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针对中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问题作一探讨。笔者认为,应以激发兴趣为首要,提高阅读效率;以课堂学习为媒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具体包括明文体;抓要素;归内容;析结构;赏语言五种训练方法。
关键词:教育管理;语文教育;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的训练对青少年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维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学生平时阅读练习的效果来看,存在的问题较多。学生普遍惧怕阅读,其阅读能力也较差。“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具体的分析,找出其原因。同时,还要对症下药,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寻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中学生阅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论层出不穷,但不管如何改革,对于学科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是必不可少的。就语文教学来说,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就是评价的重点之一。据笔者了解,考查结果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不足,自主训练不够
(1)阅读兴趣被转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缺少阅读兴趣,学校缺少读书氛围,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新事物不断涌现,学生的兴趣被无形中转移到了这些新事物上面,如电脑,电子宠物等。这些新事物富有吸引力,学生一但接触,就会被深深吸引。而阅读与其相比,显得枯燥,滞慢,学生因此也很难再坐下来认真读几本书了。
(2)学校缺少读书氛围。学校本应是一个读书的场所,然而现在却成了应试的乌托邦,阅读被冷落。有一项关于阅读的专题调查显示:“只有40%的父母和50%的初三班主任要求阅读。在初三阶段,70%的同学很少去图书馆,18%的同学从未去过图书馆,近40%的学生很少去或不去阅览室。让他们写出几位中国古代的剧作家,统计数字显示竟然为‘零’!”[1]这种现状实在让人担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读多少书呢?少之又少。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量有着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训练阅读的意识不够,阅读量太少,从而导致阅读能力低下。
2.阅读低效,理解较为肤浅
(1)阅读速度慢。由于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太少,阅读习惯未养成,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如出声朗读,使得每分钟只能读150至200字。再如,不少学生为了一个字或词没有看清楚或不理解而反复回头重读,既浪费了时间,更减慢了速度。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2]可见,学生阅读方法不当,极大地影响了阅读速度,致使阅读效率较低。
(2)理解肤浅。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较低,对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即字面意义上,而对深层意义的理解则很少。这说明学生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对内容缺乏分析与综合,不会归纳和概括。
3.辞不达意,语言表述力差。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只有把语言表述清楚,别人才能理解。如果辞不达意,就会给交际带来障碍。阅读练习中的一些理解性题目,理解是关键,在理解之后,还要组织好语言,用准确、完整、明了的语言把理解的内容表述清楚。但从学生的情况来看,辞不达意的现象很多,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结果用了四五句,甚至一段都还没表述好,病句也时有出现。可见,表述能力在阅读中也深深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4.思维僵化,不会迁移创新。
“标准答案”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根深蒂固,他们迷信标准答案,不敢展示自己的观点,不敢创新,不敢标新立异。同时,在阅读中,学生不会纵、横联系,不会对比分析,迁移知识的能力较差。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培养的需要,在阅读练习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逐渐增多,它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
总之,语文阅读训练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整体感悟文章的能力;筛选和处理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切实的训练,才能逐步实现。下面结合笔者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问题作一探讨。
1.以激发兴趣为首要,提高阅读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阅读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在思想上让学生对阅读的意义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学生才能在平时重视阅读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不仅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而且是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种阅读实用性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其作用及价值,从而主动地去阅读。
(2)加强阅读的指导。教师对阅读的指导不仅在方法上,而且也在内容上。例如,在方法上,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对比阅读法,体会阅读法,揣测阅读法等等具体策略;在内容上,可以给学生开列一些书目,并让学生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巩固。
(3)适时点评阅读。正确适时的评价可以提优激差。在学生进行阅读后,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阅读行为和效果,进而加以调整,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延续持久。
2.以课堂学习为媒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能力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环。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加强诵读训练;诵读中,要把思维能力训练放在突出位置;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吸收中外最新理念。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把教材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并通过教材把学生的阅读训练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低级提升到高级。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明文体。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无外乎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般说来,一篇文章总是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辅之以其他表达方式。在阅读时,必须快速明了此文属于三大文体中的哪一类,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打开阅读的大门。
