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菩萨蛮》解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s2d3n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所作。全篇采用对比手法,上阙写早春之喜,下阙写思乡之苦,深切感人,构思超妙。这首词深刻、有力地揭示出女词人灵魂深处的悲愤、不安和强烈的思乡情绪,透过女词人深闺中的袅袅香雾、沉沉酒杯、昏昏醉意而窥见那颗与民族命运共存亡的崇高心灵。
  【关键词】《菩萨蛮》;李清照;婉约词;乡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16-02
  宋靖康二年(公元127年),汴京被金兵攻陷,李清照南渡。她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她忧愁吗?是的,诚如她避乱金华时写的《武陵春》词所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在这“许多愁”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乡愁”。在最能触发人离思的特定环境里,三更枕上,雨打芭蕉,她“伤心”“愁损”,深深地怀念故国乡关(李清照词《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在古老的节日,阴历三月上巳的前夜,她“永夜恹恹”“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深深地怀念故国乡关(李清照词《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那么在寻常的日子里,是否忘记她的故国乡关了呢?没有。下面这首《菩萨蛮》就是写她在一个早春的白日,对故国乡关无限怀恋的深情。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李清照从写时令天气开篇。“风柔”,春风和煦。“日薄”,日光淡薄,不甚强烈。首句是说,春风和煦、日光淡薄,还是个“乍暖还寒”“冷冷清清”的早春时节。点出了时令和天气。
  “乍著”,刚刚穿上。“心情好”,身心感到轻松爽快。次句是说褪去沉重的冬装,刚刚穿上夹衫,心情是很好的。李清照种种不幸遭际的摧残、累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折磨,平日里她能够心旷神怡吗?亡国之恨尚未雪,丧夫之愁犹未除,颠沛流离的困苦境遇仍不能摆脱,这种种矛盾,在当时,都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的。所谓“心情好”,无非是长期以来忧愁痛苦像泰山般压在心身之上,当物换星移,时序乍新脱掉了沉重的棉衣,宛若心身顿然减了不少负担,身体感到轻松些,心情感到惬爽些罢了。下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此时此刻她绝非忘乎所以、“乐”而无忧。在这春心动荡的时节,或许使她倍加缅怀她的故国乡关了。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此句,其内涵只有细加寻释,方可得其端倪。
  《清平乐》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诉衷情》词云:“夜来沉醉卸装迟,梅花插残枝”,《殢人娇》词云:“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須频剪”,可以看出李清照咏梅赏梅都把酌酒、醉酒同插戴梅花联系起来。姑且在这里可以断定,“梅花鬓上残”,也是李清照沉醉后的形象,当可用下文“香消酒未消”一语,来印证这一判断的可靠性。“常插梅花醉”这是李清照早春的嗜好。“残”在翻转中揉损梅花而致残,说明酒酌得多,浓睡的时间长。
  “睡起”的“睡”,不禁使人要问,为什么早春白日睡觉?这并不是闺阁中人百无聊赖,用睡觉来打发光阴,而是因为沉醉,不能不浓睡。在这里,不仿联系一下下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一语,便茅塞顿开:不多饮则不能沉醉;不沉醉则不能排遣浓重的乡愁。“觉微寒”,回应首句,因为是“日薄春犹早”。“起”“觉”两字,说明虽是残酒未消,但酒力已减大半。酩酊大醉,酒力劲作,人是不会觉得冷的,何况是“微寒”呢!“睡起”这行动显示头脑还是清醒多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正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重新袭击着她。“欲将沉醉换悲凉”(晏几道《阮郎归》)用其他的办法开解家国之思都是不能奏效的。于是她按捺不住,放出心声,直抒胸臆,开了下阕。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过片与黄庭坚的《清平乐》过片:“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句式相同。前句用反诘句,肯定正面的意思,后句都用“除非”一词,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式。
  “故乡何处是?”意思是说,时刻怀念的故乡在哪里呢?此句包含着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也包含着对南宋统治集团无限幽愤。他们屈膝媚敌,沉违声色,苟安一隅,不去收复中原,故乡依然陷入金人统治者的蹂躏之中,消息杳然,相见无由。此句与崔颢《岳阳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同意,不过他写的是淡淡的乡愁。
  “忘了除非醉”,李清照对故乡的爱,何其浓挚。她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意思是想把血泪寄予祖国的大好山河,去洒故乡名山一把土。又在此诗中云:“不乞隋珠与和壁,只乞乡关新消息。”意思是说,不希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那类珍宝,只望求得故乡光复的好消息。《打马赋》中云:“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意思是说,老了不能实现远大志向了,但愿收复中原,同大家一起回到淮水以北的家乡去。
