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学生沟通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俗称谈谈心、聊聊天。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有利于解决班级遇到的各类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班主任的良好形象,打开学生的心结,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一、询问的方式
遇到学生问题,许多教师的谈心方式是开门见山地询问,即“我想了解一下原因是什么”。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是询问式,即教师问,学生答。一般来说出现问题的原因如果不算复杂,或者易于表达的话,学生也通常能较好地配合教师的提问。但这种方式让人总感觉和“谈心”有点距离。既然是心与心的交流,那就不能只是带着个人目的,即我要了解原因,你要告诉我。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采用更易于展开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
学生由成绩优秀到较大退步,背后必然有某方面的原因,可能并不只是对自己放松这么简单。教师的谈心方式如果变为:“老师发现你最近的学习状态不是很好,能跟老师说说原因吗?看看我能怎样帮助你!”这种方式给人的感觉便不是询问式的生硬语气,而是一种帮扶式的体贴,一种真正的师长关怀,这样无形中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开场的语言基本就给本次谈心定下了基调,学生也会由此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开门见山地询问以求解决教师内心的疑问,学生的感觉更像是上级领导在跟自己训话,难以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帮扶体贴式的询问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办法怎样帮助对方而不是只想着自己了解事情真相,学生的感觉便是朋友间的关心帮助,更容易敞开心扉。
二、面对学生的沉默
学生沉默后,教师继续追问“有问题就说出来,不要藏在心里。”而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面对教师的询问,学生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正常反应,可能是学生平常与教师的关系比较疏远,不容易向教师吐露心声,此时自己犯了错误或出现了某方面的问题,就更不愿意实话实说,沉默是其本能的应对方法;也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开口,或者觉得自己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而羞于向老师汇报等等。
可以想象无论哪种情况,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立刻“有问题就说出来”,都是不恰当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会令学生感到更加无所适从,结果要么是继续沉默,要么是找些常规说辞来应付老师。这样难以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不利于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此时,教师应该做的是转变自己的策略。可以先跟学生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或是某方面的进步和良好的表现,适当拉近彼此的距离,待学生敞开心扉之后,再渐入正题往往会有好的效果。还有就是考虑到某些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因素,有时不一定非要学生亲口讲出来,完全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来表达。这样避免了沉默的尴尬,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对问题正确归因
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说出了原因,即“课上没有认真听,作业不像以往认真做,课后没有多复习巩固……”,这时,教师马上接过这一话题,大谈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是教师非常熟悉的套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导致成绩下降,这再正常不过了,教师也自然而然地认为发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然而事实上,如果进一步追问的话我们可以想到,学生如果一贯的学习习惯不良而致成绩落后,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开始成绩是优异的,那问题就是究竟什么原因才导致他“放松”自己呢?恐怕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本质原因。而教师并没有继续深究的愿望,宁可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情况,导致一次师生间低效的谈话。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放松自己并非不知道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之前的优异成绩可以说明这点。如果希望真正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就应该进一步搞清背后真正的原因。
那原因是什么呢?这可能是家庭方面出现了某种变故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状态;可能是同学间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而又没有恰当地处理而使得自己心理出现一些波动;可能是随着年级升高学习的要求和难度加大,而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智力类型不能很好地适应,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可能是自己之前成绩的取得主要是靠勤奋刻苦和拼体力,随着压力增大感觉自己神经紧张无法承受;可能是自己开始沉迷于某种外界诱惑,尺度把握不当而令自己无法自拔;可能遭遇了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困难挫折,又没有及时应对调整心态;可能是过分看重成绩,习惯了做优秀学生的心理状态,导致自己压力过大;可能是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不良影响……可以想象,以上种种复杂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正在成长的未成年学生。作为教师应该认真了解和细致观察,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
责任编辑邱丽
一、询问的方式
遇到学生问题,许多教师的谈心方式是开门见山地询问,即“我想了解一下原因是什么”。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是询问式,即教师问,学生答。一般来说出现问题的原因如果不算复杂,或者易于表达的话,学生也通常能较好地配合教师的提问。但这种方式让人总感觉和“谈心”有点距离。既然是心与心的交流,那就不能只是带着个人目的,即我要了解原因,你要告诉我。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采用更易于展开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
学生由成绩优秀到较大退步,背后必然有某方面的原因,可能并不只是对自己放松这么简单。教师的谈心方式如果变为:“老师发现你最近的学习状态不是很好,能跟老师说说原因吗?看看我能怎样帮助你!”这种方式给人的感觉便不是询问式的生硬语气,而是一种帮扶式的体贴,一种真正的师长关怀,这样无形中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开场的语言基本就给本次谈心定下了基调,学生也会由此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开门见山地询问以求解决教师内心的疑问,学生的感觉更像是上级领导在跟自己训话,难以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帮扶体贴式的询问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办法怎样帮助对方而不是只想着自己了解事情真相,学生的感觉便是朋友间的关心帮助,更容易敞开心扉。
二、面对学生的沉默
学生沉默后,教师继续追问“有问题就说出来,不要藏在心里。”而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面对教师的询问,学生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正常反应,可能是学生平常与教师的关系比较疏远,不容易向教师吐露心声,此时自己犯了错误或出现了某方面的问题,就更不愿意实话实说,沉默是其本能的应对方法;也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开口,或者觉得自己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而羞于向老师汇报等等。
可以想象无论哪种情况,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立刻“有问题就说出来”,都是不恰当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会令学生感到更加无所适从,结果要么是继续沉默,要么是找些常规说辞来应付老师。这样难以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不利于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此时,教师应该做的是转变自己的策略。可以先跟学生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或是某方面的进步和良好的表现,适当拉近彼此的距离,待学生敞开心扉之后,再渐入正题往往会有好的效果。还有就是考虑到某些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因素,有时不一定非要学生亲口讲出来,完全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来表达。这样避免了沉默的尴尬,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对问题正确归因
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说出了原因,即“课上没有认真听,作业不像以往认真做,课后没有多复习巩固……”,这时,教师马上接过这一话题,大谈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是教师非常熟悉的套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导致成绩下降,这再正常不过了,教师也自然而然地认为发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然而事实上,如果进一步追问的话我们可以想到,学生如果一贯的学习习惯不良而致成绩落后,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开始成绩是优异的,那问题就是究竟什么原因才导致他“放松”自己呢?恐怕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本质原因。而教师并没有继续深究的愿望,宁可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情况,导致一次师生间低效的谈话。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放松自己并非不知道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之前的优异成绩可以说明这点。如果希望真正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就应该进一步搞清背后真正的原因。
那原因是什么呢?这可能是家庭方面出现了某种变故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状态;可能是同学间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而又没有恰当地处理而使得自己心理出现一些波动;可能是随着年级升高学习的要求和难度加大,而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智力类型不能很好地适应,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可能是自己之前成绩的取得主要是靠勤奋刻苦和拼体力,随着压力增大感觉自己神经紧张无法承受;可能是自己开始沉迷于某种外界诱惑,尺度把握不当而令自己无法自拔;可能遭遇了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困难挫折,又没有及时应对调整心态;可能是过分看重成绩,习惯了做优秀学生的心理状态,导致自己压力过大;可能是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不良影响……可以想象,以上种种复杂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正在成长的未成年学生。作为教师应该认真了解和细致观察,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