(2)抓要素。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有它的几大要素。是记叙文,要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大要素;是说明文,要明白说明的对象、说明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及说明的方法;是议论文,则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在根据文章体裁联想到各要素时,也要迅速联想到各要素所包含的内容,如想到“论证”,就要联想到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再与文章相联系。只有抓住了文章的要素,才能抓住文章的骨架。
(3)归内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语段,我们都要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其大意,多则两三句,少则一句。是记叙文,要明白它写了几件什么事,表现了什么主题,可用“本文记叙了……,表现了……”的句式来归纳;是说明文,要明白所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可用“本文说明了……的……特征”的句式来归纳;若是议论文,则要明白文章的中心论点,可用“本文论述了……的道理”的句式来归纳。必要时,还可指导学生尝试用更简练的语言给文章或语段加上一个标题。如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
(4)析结构。文章结构虽千变万化,但也有规律可循。一般说来,“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运用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总”写部分,明确中心段(句)与支撑段(句)的关系。同时,“并列式”、“层进式”的结构在上述两种文体中也有运用。而记叙文的结构则往往是按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另外,一篇文章往往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因此,有时也可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文章结构。
(5)赏语言。赏语言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赏修辞,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往往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②赏词语,语言生动的文章赏析动词、形容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语言平实的文章则赏析限制语、修饰语的准确性;③赏句式,如“假设+比喻”句式,“排比+反问”句式,感叹句,反问句,倒装句等。④其他如叠词的运用,骈散的结合,音韵的和谐等。赏析时,宜采用三步解答法,即“本文值得赏析的地方—举例—分析例子。”这样做能把握文章的精髓。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明显提高。但关键是把这些能力迁移到对课外文章的阅读当中去,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万祥.阅读:打开语文教育的窗口──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札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Z1):3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
【作者简介】叶万金,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语文学科教育硕士。
关键词:教育管理;语文教育;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的训练对青少年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维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学生平时阅读练习的效果来看,存在的问题较多。学生普遍惧怕阅读,其阅读能力也较差。“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具体的分析,找出其原因。同时,还要对症下药,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寻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中学生阅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论层出不穷,但不管如何改革,对于学科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是必不可少的。就语文教学来说,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就是评价的重点之一。据笔者了解,考查结果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不足,自主训练不够
(1)阅读兴趣被转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缺少阅读兴趣,学校缺少读书氛围,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新事物不断涌现,学生的兴趣被无形中转移到了这些新事物上面,如电脑,电子宠物等。这些新事物富有吸引力,学生一但接触,就会被深深吸引。而阅读与其相比,显得枯燥,滞慢,学生因此也很难再坐下来认真读几本书了。
(2)学校缺少读书氛围。学校本应是一个读书的场所,然而现在却成了应试的乌托邦,阅读被冷落。有一项关于阅读的专题调查显示:“只有40%的父母和50%的初三班主任要求阅读。在初三阶段,70%的同学很少去图书馆,18%的同学从未去过图书馆,近40%的学生很少去或不去阅览室。让他们写出几位中国古代的剧作家,统计数字显示竟然为‘零’!”[1]这种现状实在让人担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读多少书呢?少之又少。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量有着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训练阅读的意识不够,阅读量太少,从而导致阅读能力低下。
2.阅读低效,理解较为肤浅
(1)阅读速度慢。由于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太少,阅读习惯未养成,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如出声朗读,使得每分钟只能读150至200字。再如,不少学生为了一个字或词没有看清楚或不理解而反复回头重读,既浪费了时间,更减慢了速度。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2]可见,学生阅读方法不当,极大地影响了阅读速度,致使阅读效率较低。
(2)理解肤浅。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较低,对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即字面意义上,而对深层意义的理解则很少。这说明学生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对内容缺乏分析与综合,不会归纳和概括。
3.辞不达意,语言表述力差。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只有把语言表述清楚,别人才能理解。如果辞不达意,就会给交际带来障碍。阅读练习中的一些理解性题目,理解是关键,在理解之后,还要组织好语言,用准确、完整、明了的语言把理解的内容表述清楚。但从学生的情况来看,辞不达意的现象很多,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结果用了四五句,甚至一段都还没表述好,病句也时有出现。可见,表述能力在阅读中也深深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4.思维僵化,不会迁移创新。
