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的诞生是我们祖先由蒙昧进入文明的标志。探讨汉字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探求中国古代文明的缘起。
◎父和母
一提到“父”字,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养我们的父亲,但是从字源的角度说,最早的“父”字未必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父亲。在母系社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到了父权制的时代,在家中父亲做主,此时“父”才作父亲之解。
《说文解字》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仗。”“矩”,即规矩。“又”,即手。看来“父”是初民的首领,手持指挥棒分配劳动任务,指挥教导生产等。从这里可以看出“父”是位很有能力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人(似“教父”)。所以在古代社会,父亲的形象是威严的,不苟言笑的,兢兢业业,有责任感的,有所作为的。父亲在家里拥有无上的权威(权威是赢得的,不是自封的)。他撑开双臂,擎起一片天空,为妻儿遮风避雨,他劳动双手,收获食粮,令妻儿生活无忧。这就是父亲。父亲身上体现出来的特征就是“父”在家庭里自觉遵循的伦理观。即孔子所谓的“父父”概念,做父亲的就要像个父亲,这样的伦理观一直在延续。
母,母亲。汉字的“母”最能体现母亲的形象。甲骨文里有“母”字,在“女”字的怀抱中加了两点,这两点是母亲的乳房。用乳汁哺育婴儿,这就是“母”的本质特征。母爱是所有动物的本能,这是延续种群的必需。母亲是伟大的,她给予子女无限的爱。鲁迅说:“母爱是伟大的,这种爱简直就是盲目的”。母亲以鲜血和痛苦给我们生命,以爱和乳汁哺育我们成长。这是母亲最本质的特征,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如此,这也就成为母亲在家庭里自觉遵守的伦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延续种群的做法就是喂养他,让他活下去,传承下去。随着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母亲的职责自然而然加上了教育的成分。母亲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她赋予了孩子生命,母亲的伟大在于她对生命的培育与呵护。只是喂养不管教育,那不是称职的母亲。
◎男和女
甲骨文里有男字女字,男从力从田,力即象耒。“男”字之形所示的是农耕之事。可见,在古人的观念里,农耕是男子之事。男子以体力耕于田。男子在农耕时代处于生产力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较高的社会地位,与此相反,女子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胜任繁重的农事劳作,只得退出生产领域而以操持家务为职。“女”字甲骨文画成像一个跪跽的人形。(古人为什么要为“女”设计成这样的字形呢?这不是偶然的。古人居家的基本姿态,并不像我们现代人那样坐在椅凳之上,而是如女字初形所描摹的那样,双膝着地而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这便是古人所谓的“坐”。)之所以要突出描画其跪跽之姿,正是要强调其居家以操持家务为职的特点,女子既然退出了生产领域而从事家务,则不得不依附男子而为生。(《广雅·释亲》《礼记·本命》《释名·释·长幼》皆训:“女者,如也”,“如者,从如人也”,即听命于人(男人),从而决定了在远古时代及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伦理。在男性视角里,男人就是比女人有力量,要高女人一等。男为尊,女为卑。在女性的视角里,女人承认体能上不如男人,但她也有男人不及的地方,她内心里并不服气,所以她要争。男,女的矛盾与斗争就此拉开。在男权社会里,造字的男性还将一类表示人的某些恶劣行为和品质的方面,用“女”字作偏旁造出,如“嫉”(毒也),“婪”(贪也),“妨”(害也),“妄”(乱也),“嫌”(不平于心也),“奸”(淫也)等字,这多少显示出男性的狭隘与偏执。
◎夫和妇
男子成年后成婚,有了配偶,就有丈夫之名。女子已婚称妇女。夫,妇,夫妻是相互依存的一对概念。下面我们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夫妻之道。
“夫”字甲骨文像一位头插一簪的成年男子,他正面站立,威风凛凛,豪情万丈,直冲霄汉。而“妇”字像一个长跪女子手持一帚,表明其服侍丈夫,操持家务的身份。“夫”“妇”二字赫然表明了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地位的差异。
和谐的家庭关系里面,男主外,女主内,男属阳,女属阴。班昭《女诫·敬·慎·第三》“阴阳殊同,男女异性。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美,女以阴为美”。这比较符合自然法则。男人就要像个男人样,做男人该做的事情,出大力,流大汗,干大事业,成就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名。但大丈夫就是要努力,要奋斗,要对自己狠一点。女人就要像个女人样,做女人该做的事情,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协助丈夫,共济家业。
