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使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室必须实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历史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未来需要创新性人才,教育领域是教师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领域。中学时期是人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往往与其它学科一样,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甚至是最高的目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式教学“继承”有余,而“发展”不足,落伍于时代的要求。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历史教师所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靠教师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培养的结果。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心情舒畅,乐于发表意见,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允许并保护学生的理解自由,决不能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其次要大力倡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奇思妙想,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甚至钻“牛角尖”的学生,先充分肯定其思辩的勇气和可取之处,再以诚挚的态度去疏导,使其心悦诚服,并能继续保持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提问的热情。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既不能不闻不问、置之不理,也不能不懂装懂、掉以轻心,而应实事求是地正确面对。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一一反弹给全班学生讨论,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始终充当引导者,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分析,并告诉他们每个问题都没有唯一的答案,给学生留下一个又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
二、精心设疑,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现在对某一历史现象作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它不囿于一种固定的结论。它对于训练同学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对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除张学良、杨虎诚的思想发生转变,逼蒋抗日外,运用发散思维,还可以得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促成的:(1)自“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的侵略步步逼近,亡国灭族的大祸迫在眉睫。(2)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3)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4)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由此更可以得出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字式的判断,简单的填空或肤浅的提问”等方式,必将使学生的思维变成单向的,一一对应的,这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有意识地多给学生提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思维辐射,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这样,在学生的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下,进行信息的多向交流,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加强历史知识的古今联系,推动思维发展
历史史实的联系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就历史发展过程看,它表现为某一历史阶段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是密切关联的,称为横向联系;就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方面看,自然呈现前后继承性,这属于纵向联系.历史知识是相处在联系状态中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把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板书要采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形式.通过联系,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立体知识体系,大大增强了“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效果。
如讲到新中国的外交史,就可以与现在中国的外交作一个比较;讲雅典的民主、罗马的法律都可以与现在西方的民主法制相连或者与现今中国提倡的政治民主、依法治国联系起来。甚至于一些时政性的内容如2005年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可以与之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以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相联系,进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1(2).
[2]林毓奇.2001年初给《教学研究》的贺词[J].教学研究,2001(1).
[3]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J].教书育人,2001(4).
[4]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J].历史教学,2001(4).
[5]王培华.学法指导与学习素质[J].教学研究,2001(3).
[6]《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6月,第24页,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7]《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周莜赟著,第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往往与其它学科一样,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甚至是最高的目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式教学“继承”有余,而“发展”不足,落伍于时代的要求。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历史教师所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靠教师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培养的结果。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心情舒畅,乐于发表意见,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允许并保护学生的理解自由,决不能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其次要大力倡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奇思妙想,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甚至钻“牛角尖”的学生,先充分肯定其思辩的勇气和可取之处,再以诚挚的态度去疏导,使其心悦诚服,并能继续保持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提问的热情。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既不能不闻不问、置之不理,也不能不懂装懂、掉以轻心,而应实事求是地正确面对。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一一反弹给全班学生讨论,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始终充当引导者,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分析,并告诉他们每个问题都没有唯一的答案,给学生留下一个又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
二、精心设疑,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现在对某一历史现象作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它不囿于一种固定的结论。它对于训练同学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对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除张学良、杨虎诚的思想发生转变,逼蒋抗日外,运用发散思维,还可以得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促成的:(1)自“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的侵略步步逼近,亡国灭族的大祸迫在眉睫。(2)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3)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4)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由此更可以得出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字式的判断,简单的填空或肤浅的提问”等方式,必将使学生的思维变成单向的,一一对应的,这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有意识地多给学生提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思维辐射,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这样,在学生的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下,进行信息的多向交流,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加强历史知识的古今联系,推动思维发展
历史史实的联系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就历史发展过程看,它表现为某一历史阶段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是密切关联的,称为横向联系;就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方面看,自然呈现前后继承性,这属于纵向联系.历史知识是相处在联系状态中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把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板书要采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形式.通过联系,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立体知识体系,大大增强了“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效果。
如讲到新中国的外交史,就可以与现在中国的外交作一个比较;讲雅典的民主、罗马的法律都可以与现在西方的民主法制相连或者与现今中国提倡的政治民主、依法治国联系起来。甚至于一些时政性的内容如2005年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可以与之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以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相联系,进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1(2).
[2]林毓奇.2001年初给《教学研究》的贺词[J].教学研究,2001(1).
[3]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J].教书育人,2001(4).
[4]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J].历史教学,2001(4).
[5]王培华.学法指导与学习素质[J].教学研究,2001(3).
[6]《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6月,第24页,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7]《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周莜赟著,第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