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d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相关研究背景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地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但是外来工子女进城读书只能进入专门为外来工子女开办的学校,如果想进公办学校读书,需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在许多城市中,只有很少部分外来工家庭能够负担得起这么高的费用,其他外来工子女只得进入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费相对低廉的私立学校。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明确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公办学校开始有条件地向外来工子女开放。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收学费,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工子女也享受此待遇。
  由此可见,当前国家关于外来工子女教育政策总体取向是融合,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隔离”,既有制度性的,也有非制度性的,如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没有向外来工子女开放,在公办学校读书的外来工子女因表现差而容易受到老师与本地同学的歧视,义务教育阶段后不能继续在流入地读高中等。这种“隔离”严重影响了外来工子女教育质量,阻碍了其通过读书来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社会融合本来是移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社会群体之间关系和谐为目标。[1]“社会隔离”也称“社会排斥”,是指社会成员希望以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而被他们不能控制的社会因素阻止了这种可能性,它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如不能享有正常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印度学者阿马蒂亚
其他文献
在2009年7月全国第十一届小学优质课观摩评议会上,尹德香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荣获一等奖。在激动和兴奋的同时,课题研究攻关小组两个半月的真实执著的研究场景回映在我们的脑海中。分析尹老师初教“圆的周长”时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游离。为此,我们给本课应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初步定位,建立了“理论学习——修改设计——说课(说改进、创新点)——上研究课——评课反思”的研
所谓“百年名校”,笔者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剖析,应该是具备下列六项基本条件的老牌且著名的教育机构:①创办于清末民初,即办学历史百年以上或接近百年,②实施新学课程教育,课程体系呈多元性,③长期以来由教育家治学,教育有效;④各级各类卓越人才辈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杰出贡献;⑤教育文脉绵延至今,办学文献和历史人文景观维护较好,⑥在教育界有良好的知名度,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  严格地讲,百年名校是指在清末民
学生在校园里幸福吗?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这一根本性问题。校园首先是属于学生的,把学校建成学生们喜欢的、向往的地方,一直是我们的追求。  2007年1月,面向全校近5000名学生,广文中学进行了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活动:“你在校园里幸福吗?”“你幸福的根源在哪里?”“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调查发现,孩子们在校园里的幸福指数为8.16(最高指数为10),幸福感的来源排在前十位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
当人们谈起生活教育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其当代价值;而谈起其当代价值时,又往往将它与教育改革联系起来,谈它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等等,对到底什么是生活教育、为什么要实行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何以会有价值、其价值究竟何在等问题,反倒缺乏更深入的思考。本文拟从教育救国和公民教育的视角来探讨生活教育及其本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教育何以能够救国  20世纪上半叶,各种救国思潮风生水起,成千上万有良知的知识分
一、个案介绍  1.一般资料  W,女,初中一年级学生,14岁,非独生子女,体形中等,家庭经济水平中等,班主任反映“W热爱音乐和美术,乍看给人机灵之感,实际上性格很‘温吞’,没有自信。”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成员无精神疾病史,未接受过心理咨询。W在同伴的陪伴下主动来访。在咨询过程中,尤其是咨询初始,W惯于低着头,主动的眼神交流较少。  2.问题表现  W陈述有一个“不好意思开口”的问题,在咨询师
一、比较诵读:初步领略诗歌情感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是余光中先生的诗句,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河流上溯,欣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在揭题后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再播放配乐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录音范读以及同学的朗读,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我认为语速应该慢一些,尽量读出凄凉的感觉。  生:我认为应该读出李白、王昌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突出了教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但是,如何做到教学目标的三维一体?理论上缺乏阐明。再加上新课程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满足学生兴趣和情感的要求。这就使人产生一种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病逝,不仅令感受过他崇高师德的学生痛惜,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学为本的教师在大学应该有什么地位?什么是合格的大学教师?由于对此问题的片面认识,近些年来“教学型教授”出现在许多大学(包括国内知名大学)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例中,因此,大学中出现了以教学为主和以科研为主的教授。直到2009年,沈阳师范大学与江西理工大学评聘“教学型教授”的实施使这一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众多人
2009年,佛山市妇联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过一项关于中小学生恋爱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平均初恋年龄为13.58岁,并且在接受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自认为有恋爱对象或者说不清两人关系的,初中生有15.4%,高中生有31.5%。[1]诸如此类的调查还有很多,结果都反映出恋爱现象在当下的初高中里是比较普遍的。然而,老师和家长们往往像害怕瘟疫一样地害怕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班上或自家孩子的身上;这种事情一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富有传统的美术形式,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一沓薄纸,一把剪刀,在劳动者的手中生动地传达着他们的精神诉求和艺术创造力,叙述着乡村的风俗民情,流露着原始的趣味和稚拙,浓缩着历史文化的精华。民间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被誉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