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问题意识,启迪数学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只注重从形式上去“吸引”学生,使情境“变味”、“走调”,失去应有的价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看到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
一位教师在执教《利息的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课一开始,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过年了,你最喜欢什么?”教师的原意是通过这一问题来引出压岁钱,然后引导学生把压岁钱存入银行,可以得到利息,从而展开教学。可学生却这样回答“我喜欢看动画片”“我喜欢放鞭炮”“我喜欢买衣服”“我喜欢旅游”等之类的事,急得老师满头大汗,最后不得已只好自己说:“同学们,过年的时候有没有收到压岁钱……”这时,时间已过去了5分钟,对于一堂只有40分钟的数学课而言,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生活中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这个情境,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但并没有把学生真正吸引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上,而把他们吸引到了不必要的谁排第一的争论上。
这样的情境设置,在形式上的确“吸引”了学生,但第一位老师创设的是一种“节外生枝的情境”,因问题过于开放,学生很难一下子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第二位老师创设的是一种“与实际生活相悖的情境”,这种虚拟的情境,不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这样的情境,又有什么价值呢?
数学情境要真正吸引学生,不只是在形式上吸引,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要使数学情境真正吸引学生,我觉得教师在创设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一、以情境的“真实性”来吸引学生
首先,情境的创设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为教学的需要而创设真实的情境,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一位教师在执教“平移”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说:“同学们肯定看过或擦过黑板,今天老师也来擦一擦黑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谁能说说老师今天是怎么擦黑板的?”教师拿着黑板刷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水平擦,再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垂直擦,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一个个目不转睛的看着。“你也能这样擦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就立即借助自己的文具盒或课本在课桌上模仿擦黑板,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教师巧妙的引出“平移”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欣赏平移图案……这样,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平移”概念的建构,又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其次,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事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以免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观念。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坏成了两块,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配玻璃需要带一块玻璃吗?当然不要。这种假设的情境不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只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生活观念,使情境失去内在的价值。
二、以情境的“实效性”来吸引学生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只有简洁、明快、具有实效性的情境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一位教师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了一个“用掌声表示得数”的情境,学生听说做游戏,立刻兴趣盎然,一个个都特别认真。“把8个饼平均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啪!啪!啪!啪!”教室里响起了四声清脆整齐的掌声。“把4个饼平均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又是两下掌声。“把2个饼平均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啪!”学生十分得意的拍了一下。此时,老师看看他们,特别神秘地说:“把1个饼平均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饶有兴趣的同学们正准备拍手,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给懵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个别机灵的学生用手指尖在另一个手掌上轻轻的拍了一下,老师见机笑着问道:“拍了一下,表示一个吗?”学生纷纷摇头大喊:“不是!我们拍的是半下,半下。半下表示半个饼。”“哦!但掌声响了一下呀,那就得表示一个,这样拍可不能表示半个!既然大家不能用掌声表示,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半个饼’呢?”学生这一下子可真的被难住了,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着学生的自身感情成为了他们的需要,很自然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以情境的“数学味”来吸引学生
数学课上的情境創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特级教师徐斌说“生活化情境应是有选择,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因此,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更谈不上真正吸引学生。”
一位教师在教学《复习百以内数》的有关知识时,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思考把1颗珠子摆在数位表(如下左图)中,看能摆出什么数?2颗呢?3颗呢?……进而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在这个数学味浓厚的活动情境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包括数的组成、位值原理、十进制原理,同时还培养了归纳、推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巩固了数学知识,经历了形成猜想(组成的数随着珠子数递增)、推翻猜想(珠子数超过9时,组成的数随着珠子数反而递减)、思考原因、探究规律的过程,充分地感受了数学的奇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可以从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体会数学的完美。正是这种充满“数学味”的活动情境的魅力,才是真正吸引学生不断探索未知数学世界的强大动力。
因此,教师在创设真正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更要注重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实效性”和“数学味”。
(作者单位:411100湖南省湘潭市高新区火炬学校)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看到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
一位教师在执教《利息的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课一开始,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过年了,你最喜欢什么?”教师的原意是通过这一问题来引出压岁钱,然后引导学生把压岁钱存入银行,可以得到利息,从而展开教学。可学生却这样回答“我喜欢看动画片”“我喜欢放鞭炮”“我喜欢买衣服”“我喜欢旅游”等之类的事,急得老师满头大汗,最后不得已只好自己说:“同学们,过年的时候有没有收到压岁钱……”这时,时间已过去了5分钟,对于一堂只有40分钟的数学课而言,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生活中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这个情境,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但并没有把学生真正吸引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上,而把他们吸引到了不必要的谁排第一的争论上。
这样的情境设置,在形式上的确“吸引”了学生,但第一位老师创设的是一种“节外生枝的情境”,因问题过于开放,学生很难一下子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第二位老师创设的是一种“与实际生活相悖的情境”,这种虚拟的情境,不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这样的情境,又有什么价值呢?
