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豚出版社成立于1986年,隶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其作为外文出版社的副牌,以出版儿童读物、教育、工具书和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20多年来出版了包括“奥特曼”系列、“小海豚蒙学经典”、“中华文化”系列等众多优秀少儿读物,受到少年儿童的广泛好评。
2005年起,海豚出版社开始独立运作,长期与书商的合作模式之下,自身发展规模并不大,全社只有20余人。2009年,每年出书一二百种,原创书不足3%;码洋2000多万,实际现金流1000多万。加之海豚出版社彼时也如其它出版社在长期体制内运作中出现了“畸形现象”,“由于跟书商的合作模式,出版社的校对、设计等功能都弱化了,只剩下审稿,有的出版社只剩下发行了。”
2009年,俞晓群从辽宁出版集团调任至海豚出版社任社长一职。2010年底,海豚出版社和外文局下其它7家出版社着手改制,短短一年的改制和发展,成绩斐然。
体制改革:“微型出版社”的历史嬗变
俞晓群在辽宁教育集团的体制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使海豚出版社成为“一个现代化企业,一个名副其实的出版公司,而非一个卖书号的公司”,俞晓群提出了“原创为主,合作为辅”的战略。
“原创为主”,简而述之,是解决所谓的“三无出版社”现象。无编辑、无作者、无版权的“三无出版社”,首要是恢复“以编辑工作为中心”的定位,海豚出版社招聘了一批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健全人才团体以避免出版社走向空壳化。“建立以编辑工作为中心的体制,再配合各个部门的健全。”除了招聘大批优秀人才,从原先的一个大编辑室,细分为以重点图书、引进、外宣以及海豚书馆等为工作内容的6个编辑室,相应的产品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当然,“原创为主”并不排除同民营书商的合作,“合作为辅”也是基于海豚出版社的现状而制定的。“合作模式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形成了一个生产规模,现金流不能一刀切。所以希望到今年年底,转轨工作能够使原创书达到70%。但也并不排除合作,书商如果有好书也一定合作,以塑造品牌为目标。”
战略之下,海豚出版社大体上通过三条主线展开运作,一是巩固原有图书品牌优势,尤其是各类低幼读物;二是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如“世界吉尼斯”、“几米绘本”系列等;三是重点推出一些树立品牌的图书,包括《中国读本》(青少年版和修订版)、《新中国读本》和“海豚书馆”等。
此外,在发行上,海豚出版社也加大了发行团队的建设。海豚出版社改变了原有的发行模式——三四个人操作主渠道、其余由书商操作的发行模式,扩大发行团队,重新恢复发行功能。重点进行了全国的网店建设,除了国营大型书店的主渠道外,同时开拓民营渠道。“今年做的最好的网络销售。现在很多书在网络和实体销售方面开始分化。因为有一些书,比如《美国国家地理丛书》特别适合网络销售,海豚出版社也逐渐在做一些专门供网络销售的书。”
俞晓群主张的“软着陆”策略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使海豚出版社的转轨收益明显。2010年,海豚出版社的码洋已达4000万,现金流提升到1400万左右。原创书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并且逐年增加。陆续出版的《中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读本》(青少年版)、《认识中国》、《古道新理:赵启光画讲老子》等都入选国家项目,并获得外文局和国务院外宣办的认可和基金资助。
“现在不是说书卖不出去,关键是要有创意。进入商品社会,创意是动力。”海豚出版社没有多少历史,也没有积累,完全是一个新起步,需要创新,在内容上和人才上进行大的突破。“目前的改制情况,基本建设已经完成了。体制以后的重点解决问题是不但要解决它本身的内容问题,还要解决观念的转变。企业的改革,也是所有员工身份的改革、机制的改革,最后走向股份制。”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俞晓群将提升规模,“出版社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保证真正创新,也具备出版社的抗震能力。今年的目标是6000万码洋,明年争取8000万以上。”同时也加强对发展战略、产品线的确定,人才队伍的健全。
儿童图书:品牌的传承与推广
儿童图书一直是海豚图书馆的传统类别和品牌优势。目前海豚出版社的主体门类依然以儿童图书为主。
“儿童图书市场因为受到数字化冲击比较晚、所受冲击力也较小,所以其状况要比其它板块好得多。但是我们国家这一门槛比较低,参与者良莠不齐,真正专业的儿童图书出版社为数不多。”海豚出版社目前着重两方面的发展:国内作家的原创作品和引进海外作家的版权。“国内的原创作品还需要一个培育过程,而引进版商业性很强,市场反映比较活跃。海豚出版社引进版主要做低幼图书这一块。”海豚出版社所设置的6个编辑室其中之一,就有专门操作引进图书这一块项目。
