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轮转换角度分析《浮士德》中的爱情悲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话语分析是戏剧文学体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话轮作为话语分析的重要范畴常常被用来解释人物的权势关系、性格特征和剧情的发展。本文从话轮转换角度出发,以《浮士德》中葛丽卿与浮士德的两场对话为样本,借用李华东完善的戏剧文学体的话轮分析框架,来分析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两者的关系,探析两者之间爱情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话轮转换;《浮士德》;爱情悲剧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戏剧文体学常将语言学作为一种手段对戏剧语言进行分析,力图指出戏剧作品如何通过语言来表现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戏剧主题以及加强表达效果,从而帮助读者从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两者的关系角度去深入理解、合理解释和充分欣赏戏剧作品(俞东明,1993)。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常采用语用学中的会话分析理论。其中话轮作为话语分析的重要范畴常常被用来解释人物的权势关系和性格特征。
  1.话轮的定义
  “话轮”的定义在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界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谢格洛夫和杰斐逊创立了民族会话方法学,提出要用会话者本人的方法来分析会话(祝畹瑾,1992)。他们在对谈话话语长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话语的组织受某种机制所控制,提出了话轮转换模式(turn-taking model)。话轮转换理论包括话轮构建和话轮分配两部分,可用于研究话语是如何开始、继续和结束的,话题是如何建立、发展、变化的,参与会话的人又为什么这样安排自己对话的等等。在这一模式中,萨克斯等认为话轮是最基本的会话单位,话轮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发言权,二是指获得发言权的人自始至终所说的话语。
  Nofsinger(1991: 80)提出话轮可由任意四种不同长度的话语单位构成,即独立的单词、不含主语和谓语的短语、不具备完整的句子形式或者不具备可独立存在的完整句子的条件的分句、可独立存在的完整的句子。
  2.用于戏剧的话轮分析框架
  李华东(2001)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话轮转换转化成量化分析模式,形成了戏剧文体学中用于对话分析的话轮转换框架,该话轮分析框架可以大體由5个方面构成:
  (1)话题提出和控制情况:话题指人们交谈的实质内容。话题的选择、引入以及在谈话中发展和改变话题的策略是会话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王得杏,1998)。李华东认为,戏剧等每个片段有一个主要话题,在主要话题的引入、发展和改变过程中会出现跟主话题有关的一系列话题,此为子话题,同时,子话题还可分为一级、二级等子话题。
  (2)话轮长度:话轮长度指话语延续的时间(俞东明,1993)。李华东认为,话轮长度和字数的多少存在正比关系,按照字数计算话轮长度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计算方式。本文中,由于歌德以诗剧的形式创作了《浮士德》,且在选取的文本中对话主体间话轮的行数差别较大,因此,本文将按照诗行数来计算话轮长度。
  (3)话轮类型:在发话和反应两种类型的基础上,李华东提出了反应后发话、打断和独白三种话轮类型。
  (4)话语打断和独白现象: 根据话轮分配规则,话轮转换通常出现在话轮转换关联位置上,即某个话轮可能终止的位置(王得杏,1998)。否则,即属于故意打断话语的现象(俞东明, 1993)。而独白者不考虑上一说话者说了什么,也不管是否等到话轮转换关联位置才发话,因此独白大多属于打断现象。
  (5)话轮控制策略:根据话轮分配规则,话轮控制策略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会话者选择下一个谈话人或让出话题控制权的策略,另一类是会话者抢夺话题控制权并延续自己话轮的策略。针对第二类的控制策略可分为五种,除打断和独白外,还包括利用前置语列引入正题、限制话轮长度的语用策略和利用副语言如表情、沉默、姿势等来控制话轮。
  3.浮士德与葛丽卿对话的话轮转换定量分析
