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向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但是除了专门的德育教育课之外,其他学科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作为基础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学,其德育渗透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知往事明道理,晓古今通人生,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将知识与德育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有所欠缺,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在升学率压力下,学校往往把智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部分学校出现了一批“有才无德”的学生,造成了中学生德育质量的大滑坡。此外,德育教育目标脱离实际,教学方法简单僵化。学生往往被要求做一个“高、大、全”的人,而忽视了培养爱国明法、知礼诚信、团结友爱等基本道德。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道德分裂的倾向。
二、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优势
1.历史讲究以史料服人
历史教育并不是单纯地用理论进行说教,而是基于历史事实。中学生已经具有了怀疑精神,不再把教师的话语奉为圭臬,他们希望教师能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针对这种情况,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事实则更有说服力。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和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很容易对学生进行展示,这样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知识和观点。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学较之其他学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历史知识具体生动,容易理解
历史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每个历史事件都是一个故事,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历史学科可以用于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在一个个历史名词背后,蕴藏着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这里面既有人类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积累的宝贵知识,也有人类在军事、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正是这一特点,赋予了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优势。
4.历史上优异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历史事件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上无数杰出的人物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们自身所具有的高尚品德,给后代以珍贵的启迪。比如,汉文帝、汉武帝的励精图治,匡衡、欧阳修的勤奋好学,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前辈的不屈不挠,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形象真实、具体、生动,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1.明确德育目标与整体计划
德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能较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计划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制定。具体来说,就是熟练地掌握课程标准,从其中提取德育要点。一般来说,制订计划以一学年为宜,并且要以文字的形式落实。要通过基本史实和情感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
首先,明确课堂德育方法的一般规律,要将德育寓于智育之中,没有高质量的智育,就没有高质量的德育。其次,要讲明道理,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迈到理性,引导他们对哲理、观念、规律等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重大问题上说透道理。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这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情感,并倾注自己的情感。最后,要以思想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具体实践,积极宣传爱国主义,宣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等。
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
要达到历史教育的内化,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证明,通过社会实践,既可以形成新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消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参与其中,模仿榜样的行为,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另外,在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特别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要经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直接感受社会素材,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真正认识到国情、国策、国法的重要性。
4.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
发挥教师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促进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以奉献的精神,对学生的道德内化起到促进作用。因而,中学历史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中学历史教师还应该有全面的教育观,把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三,要成为学生心中的崇拜者。历史教师不仅要学识丰富,更要具备历史教育中的“德”,教师要用自身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觉悟,自身要做到爱憎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经得住考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有所欠缺,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在升学率压力下,学校往往把智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部分学校出现了一批“有才无德”的学生,造成了中学生德育质量的大滑坡。此外,德育教育目标脱离实际,教学方法简单僵化。学生往往被要求做一个“高、大、全”的人,而忽视了培养爱国明法、知礼诚信、团结友爱等基本道德。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道德分裂的倾向。
二、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优势
1.历史讲究以史料服人
历史教育并不是单纯地用理论进行说教,而是基于历史事实。中学生已经具有了怀疑精神,不再把教师的话语奉为圭臬,他们希望教师能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针对这种情况,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事实则更有说服力。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和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很容易对学生进行展示,这样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知识和观点。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学较之其他学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历史知识具体生动,容易理解
历史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每个历史事件都是一个故事,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历史学科可以用于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在一个个历史名词背后,蕴藏着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这里面既有人类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积累的宝贵知识,也有人类在军事、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正是这一特点,赋予了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优势。
4.历史上优异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历史事件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上无数杰出的人物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们自身所具有的高尚品德,给后代以珍贵的启迪。比如,汉文帝、汉武帝的励精图治,匡衡、欧阳修的勤奋好学,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前辈的不屈不挠,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形象真实、具体、生动,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1.明确德育目标与整体计划
德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能较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计划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制定。具体来说,就是熟练地掌握课程标准,从其中提取德育要点。一般来说,制订计划以一学年为宜,并且要以文字的形式落实。要通过基本史实和情感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
首先,明确课堂德育方法的一般规律,要将德育寓于智育之中,没有高质量的智育,就没有高质量的德育。其次,要讲明道理,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迈到理性,引导他们对哲理、观念、规律等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重大问题上说透道理。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这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情感,并倾注自己的情感。最后,要以思想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具体实践,积极宣传爱国主义,宣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等。
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
要达到历史教育的内化,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证明,通过社会实践,既可以形成新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消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参与其中,模仿榜样的行为,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另外,在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特别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要经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直接感受社会素材,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真正认识到国情、国策、国法的重要性。
4.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
发挥教师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促进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以奉献的精神,对学生的道德内化起到促进作用。因而,中学历史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中学历史教师还应该有全面的教育观,把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三,要成为学生心中的崇拜者。历史教师不仅要学识丰富,更要具备历史教育中的“德”,教师要用自身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觉悟,自身要做到爱憎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经得住考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