  《春残》诗云:“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添字采桑子》词云:“伤心枕上三更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蝶恋花》词云:“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这些诗词中的语句表现了李清照对故国乡关是何等的缅怀,何等执着的爱。怀念家乡、热爱祖国的山河,这便是她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忘了除非醉”,意思是说除非酩酊大醉的时候才能忘记故乡。“除非”这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指出忘记故乡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沉醉之时,在其余的任何时候,无论是春夏秋冬,不管是白天夜晚,甚至在梦里也常常出现被金人铁蹄践踏下的可爱故乡的影像,此句极言李清照对故国乡关深沉地怀念,执着地热爱。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沉水”是一种熏香名,点燃之后,可使室内润香,使人爽心。在李清照的十首词中谈到点燃熏香之事。《满庭芳》词云:“篆香燃尽”,《浪淘沙》词云:“宝篆成空”,《孤雁儿》词云:“沉水断续玉炉寒”,《鹧鸪天》词云:“梦断偏宜瑞脑香”,《忆秦娥》词云:“断香残酒情怀恶”,《浣溪沙》词云:“玉炉沉水袅残烟”,《念奴娇》词云:“被冷香消新梦觉”,《浣溪沙》词云:“玉鸭熏炉闲瑞脑”,《浣溪沙》词云:“瑞脑香消魂梦断”,这些词中的“瑞脑”“篆香”“宝篆”“沉水”都是熏香名。可见喜闻熏香、饮酒、插戴梅花醉,均为李清照生活中的嗜好。   “卧时”回应上文,指上片“睡”觉之时。女主人未睡之前点燃香料这一活动,是在“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之前,然而却在下片写出,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香消酒未消”,意思是香料已经燃尽,可是残存的酒意当未消除。这一面说明酒饮得多,另一面也补充说明上阕“睡”的原因,是因为“醉酒”。因醉酒而浓睡;因浓睡而梅残。这样一来,才能窥测到女主人公那隐秘的内心活动,词的主题才得以深化,思想才得以升华。它不是写闺阁中人的闲情逸趣,而是写一个爱国女词人对故国乡关那种深沉执着的爱,反映了她无法排解的思国怀乡的浓烈感情,使词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上阙作者写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幽隐婉约,深杳内蕴。下阙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直抒胸臆,披肝沥胆。
  在艺术技巧上匠心独出。上隐下直;上平淡下浓挚。隐与直相济,平淡与浓挚相成。在内容上,下片对上片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构思超妙,斐然成章。
  试以李清照南渡后,写其江南流落,思国怀乡的深厚感情的《添字采桑子》与此词做比较: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词上阙渲染芭蕉的壮盛和“余情”;下阙写三更雨打芭蕉,殊念故国乡关的深厚感情。上片是下片的铺垫,上扬下抑,顺理成章。结构严谨,构思精工。
  一个是早春用酒排解乡愁,而终不能;一个是春季夜里三更雨打芭蕉,而乡愁倍增。同一主题,但表现手法迥然不同。可谓两臻佳境,各具风韵,皆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文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表现了自我,而是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宣传文艺“表现自我”错在哪里》)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两帝,大好河山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渡江南来的难民有谁不昼夜思念故国乡关;渡江南来的有血性的巨僚,有谁没有黍离之悲,桑梓之情;南宋的廣大人民及朝野爱国志士,有谁不急切力图“还我河山”,光复中原。李清照在此词中所表露的思国怀乡的绵绵愁绪,殷殷乡情,并非惟其一人才有,那是宋朝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古人以怀乡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乏其篇。汉代佚名诗《行行重行行》云:“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唐代李白诗《静夜思》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岑参诗《春梦》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宋代欧阳修词《渔家傲》云:“乡关千里危肠断。”宋代苏轼词《永遇乐》云:“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李清照“故乡何处是?望了除非醉”,可是有谁的遭遇像李清照这样悲惨?有谁像李清照那样思国怀乡痴情至诚?有谁思国怀乡像李清照那样深沉执着?这是时代的历史和个人的思想、经历及美学理想的产物。李清照的怀乡词,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有很高的价值,应得到我们今人的特别珍重。
  参考文献:
  [1]刘玮,李扬.李清照词之焚香意象考[J].兰台世界,2014,(03).