  3.1场景选取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是其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该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七场,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通过对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和个人事业追求的过程中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探索。其中,该剧的爱情悲剧描写了浮士德与小镇姑娘葛丽卿之间的爱情在世俗偏见、宗教压力、两人不同的性格和追求的影响下走向覆灭的过程。
  本文选取了《浮士德》第一部中第12场《花园》和第16场《玛儿特的花园》中浮士德与葛丽卿的对话,借助上述介绍的李东华的话轮转换框架进行分析,以期从话轮转换的角度来认识其性格特征和关系。
  3.2对浮士德与葛丽卿话轮转换的定量分析
  在《花园》中,浮士德和葛丽卿的对话共出现31共话轮,其中浮士德15个,葛丽卿16个;在《玛儿特的花园》中,浮士德和葛丽卿的对话共出现了33个话轮,其中浮士德16个,葛丽卿17个。
  在以上选取的两个场景中,一个是葛丽卿与浮士德第一次在玛儿特的花园正式交谈,两人谈论的话题主要是葛丽卿的身份和家庭背景以及两人对彼此心意的确认。在第一个子话题中,从发话和控制话题情况来看,最先由葛丽卿发话,以表达自己对其身份等级的自卑感。浮士德曾尝试用赞扬的话语和亲吻葛丽卿的双手这一行为策略结束葛丽卿的这一话题,但并未成功。随后在葛丽卿再次发话时,浮士德尝试通过其回答将话题引向对心灵纯真的赞美,但葛丽卿通过打断浮士德等表述,将话题拉回。此后,浮士德完全放弃对话题的控制权的争夺,顺应葛丽卿的方向发问,询问其是否经常自己在家里,从而使得葛丽卿以自述的方式介绍了她的家庭处境,而浮士德只是作出一些简单的言语性的反馈项目。同时从话轮的长度来看,葛丽卿的话轮长度是浮士德的3.8倍,浮士德的6个话轮中有5个话轮不超过两行诗句,且多为反馈性项目,这也也体现了葛丽卿对话题的控制权。在这一个子话题下,虽然葛丽卿是话题的控制者,但其引导的话题却是围绕自身的一种等级自卑和其处境的自述,一种自叹自责的矛盾心理,而这一坦白更突出了其单纯以及对纯洁爱情等追求,与浮士德形成对比。   进入第二个子话题后,两者话轮数相当,平均话轮长度趋近,话题的控制权则完全转移到了浮士德的手中。浮士德发起第一个话轮,将话题引向两人第一次在街道上见面时的场景,并且在随后的等几个话轮中一直处于发话者的地位,从而确定了葛丽卿对其的心意。在这一子话题下,浮士德对话题的控制权,一方面体现了在两人的爱情中,浮士德具有绝对的主导权,而葛丽卿则在这一爱情中居于完全服从的地位,从而暗示了两者爱情的不平等和最后的悲剧;另一方面,与第一个子话题关于葛丽卿自身境况、控制权在葛丽卿形成一种对比,加強了这种不平等的表达效果。
  在第三个子话题中,话题控制权再度回到葛丽卿手中,葛丽卿和浮士德分别有17和16个话轮,数量相当,且两者的话轮长度差别也不大。但在这一场景中,由葛丽卿率先发话,提出了“你怎么样看待宗教”这一话题。在整个子话题下,对葛丽卿的发话,浮士德尝试通过4次反应后发话和2次独白来逃避葛丽卿的问题以便结束这一话题,但葛丽卿通过不断的发话将话题重新引向宗教。通过宗教这一话题,两人之间思想和信仰上的距离得以体现。浮士德在此剧中是以新型资产阶级的面目出现的,他对葛丽卿的追求,不是处于爱,而是出于对美的追求。在浮士德对葛丽卿的爱情中,渗透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而这种“自我”的中心主义,则暗示着浮士德最后对爱情的背叛;与此相反,葛丽卿虽然也有对爱情的自由的向往,但她依然受当时宗教和社会的制约,追求的是虔诚的爱情和平凡的生活。因此,通过宗教这一子话题和葛丽卿对这一话题的控制权可以看出,葛丽卿对宗教的恪守与浮士德对自由、自我的追求形成矛盾,而当浮士德最终认识到这一矛盾对其追求造成阻碍时,势必会背叛两者的爱情,造成葛丽卿的悲剧。
  4.结语
  《浮士德》中的爱情悲剧和葛丽卿的悲惨命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浮士德》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话轮转换的角度,总结了浮士德与葛丽卿在两个重要场景中的对话在话 轮方面的特点。通过结合该剧内容和话轮控制权、长度、类型的作用,可以看出,两者对话轮的分别控制体现了葛丽卿的自卑和追求爱情的矛盾心理以及在与浮士德爱情中的服从地位,同时也体现了葛丽卿与浮士德在思想、信仰和追求上的不同,从而暗示了两者的爱情悲剧。
  参考文献:
  [1]Goethe, Johann Wolfgang (1808): Faust I. 2. Auflage, 2. Ausdurck. Berlin: Cornelsen Verlag. 2009.
  [2]Nofsinger, R. E.. Everyday Conversation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1. S.80.
  [3]王得杏. 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4]俞东明. 英语戏剧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李华东,俞东明. 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 解放军外国语学. 2001, 24(2): 26- 30.