“标准答案”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根深蒂固,他们迷信标准答案,不敢展示自己的观点,不敢创新,不敢标新立异。同时,在阅读中,学生不会纵、横联系,不会对比分析,迁移知识的能力较差。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培养的需要,在阅读练习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逐渐增多,它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
总之,语文阅读训练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整体感悟文章的能力;筛选和处理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切实的训练,才能逐步实现。下面结合笔者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问题作一探讨。
1.以激发兴趣为首要,提高阅读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阅读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在思想上让学生对阅读的意义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学生才能在平时重视阅读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不仅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而且是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种阅读实用性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其作用及价值,从而主动地去阅读。
(2)加强阅读的指导。教师对阅读的指导不仅在方法上,而且也在内容上。例如,在方法上,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对比阅读法,体会阅读法,揣测阅读法等等具体策略;在内容上,可以给学生开列一些书目,并让学生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巩固。
(3)适时点评阅读。正确适时的评价可以提优激差。在学生进行阅读后,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阅读行为和效果,进而加以调整,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延续持久。
2.以课堂学习为媒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能力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环。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加强诵读训练;诵读中,要把思维能力训练放在突出位置;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吸收中外最新理念。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把教材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并通过教材把学生的阅读训练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低级提升到高级。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明文体。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无外乎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般说来,一篇文章总是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辅之以其他表达方式。在阅读时,必须快速明了此文属于三大文体中的哪一类,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打开阅读的大门。
(2)抓要素。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有它的几大要素。是记叙文,要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大要素;是说明文,要明白说明的对象、说明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及说明的方法;是议论文,则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在根据文章体裁联想到各要素时,也要迅速联想到各要素所包含的内容,如想到“论证”,就要联想到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再与文章相联系。只有抓住了文章的要素,才能抓住文章的骨架。
(3)归内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语段,我们都要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其大意,多则两三句,少则一句。是记叙文,要明白它写了几件什么事,表现了什么主题,可用“本文记叙了……,表现了……”的句式来归纳;是说明文,要明白所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可用“本文说明了……的……特征”的句式来归纳;若是议论文,则要明白文章的中心论点,可用“本文论述了……的道理”的句式来归纳。必要时,还可指导学生尝试用更简练的语言给文章或语段加上一个标题。如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
(4)析结构。文章结构虽千变万化,但也有规律可循。一般说来,“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运用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总”写部分,明确中心段(句)与支撑段(句)的关系。同时,“并列式”、“层进式”的结构在上述两种文体中也有运用。而记叙文的结构则往往是按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另外,一篇文章往往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因此,有时也可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文章结构。
(5)赏语言。赏语言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赏修辞,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往往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②赏词语,语言生动的文章赏析动词、形容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语言平实的文章则赏析限制语、修饰语的准确性;③赏句式,如“假设+比喻”句式,“排比+反问”句式,感叹句,反问句,倒装句等。④其他如叠词的运用,骈散的结合,音韵的和谐等。赏析时,宜采用三步解答法,即“本文值得赏析的地方—举例—分析例子。”这样做能把握文章的精髓。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明显提高。但关键是把这些能力迁移到对课外文章的阅读当中去,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万祥.阅读:打开语文教育的窗口──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札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Z1):3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
【作者简介】叶万金,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语文学科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