◎子和孙
“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说:“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儿子的儿子不就是“孙”吗。
结婚生子,自然之道。人为什么要有子呢?保存物种,传承后代的需要。不传不行吗?个别人不传,行。丁克家庭就自动选择不殖后代,作为部分人群的选择,无可厚非,从一定意义上说,还为我们的社会做了贡献。所有人都不传,不行。会导致种族的灭绝。
关于“九族”有不同的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九族相当于九代。从自己这一代算起,上朔四代:高,曾,祖,考;下接四代:子,孙,曾,弦。这九代,从情感的角度显现出“橄榄型”特征。离“本”最近最亲,越往两端情感就越淡漠。一个人有幸活百年,他是有可能见到这九族且体验九族情谊的。子也好,孙也罢,本质是物种延续。相应的伦理应是有所传就行了。多子多福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就现在而言多子未必多福!多子多孙会破坏人类自身生态。鸡多不生蛋,人多要发瘟。
◎祖和宗
中国人是很认根的。一个人通过奋斗干出一番事业,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光宗耀祖,自己的富贵荣辱倒在其次。所谓“牛为一条绳,人为一个名”。从汉字“祖”,“宗”可以看出古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
婴幼儿好追问:我从哪里来?一直追问下去,就形成了国人根深蒂固的认根情结。古人寿年短,孙子往往见不到祖父,更别说祖父以上的祖辈了,要见他们就只有到祖宗的牌位前去祭拜。“祖”,“宗”都有“示”字旁,都与祭祀有关。
认祖归宗符合人性,祭奠先人符合人情。各地风俗不同,祭祀的日子多样:清明节,七月半,冬至节,年三十都有祭祖。国家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是顺应民心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兼程回家祭祖的人心里一定是湿漉漉的。
对待祭祖你怎么看?有无必要?是否在搞迷信活动?我认为有必要,不是搞迷信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祭,如在”,祭父如父在。有条件实地祭祀,无条件心中祭祀。祭祀的形式,是一种仪节。仪者,礼也;礼者,仪也。可以互训,内容需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文字的精神在家族文化中得到合理体现。
◎父和母
一提到“父”字,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养我们的父亲,但是从字源的角度说,最早的“父”字未必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父亲。在母系社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到了父权制的时代,在家中父亲做主,此时“父”才作父亲之解。
《说文解字》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仗。”“矩”,即规矩。“又”,即手。看来“父”是初民的首领,手持指挥棒分配劳动任务,指挥教导生产等。从这里可以看出“父”是位很有能力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人(似“教父”)。所以在古代社会,父亲的形象是威严的,不苟言笑的,兢兢业业,有责任感的,有所作为的。父亲在家里拥有无上的权威(权威是赢得的,不是自封的)。他撑开双臂,擎起一片天空,为妻儿遮风避雨,他劳动双手,收获食粮,令妻儿生活无忧。这就是父亲。父亲身上体现出来的特征就是“父”在家庭里自觉遵循的伦理观。即孔子所谓的“父父”概念,做父亲的就要像个父亲,这样的伦理观一直在延续。
母,母亲。汉字的“母”最能体现母亲的形象。甲骨文里有“母”字,在“女”字的怀抱中加了两点,这两点是母亲的乳房。用乳汁哺育婴儿,这就是“母”的本质特征。母爱是所有动物的本能,这是延续种群的必需。母亲是伟大的,她给予子女无限的爱。鲁迅说:“母爱是伟大的,这种爱简直就是盲目的”。母亲以鲜血和痛苦给我们生命,以爱和乳汁哺育我们成长。这是母亲最本质的特征,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如此,这也就成为母亲在家庭里自觉遵守的伦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延续种群的做法就是喂养他,让他活下去,传承下去。随着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母亲的职责自然而然加上了教育的成分。母亲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她赋予了孩子生命,母亲的伟大在于她对生命的培育与呵护。只是喂养不管教育,那不是称职的母亲。
◎男和女