实际上,俞晓群是最早将“几米绘本”引入大陆市场的出版人。其到海豚之后推出的第一套书便是《森林畅游》和《月亮忘记了》。近期,俞晓群同“几米绘本”的版权代理人、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也在合作制作“儿童经典世界”。俞晓群笑说:“郝明义现在也被勾引上做童书了。”
而儿童图书作为出版输出的主要品种之一,海豚出版社在对外出版上的数量和广度迅速提升,向国际市场出版了1000余种英、法、德、日、阿拉伯等文种图书,2007年荣获“全国图书版权输出先进出版单位”的称号。无论从输出质量和数量上看,在国内同类出版社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输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政府输出,另一个是商业输出。海豚出版社输出这一块有很好的传统,前几年商业输出比较弱,这几年重新启动起来,比如做了《中国读本》的青少年版,去年做了《中国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做中英文双语的输出。”其中《中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将中国人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图书版权授予海豚出版社,打破了全球纪录汇集一册的惯例,是第一本单纯汇集中国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图书。俞晓群说,“中国的输出作品很少有专门性的操作,往往是哪个外国书商看到了就拿走了。现在海豚书馆逐渐做专门性的操作,更多考虑国际文化市场的差异性。”
海豚书馆:复原文化精神和信念
近年来,海豚出版社在保持原有少儿图书优势的基础之上,着力提升品牌,重点推出国家项目《中国读本》(青少年版)、《认识中国》等,更致力于文化普及,出版了“海豚书馆”。
“做文库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愿望。”当年在辽宁出版集团规划的“新世界万有文库”之未完成,让俞晓群“无限神伤”。于是,到了海豚以后,俞晓群把原先的团队集合起来,预备再做一套文库。
2010年新年,俞晓群同沈昌文、陆灏在上海聚首,商议做一套有“个性的海豚文库”。沈昌文在“海豚书馆”的序中,称此为“桃园三结义”。8月召开新闻发布会,“海豚文库”甫一面世,即振动文化界和出版界。
“海豚书馆”不是畅销书,定位上选择收录当代作家的中短篇作品,每册字数在3万至5万之间,设计朴素,便于读者携带,有利于培养阅读的生活方式。“目前已经出到30种书了,质量很好,销路也不错。这个书一个是树立品牌,另一个是面对收藏者,给读书人提供一些好的范本,去收藏。而且,再积累5年、10年,对中国文化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俞晓群提到,英国有企鹅文库,日本有岩波文库,但是中国成长60年来始终没有一个长期的文库建设,而海豚书馆恰恰正在弥补这一空白,但是否能走长久,俞晓群只坦言“老老实实做下去”,难给承诺。
书香社会:文化是出版之源
在与俞晓群的访谈中,他频频提到二位出版前辈。一位是张元济,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另一位是王元五,中国出版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出版企业家。或许,并不仅仅是俞晓群对前辈的景仰,更可看作是两代出版人出版态度的契合。
俞晓群笑谈,“张元济见过五任皇帝,王云五的商务印书馆出了五位总理”,其言外之意,实乃痛惜当代再无一位如张元济、王元五此等以出版为终身职业、学识和地位无可比拟的出版人。更痛惜,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缺失。“我们的文化建设总是要国家去担当,我们体制下的出版社没有这个魄力和担当。”俞晓群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出版的重要程度,往往大于其它行业。”
无论是出版人的“泛职业化”,出版社的空壳化,出版作品的低俗化、商业化,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最重要的是将体制固定下来,“体制的确认能够使行业逐渐定位。”而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一个确定、宣扬和传承文化理想的地方。“像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这些传承性出版机构,一定要珍视、保护它们。不要要求它们去挣钱,它们本身的价值比那点金钱重要得多。”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刘杲先生曾说过:“出版,经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如果我们离开这个目的,做出版还有什么意义?”一以贯之。
