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小结,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视。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启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在总结中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完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给力的小结能进一步延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达到延伸学习的目的。
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导入扣人心弦,合作学习热烈有序,问题探究深入浅出。而临近下课却因为时间的关系草草收场,或是不进行课堂小结.然而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巧妙的课堂小結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束语,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课堂小结,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如在地图这一章节中,在小结的时候我给了学生很多张地图,让学生进行分析,其中不但包括课上的经纬网地图,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百度地图、地铁线路图等,让学生明白其实地图就在我们身边,了解了学会看图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景,学生发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了地理,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利用课堂小结,进行归纳梳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刚建立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会容易产生混淆、理不顺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
三、利用课堂小结,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教师上完新课后,学生的课堂知识已由深变为浅,由难变易,但这时学生的知识是肤浅的。而且,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逐渐分散。为此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例如,在初中地理讲北京的气候类型的时候,我并没有从传统的气温、降水情况作为切入点,而是引入了学生更感兴趣的“风水学”概念。让同学们观看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特点,思考为什么四合院坐北朝南,为什么门向里开,为什么围墙无窗或窗很小。然后在从学科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北京东南临海,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冬天西北风,夏天东南风,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四合院冬暖夏凉的结构优势,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角度解释四合院开门方向,上课时让学生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来。
课堂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回答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课堂中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寻找多种方法,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启迪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课堂小结,为新课埋下伏笔
地理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课或一个课题需连续几节课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题,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
例如在初一地理下半学期中,我们要学习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个地区,虽然气候、降水、环境、人文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利用课堂小结,为学生提供复习依据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一堂课总的概括,从知识、方法、技能,自己该注意的问题,其他同学好的方法等方面小结,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锤锤定音。在课后依据这个概括去复习知识,一堂课的内容自然就尽收眼底了。无论在课时复习还是单元复习,借助课堂小结都可以清晰明确的回忆起所学内容及方法技巧,提醒自己所犯错的原因,起到事半功倍时半效优的效果。
例如在南方地区中,知识点复杂,种类多,教师可帮助学生列出思维提纲,帮助学生记忆。
六、利用课堂小结,渗透德育教育,激发进取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这一课,需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提升学生的荣誉感。通过这个方法相关知识点也了解的更加清晰。
总之,课堂小结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户聚军.《中国教师》.2007年第S1期.
[2]袁才先.袁才波.《现代教育课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一期.
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导入扣人心弦,合作学习热烈有序,问题探究深入浅出。而临近下课却因为时间的关系草草收场,或是不进行课堂小结.然而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巧妙的课堂小結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束语,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课堂小结,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如在地图这一章节中,在小结的时候我给了学生很多张地图,让学生进行分析,其中不但包括课上的经纬网地图,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百度地图、地铁线路图等,让学生明白其实地图就在我们身边,了解了学会看图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景,学生发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了地理,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利用课堂小结,进行归纳梳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刚建立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会容易产生混淆、理不顺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
三、利用课堂小结,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教师上完新课后,学生的课堂知识已由深变为浅,由难变易,但这时学生的知识是肤浅的。而且,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逐渐分散。为此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例如,在初中地理讲北京的气候类型的时候,我并没有从传统的气温、降水情况作为切入点,而是引入了学生更感兴趣的“风水学”概念。让同学们观看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特点,思考为什么四合院坐北朝南,为什么门向里开,为什么围墙无窗或窗很小。然后在从学科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北京东南临海,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冬天西北风,夏天东南风,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四合院冬暖夏凉的结构优势,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角度解释四合院开门方向,上课时让学生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来。
课堂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回答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课堂中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寻找多种方法,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启迪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课堂小结,为新课埋下伏笔
地理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课或一个课题需连续几节课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题,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
例如在初一地理下半学期中,我们要学习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个地区,虽然气候、降水、环境、人文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利用课堂小结,为学生提供复习依据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一堂课总的概括,从知识、方法、技能,自己该注意的问题,其他同学好的方法等方面小结,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锤锤定音。在课后依据这个概括去复习知识,一堂课的内容自然就尽收眼底了。无论在课时复习还是单元复习,借助课堂小结都可以清晰明确的回忆起所学内容及方法技巧,提醒自己所犯错的原因,起到事半功倍时半效优的效果。
例如在南方地区中,知识点复杂,种类多,教师可帮助学生列出思维提纲,帮助学生记忆。
六、利用课堂小结,渗透德育教育,激发进取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这一课,需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提升学生的荣誉感。通过这个方法相关知识点也了解的更加清晰。
总之,课堂小结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户聚军.《中国教师》.2007年第S1期.
[2]袁才先.袁才波.《现代教育课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