新性發展”则意味着在内在蕴含上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包括在思路、观念、方式与技术手段上敢于开拓,既要保持一种求新求变的开放理念,也要肯定尝试、鼓励变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更强的生命力与更充分的活力。
2.巧抓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类课堂的责任,它是校园教育多学科、多角度、多场合的综合教育体现,这就要求在进行校园教育工作中,要从整体上重视关注,从分类分学科等分支部分上也要主动积极地做好本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进行正常日常教育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带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大学生在接受各种知识教育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潜入浸润于思想心中。
3.推崇知行合一,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文化相互渗透
任务思想政治哲学人生的思潮都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的,自然要受到所处的生产、生活、学习环境等周边氛围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在思想培养、发展、成熟前的阶段体现得尤其明显。因此对于高校这个相对于社会的群体来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特性的特殊场所,就要求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要下工夫研究,下力气落实营造,使其能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启发、塑造和感染学生。
总之,任何思想文化的传承必然会带有天然的、来自于其产生环境与土壤的历史积淀性和历史传承性。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弃了它,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迷茫、徘徊、失意、停滞不前,甚至于倒退、消亡不远。这就要求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善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思想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国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潜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14-10-13.
[2]韩晗.文化产业:在创造与创新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7.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