最后问及俞晓群“需要怎样的出版人来应对未来出版业”?俞晓群回答:“有理想的文化商人。”俞晓群从业近30年,始终以此为坚定态度,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理念,而海豚出版社亦是以此为念,坚守每一寸文化领土。
2005年起,海豚出版社开始独立运作,长期与书商的合作模式之下,自身发展规模并不大,全社只有20余人。2009年,每年出书一二百种,原创书不足3%;码洋2000多万,实际现金流1000多万。加之海豚出版社彼时也如其它出版社在长期体制内运作中出现了“畸形现象”,“由于跟书商的合作模式,出版社的校对、设计等功能都弱化了,只剩下审稿,有的出版社只剩下发行了。”
2009年,俞晓群从辽宁出版集团调任至海豚出版社任社长一职。2010年底,海豚出版社和外文局下其它7家出版社着手改制,短短一年的改制和发展,成绩斐然。
体制改革:“微型出版社”的历史嬗变
俞晓群在辽宁教育集团的体制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使海豚出版社成为“一个现代化企业,一个名副其实的出版公司,而非一个卖书号的公司”,俞晓群提出了“原创为主,合作为辅”的战略。
“原创为主”,简而述之,是解决所谓的“三无出版社”现象。无编辑、无作者、无版权的“三无出版社”,首要是恢复“以编辑工作为中心”的定位,海豚出版社招聘了一批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健全人才团体以避免出版社走向空壳化。“建立以编辑工作为中心的体制,再配合各个部门的健全。”除了招聘大批优秀人才,从原先的一个大编辑室,细分为以重点图书、引进、外宣以及海豚书馆等为工作内容的6个编辑室,相应的产品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当然,“原创为主”并不排除同民营书商的合作,“合作为辅”也是基于海豚出版社的现状而制定的。“合作模式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形成了一个生产规模,现金流不能一刀切。所以希望到今年年底,转轨工作能够使原创书达到70%。但也并不排除合作,书商如果有好书也一定合作,以塑造品牌为目标。”
战略之下,海豚出版社大体上通过三条主线展开运作,一是巩固原有图书品牌优势,尤其是各类低幼读物;二是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如“世界吉尼斯”、“几米绘本”系列等;三是重点推出一些树立品牌的图书,包括《中国读本》(青少年版和修订版)、《新中国读本》和“海豚书馆”等。
此外,在发行上,海豚出版社也加大了发行团队的建设。海豚出版社改变了原有的发行模式——三四个人操作主渠道、其余由书商操作的发行模式,扩大发行团队,重新恢复发行功能。重点进行了全国的网店建设,除了国营大型书店的主渠道外,同时开拓民营渠道。“今年做的最好的网络销售。现在很多书在网络和实体销售方面开始分化。因为有一些书,比如《美国国家地理丛书》特别适合网络销售,海豚出版社也逐渐在做一些专门供网络销售的书。”
俞晓群主张的“软着陆”策略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使海豚出版社的转轨收益明显。2010年,海豚出版社的码洋已达4000万,现金流提升到1400万左右。原创书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并且逐年增加。陆续出版的《中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读本》(青少年版)、《认识中国》、《古道新理:赵启光画讲老子》等都入选国家项目,并获得外文局和国务院外宣办的认可和基金资助。
“现在不是说书卖不出去,关键是要有创意。进入商品社会,创意是动力。”海豚出版社没有多少历史,也没有积累,完全是一个新起步,需要创新,在内容上和人才上进行大的突破。“目前的改制情况,基本建设已经完成了。体制以后的重点解决问题是不但要解决它本身的内容问题,还要解决观念的转变。企业的改革,也是所有员工身份的改革、机制的改革,最后走向股份制。”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俞晓群将提升规模,“出版社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保证真正创新,也具备出版社的抗震能力。今年的目标是6000万码洋,明年争取8000万以上。”同时也加强对发展战略、产品线的确定,人才队伍的健全。
儿童图书:品牌的传承与推广
儿童图书一直是海豚图书馆的传统类别和品牌优势。目前海豚出版社的主体门类依然以儿童图书为主。
“儿童图书市场因为受到数字化冲击比较晚、所受冲击力也较小,所以其状况要比其它板块好得多。但是我们国家这一门槛比较低,参与者良莠不齐,真正专业的儿童图书出版社为数不多。”海豚出版社目前着重两方面的发展:国内作家的原创作品和引进海外作家的版权。“国内的原创作品还需要一个培育过程,而引进版商业性很强,市场反映比较活跃。海豚出版社引进版主要做低幼图书这一块。”海豚出版社所设置的6个编辑室其中之一,就有专门操作引进图书这一块项目。
实际上,俞晓群是最早将“几米绘本”引入大陆市场的出版人。其到海豚之后推出的第一套书便是《森林畅游》和《月亮忘记了》。近期,俞晓群同“几米绘本”的版权代理人、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也在合作制作“儿童经典世界”。俞晓群笑说:“郝明义现在也被勾引上做童书了。”