甲骨文里有男字女字,男从力从田,力即象耒。“男”字之形所示的是农耕之事。可见,在古人的观念里,农耕是男子之事。男子以体力耕于田。男子在农耕时代处于生产力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较高的社会地位,与此相反,女子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胜任繁重的农事劳作,只得退出生产领域而以操持家务为职。“女”字甲骨文画成像一个跪跽的人形。(古人为什么要为“女”设计成这样的字形呢?这不是偶然的。古人居家的基本姿态,并不像我们现代人那样坐在椅凳之上,而是如女字初形所描摹的那样,双膝着地而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这便是古人所谓的“坐”。)之所以要突出描画其跪跽之姿,正是要强调其居家以操持家务为职的特点,女子既然退出了生产领域而从事家务,则不得不依附男子而为生。(《广雅·释亲》《礼记·本命》《释名·释·长幼》皆训:“女者,如也”,“如者,从如人也”,即听命于人(男人),从而决定了在远古时代及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伦理。在男性视角里,男人就是比女人有力量,要高女人一等。男为尊,女为卑。在女性的视角里,女人承认体能上不如男人,但她也有男人不及的地方,她内心里并不服气,所以她要争。男,女的矛盾与斗争就此拉开。在男权社会里,造字的男性还将一类表示人的某些恶劣行为和品质的方面,用“女”字作偏旁造出,如“嫉”(毒也),“婪”(贪也),“妨”(害也),“妄”(乱也),“嫌”(不平于心也),“奸”(淫也)等字,这多少显示出男性的狭隘与偏执。
◎夫和妇
男子成年后成婚,有了配偶,就有丈夫之名。女子已婚称妇女。夫,妇,夫妻是相互依存的一对概念。下面我们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夫妻之道。
“夫”字甲骨文像一位头插一簪的成年男子,他正面站立,威风凛凛,豪情万丈,直冲霄汉。而“妇”字像一个长跪女子手持一帚,表明其服侍丈夫,操持家务的身份。“夫”“妇”二字赫然表明了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地位的差异。
和谐的家庭关系里面,男主外,女主内,男属阳,女属阴。班昭《女诫·敬·慎·第三》“阴阳殊同,男女异性。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美,女以阴为美”。这比较符合自然法则。男人就要像个男人样,做男人该做的事情,出大力,流大汗,干大事业,成就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名。但大丈夫就是要努力,要奋斗,要对自己狠一点。女人就要像个女人样,做女人该做的事情,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协助丈夫,共济家业。
◎子和孙
“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说:“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儿子的儿子不就是“孙”吗。
结婚生子,自然之道。人为什么要有子呢?保存物种,传承后代的需要。不传不行吗?个别人不传,行。丁克家庭就自动选择不殖后代,作为部分人群的选择,无可厚非,从一定意义上说,还为我们的社会做了贡献。所有人都不传,不行。会导致种族的灭绝。
关于“九族”有不同的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九族相当于九代。从自己这一代算起,上朔四代:高,曾,祖,考;下接四代:子,孙,曾,弦。这九代,从情感的角度显现出“橄榄型”特征。离“本”最近最亲,越往两端情感就越淡漠。一个人有幸活百年,他是有可能见到这九族且体验九族情谊的。子也好,孙也罢,本质是物种延续。相应的伦理应是有所传就行了。多子多福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就现在而言多子未必多福!多子多孙会破坏人类自身生态。鸡多不生蛋,人多要发瘟。
◎祖和宗
中国人是很认根的。一个人通过奋斗干出一番事业,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光宗耀祖,自己的富贵荣辱倒在其次。所谓“牛为一条绳,人为一个名”。从汉字“祖”,“宗”可以看出古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
婴幼儿好追问:我从哪里来?一直追问下去,就形成了国人根深蒂固的认根情结。古人寿年短,孙子往往见不到祖父,更别说祖父以上的祖辈了,要见他们就只有到祖宗的牌位前去祭拜。“祖”,“宗”都有“示”字旁,都与祭祀有关。
认祖归宗符合人性,祭奠先人符合人情。各地风俗不同,祭祀的日子多样:清明节,七月半,冬至节,年三十都有祭祖。国家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是顺应民心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兼程回家祭祖的人心里一定是湿漉漉的。
对待祭祖你怎么看?有无必要?是否在搞迷信活动?我认为有必要,不是搞迷信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祭,如在”,祭父如父在。有条件实地祭祀,无条件心中祭祀。祭祀的形式,是一种仪节。仪者,礼也;礼者,仪也。可以互训,内容需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文字的精神在家族文化中得到合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