  [2]陈立.论李清照词的审美形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
  [3]魏肖肖.宋代女性爱国诗词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师的人格魅力一直深潜于教育教学之中,是教书育人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本文从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系列故事之一《最后一课》为出发点阐述了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机器人所无法取代的。教师只有主动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发挥自身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师;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本文以乡土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为研究背景,以地坑式窑洞建筑的分析解读与实地调研为设计基础,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依据,进行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实践。设计方案提取地坑窑符号元素,针对博物馆所具有的公众开放性、文化传承性和展示互动性等原则,结合本土非遗文化和地域特色进行融合设计,力图将文化与生态、历史与现代进行有机的交融,将场地打造成为一个集非遗展示、文化宣传、教育教学、休闲娱乐、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
期刊
【摘要】 母题能够反映出超越个性而具有共性认知的人生经验、生活知识、民族认同。阴山岩画表现的是人类群体的原始生活环境,画面记录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意识祈愿,其母题意象是介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在艺术创作中,需要经过对阴山岩画进行归纳、判断、分析、打散等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完整地對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传达,形成独具视觉特征的阴山插画风格。  【关键词】 母题语言;母题意象;阴山岩画;阴山插画  【中
期刊
【摘要】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智慧。意境作为唐诗的主要元素,在外译过程中往往由于思维和文化差异等障碍,译者很难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将意境传达出去。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提出“三美”理论,对唐诗英译过程中的意境建构具有重大意义,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 “三美”理论;唐诗意境;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艺术类高校发挥其文化艺术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在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分析了艺术类院校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推动艺术类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路径。  【关键词】 艺术高校;公共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明清时期,衡阳地区开始出现商帮、会馆等传统商人组织,不仅数量多,而且组织、功能日益完善。民国以后,它们与现代商会并存发展,共同为衡阳社会经济繁荣和地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近代;衡阳;商帮;会馆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95-02  明清时期,由于传统工商业经济发展,市场区域扩大,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卫礼贤、舒马赫、卡琳可的《逍遥游》德语译篇为例,依据接受美学理论,采取共时历时研究方法,对比不同形态译篇下相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特质,分析不同翻译策略对中西方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并对中华典籍德译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 《逍遥游》德译;文化负载词;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86-0
期刊
【摘要】张爱玲是现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作品多以女性形象塑造为主题。小说《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刻画了曹七巧的悲情女性形象。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阐述张爱玲及小说《金锁记》的创作概况,最后从女性主义理论下对小说《金锁记》的创作进行解读,从而深化对张爱玲小说创作艺术的理解和对小说《金锁记》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塑造了大量成功的人物形象,而透过这些人物,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能够通过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受到深刻的触动与影响。鲁迅先生在对人物进行塑造时,并不按照阶级等级进行划分,也不是站在道德角度把人物按照善恶的方式划分,而是描绘了社会底层的一些小人物,感慨其命运不幸,愤怒于他们的不争,以便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承载自己的思想情感,体现出时代的悲剧和渴望改变当时社会发展
期刊
【摘要】发表于1986年的中篇小说《三寸金莲》是冯骥才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佟家的兴衰史中塑造出戈香莲这一具有戏剧命运的悲剧形象,体现出封建陋习对女性的压迫和新旧社会更替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戈香莲;悲剧形象;意识觉醒;社会更替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06-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