  [6]祝畹瑾. 社会语言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梅雨之夕》,是一部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作者运用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甚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性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淋漓尽致地向读者们展示了主人公细腻微妙而又复杂曲折、回环往复的性爱心理过程。主人公的性爱心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见倾心,怦然心动阶段;跃跃欲试,如愿以偿阶段;想入非非,坠入梦境阶段;回归现实,怅然若失阶段。  关键词;施蛰存;《梅雨之夕》;心理分析;性爱心理  作者简
《杀死一只知更鸟》,我觉得直到我看到最后都想不通为什么会叫这样的一个名字,可能是我不知道关于知更鸟更深厚的文化的内涵。这部小说里,更让人想要看到的是关于白人和黑人,想让人看到的是南方的白人对黑人是没有偏见的,关于种族歧视得问题。  就像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自身经历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我看到的是里面的几个小孩,大人的世界里,没有非黑即白,很多时候都处于灰色地带,这就导致更多的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民间艺术走向没落的故事,当导演的叙事镜头缓缓推向浓郁的西北风光的那一瞬间,一股子历史的味道就扑面而来,我们也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光,成为了一个无声的见证者,去见证这民间艺术的一点一点地消亡。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所谓的故意刻画和临摹,有的只是像一杯清茶一样的娓娓道来,就像是
遇见,是人世间最美的一件事。我多么的幸运,可以在最美的青葱岁月里与我的挚友“吉大”相遇。去年八月,我们初见与北国春城。今天是我和你相遇、相识、相知的第365天,在这365天里,简单而又充实,我们有过爱,也有过怨,如今终于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初见  带着忧伤、忐忑和憧憬,伴着一路的细雨纷纷,奔腾的列车终把我带到你的身边。看着你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湖,我沦陷与你的清新脱俗、水木清华。只见东门口校名石
摘 要:《圣经·出埃及记》述说以色列人在耶和华(上帝)美妙的引领他所选之民以色列人下离开在埃及为奴的记载。也讲述了犹太人和古代阿拉伯人之间矛盾的起源。  关键词:《出埃及记》;宗教;自由;摩西;耶和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1  一、主要内容  《出埃及记》主要讲述了在耶和华 神的“帮助”下,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埃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从前的文学作品译文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读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市场上需要新的文学译本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致使翻译理论现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会被不断重整翻译的。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艺术,作为文学作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重结构要求,要一面在欣赏原著作,一面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重译创作。译者要传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原文
摘 要:唐·德里罗(Don DeLillo, 1936─)名列当代美国四大文豪,备受文学批评界的关注。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拟通过《欧米伽点》中伊拉克战争的历史化叙事、媒体报道过滤性的批判及田园放逐的破灭来揭示作品的现实主义主题。  关键词:德里罗;历史化叙事;媒体;放逐  作者简介:杨华,文学硕士,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美国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一只燕兒与一群燕儿结伴而行,飞行在横溪小镇上空。它们在老街飞飞停停,东张西望,似乎在寻觅筑巢的地方。  青石条路已被冰冷的水泥路覆盖。喧闹的街市也被枯黄的落叶替代。儿时的老虎灶、小人书摊早就没了踪影。老街到底有多老——  转角处的古石桥会告诉你。曲曲幽幽的小巷会告诉你。三角楼下,晒着太阳,也晒着陈年往事的老人,也会告诉你。老了的老街已没有了酸甜苦辣,白墙黑瓦也不想再有时光的步伐。  当然,燕儿们也
摘 要:《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大全》(下文簡稱《增補搜神記》)于明代萬曆二十一年由金陵唐氏富春堂刊刻,共收入了個171神祗。這些神仙的事蹟在民間流傳,難以考據,且散雜於各種小說、史書等文獻之中。其故事來源錯综複雜,且缺乏系统有序的梳理。本文試選取“王侍宸”一則進行探源,望借此窺探其選材特點,從而加深對民間信仰的了解。  關鍵詞:《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大全》;王侍宸;探源  [中圖分類號]:I206 [
摘 要:刘向《列女传》是我国妇女传记的开山鼻祖,《世说新语·贤媛》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于正史《列女传》外的一朵“奇葩”,二者都是妇女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分析后可以发现,《世说新语·贤媛》在很大程度上对《列女传》进行了继承,但与此同时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但要使这一结论发挥其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则仍需更多相关史料作支持。  关键词:女性史;史料;《世说新语·贤媛》;《列女传》  作者简介:苏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