而儿童图书作为出版输出的主要品种之一,海豚出版社在对外出版上的数量和广度迅速提升,向国际市场出版了1000余种英、法、德、日、阿拉伯等文种图书,2007年荣获“全国图书版权输出先进出版单位”的称号。无论从输出质量和数量上看,在国内同类出版社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输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政府输出,另一个是商业输出。海豚出版社输出这一块有很好的传统,前几年商业输出比较弱,这几年重新启动起来,比如做了《中国读本》的青少年版,去年做了《中国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做中英文双语的输出。”其中《中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将中国人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图书版权授予海豚出版社,打破了全球纪录汇集一册的惯例,是第一本单纯汇集中国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图书。俞晓群说,“中国的输出作品很少有专门性的操作,往往是哪个外国书商看到了就拿走了。现在海豚书馆逐渐做专门性的操作,更多考虑国际文化市场的差异性。”
海豚书馆:复原文化精神和信念
近年来,海豚出版社在保持原有少儿图书优势的基础之上,着力提升品牌,重点推出国家项目《中国读本》(青少年版)、《认识中国》等,更致力于文化普及,出版了“海豚书馆”。
“做文库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愿望。”当年在辽宁出版集团规划的“新世界万有文库”之未完成,让俞晓群“无限神伤”。于是,到了海豚以后,俞晓群把原先的团队集合起来,预备再做一套文库。
2010年新年,俞晓群同沈昌文、陆灏在上海聚首,商议做一套有“个性的海豚文库”。沈昌文在“海豚书馆”的序中,称此为“桃园三结义”。8月召开新闻发布会,“海豚文库”甫一面世,即振动文化界和出版界。
“海豚书馆”不是畅销书,定位上选择收录当代作家的中短篇作品,每册字数在3万至5万之间,设计朴素,便于读者携带,有利于培养阅读的生活方式。“目前已经出到30种书了,质量很好,销路也不错。这个书一个是树立品牌,另一个是面对收藏者,给读书人提供一些好的范本,去收藏。而且,再积累5年、10年,对中国文化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俞晓群提到,英国有企鹅文库,日本有岩波文库,但是中国成长60年来始终没有一个长期的文库建设,而海豚书馆恰恰正在弥补这一空白,但是否能走长久,俞晓群只坦言“老老实实做下去”,难给承诺。
书香社会:文化是出版之源
在与俞晓群的访谈中,他频频提到二位出版前辈。一位是张元济,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另一位是王元五,中国出版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出版企业家。或许,并不仅仅是俞晓群对前辈的景仰,更可看作是两代出版人出版态度的契合。
俞晓群笑谈,“张元济见过五任皇帝,王云五的商务印书馆出了五位总理”,其言外之意,实乃痛惜当代再无一位如张元济、王元五此等以出版为终身职业、学识和地位无可比拟的出版人。更痛惜,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缺失。“我们的文化建设总是要国家去担当,我们体制下的出版社没有这个魄力和担当。”俞晓群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出版的重要程度,往往大于其它行业。”
无论是出版人的“泛职业化”,出版社的空壳化,出版作品的低俗化、商业化,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最重要的是将体制固定下来,“体制的确认能够使行业逐渐定位。”而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一个确定、宣扬和传承文化理想的地方。“像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这些传承性出版机构,一定要珍视、保护它们。不要要求它们去挣钱,它们本身的价值比那点金钱重要得多。”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刘杲先生曾说过:“出版,经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如果我们离开这个目的,做出版还有什么意义?”一以贯之。
最后问及俞晓群“需要怎样的出版人来应对未来出版业”?俞晓群回答:“有理想的文化商人。”俞晓群从业近30年,始终以此为坚定态度,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理念,而海豚出版社亦是以此为念,坚守每一寸文化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