数学情境要真正吸引学生,不只是在形式上吸引,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要使数学情境真正吸引学生,我觉得教师在创设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一、以情境的“真实性”来吸引学生
首先,情境的创设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为教学的需要而创设真实的情境,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一位教师在执教“平移”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说:“同学们肯定看过或擦过黑板,今天老师也来擦一擦黑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谁能说说老师今天是怎么擦黑板的?”教师拿着黑板刷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水平擦,再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垂直擦,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一个个目不转睛的看着。“你也能这样擦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就立即借助自己的文具盒或课本在课桌上模仿擦黑板,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教师巧妙的引出“平移”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欣赏平移图案……这样,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平移”概念的建构,又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其次,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事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以免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观念。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坏成了两块,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配玻璃需要带一块玻璃吗?当然不要。这种假设的情境不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只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生活观念,使情境失去内在的价值。
二、以情境的“实效性”来吸引学生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只有简洁、明快、具有实效性的情境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一位教师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了一个“用掌声表示得数”的情境,学生听说做游戏,立刻兴趣盎然,一个个都特别认真。“把8个饼平均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啪!啪!啪!啪!”教室里响起了四声清脆整齐的掌声。“把4个饼平均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又是两下掌声。“把2个饼平均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啪!”学生十分得意的拍了一下。此时,老师看看他们,特别神秘地说:“把1个饼平均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饶有兴趣的同学们正准备拍手,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给懵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个别机灵的学生用手指尖在另一个手掌上轻轻的拍了一下,老师见机笑着问道:“拍了一下,表示一个吗?”学生纷纷摇头大喊:“不是!我们拍的是半下,半下。半下表示半个饼。”“哦!但掌声响了一下呀,那就得表示一个,这样拍可不能表示半个!既然大家不能用掌声表示,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半个饼’呢?”学生这一下子可真的被难住了,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着学生的自身感情成为了他们的需要,很自然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以情境的“数学味”来吸引学生
数学课上的情境創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特级教师徐斌说“生活化情境应是有选择,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因此,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更谈不上真正吸引学生。”
一位教师在教学《复习百以内数》的有关知识时,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思考把1颗珠子摆在数位表(如下左图)中,看能摆出什么数?2颗呢?3颗呢?……进而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在这个数学味浓厚的活动情境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包括数的组成、位值原理、十进制原理,同时还培养了归纳、推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巩固了数学知识,经历了形成猜想(组成的数随着珠子数递增)、推翻猜想(珠子数超过9时,组成的数随着珠子数反而递减)、思考原因、探究规律的过程,充分地感受了数学的奇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可以从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体会数学的完美。正是这种充满“数学味”的活动情境的魅力,才是真正吸引学生不断探索未知数学世界的强大动力。
因此,教师在创设真正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更要注重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实效性”和“数学味”。
(作者单位:411100湖南省湘潭市高新区火炬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