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庄子《逍遥游》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对比分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ecue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卫礼贤、舒马赫、卡琳可的《逍遥游》德语译篇为例,依据接受美学理论,采取共时历时研究方法,对比不同形态译篇下相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特质,分析不同翻译策略对中西方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并对中华典籍德译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 《逍遥游》德译;文化负载词;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86-02
  道家经典《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核心,构筑了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其饱含哲思,气势磅礴的笔触使其成为千年来索解不尽的精神财富。《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也是《庄子》最具有代表性的篇目之一。“逍遥”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超脱于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目前国内有关中华典籍在海外德语世界的研究还尚有不足。对中国经典作品德译的研究很少关注阅读期待以及接收效果。接受美学强调了读者地位及读者的接受实践对原文文本和译本接受的影响,本文以接受美学中“译者-读者-译文”的接受环流入手,对庄子经典篇目《逍遥游》的三个代表性德语译篇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分析,在探寻翻译历时性的同时,也尝试为当下翻译研究打开一些新视野。
  一、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观
  20世纪60年代末,在阐释学文论的影响下,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重点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如今研究者们对于接受美学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读者为中心。姚斯指出:“在作者、作品与大众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参与者,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主动建构者。”同样在译者、译本以及目的语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三角关系。译者须视读者为中心,且以读者的接受为目标。2.关注文本的召唤性结构。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包含了许多目标读者的知识空白,它们“召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赋予文本新的意义。译者应密切关注目标语读者的前知空白,并随文化行旅适时调整译文。3.关注读者期待视野。期待视野要求译者关注由读者文学解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对作品呈现方式、意義结构等的预测和期望。①因此,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华典籍的德译研究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意义。
  二、《庄子》代表性德译本简介
  卫礼贤译本将《庄子》的全部篇目逐一进行提炼与缩减,译著共分为三大篇:内篇、外篇与杂篇。具体到每一章节,卫礼贤只是摘录了每一章目中的核心文段,并重分意义段落。本论文研究篇目,内篇第一章《逍遥游》,就被分成了五个小节。卫礼贤的译本多次再版,影响广泛。舒马赫译本是从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 Mair)的英译本转译而来,此译本贵为首次全译本,影响也较大。由中文直译的德译本在2017年由卡琳可完成并出版。
  由于卫礼贤传教士的身份,所以他的译本带有一定的神学色彩,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说,通篇大多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内容凝练,语言更加贴近西方的读者,更加符合西方的读者的期待视域。舒马赫及卡琳可的全译本对中华典籍的外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译本分析
  目的语国家受众对道家思想的文化负载词常常表现出较强的敏感度和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本文从文化负载词入手,将《逍遥游》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如“逍遥”“鲲”“鹏”“气”等核心词语的翻译加以梳理并深入分析。
  (一)标题:逍遥游
  《逍遥游》全篇一再表达了人自由无羁,无所依待的态度,以及对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呼应了庄子所强调的得道之法,即要求超越自我本体,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尘世间的羁绊,在主观中实现最大理想化的“逍遥”人生观。逍遥是对全篇价值观的统领,不同的译本对逍遥游三个字的诠释也是有所不同:
  卫礼贤:Wandernin Mu?e②;舒马赫:unbekümmertes wandern③;卡琳可:Unbekümmertes spazieren④。
  如果将题目切分开,“逍遥”二字是对一种状态以及人生的态度的诠释,而“游”则描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动作。不同的译者对逍遥做的解释也是不一样的,卫礼贤选择了 Mu?e,其译为轻闲,悠闲。它更强调闲暇时间或者一个人可以随意使用(例如放松、享受)的时间,多用来描述一种轻闲,无为的生活。而其他译者选择了unbekümmert,“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对这个词最恰当的诠释。不以自己的所得所失而感到欢欣或忧伤,不为世间万物担忧牵绊,便可获得内心逍遥般的自得。
  卫礼贤和舒马赫对于“游”的诠释为wandern,卡琳可将其形容为spazieren。Wandern侧重描述持续数小时的长途旅行。Spazieren更突出消遣性和娱乐性的行游。卫礼贤以及舒马赫都关注了逍遥的“长时性”,即人应该长久保持一种逍遥的姿态在人世间游走,而后者更侧重于在尘世游走时的逍遥之乐。
  (二)抽象名词: 气
  在《逍遥游》中,气一共出现了两次:“绝云气,负青天”“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⑤。第一个“气”代表空气,第二个代表的天地万物生长的一种规律。《左传·昭公元年》注云:“天有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所以卫礼贤在一开始将其译为:Innerste Wesen der Natur,自然中最本质的能量簇生了万物。而后人们将六气用于表示人类情志,即:好、恶、喜、怒、哀、乐。无论是六种自然之力,还是六种人类情志都是构成生命体存在的必要因素⑥,所以再后来的舒马赫的译本中将其译作Sechs Lebensenergie,舒译囊括了世上所有的生命,具有更强的包容性,能更好地引导读者理解和接受文本信息。卡琳可的现代译作将其译为:Gesetze von Himmel und Erde。体现了天地之间的广阔,包罗万象,气势磅礴,也更有中国古典哲学的气息。   (三)物质名词:鲲、鹏、泰山
  在卫礼贤的版本中,将“鲲”翻译成了Leviathan,這是来自基督教圣经里的一种海洋怪物,有着巨大的身形,长着长形扁状的嘴巴,象征着七宗罪里的嫉妒。卫礼贤巧妙地找到了鲲的形象类似物,并以注释的形式为西方的读者展示鲲的完整形象。对于“鹏”,他也采取了形似的意象替代,“Roch”是阿拉伯神话中的大鸟,体型巨硕,身披白羽,以象为食,力大无穷。在舒马赫以及卡琳可的译本中,都采用拼音(Kun,Peng)加注释的形式。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接受”的重要性。从译者的身份出发,不难发现卫礼贤作为一名传教士更关注西方读者对历史或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公共期待视野。当时宗教人士占据了德语世界的读者的大多数,目的与国家读者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也因此被宗教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由读者的期待视野为中心更有利于拉近与外来作品的距离,有助于作品的理解与传播。翻译没有标准的答案,译者必须紧紧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对文学类型、体裁、风格、主题、结构、语言等因素的理论储备和审美经验的进步,适时修改其译文 ⑦。“其背若泰山”中的泰山在最初的版本中被卫礼贤翻译成了gro?er Berg,当时社会文化影响力制约着个人期待视野的构成,并决定着文本的翻译策略。泰山的形象未能广泛地进入受众的前知,如果将其单纯翻译为Tai Berg,会出现没有任何特殊的理解的知识真空现象。如今随着中华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不断传播,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体验中国文化,中国泰山气势恢宏,令人敬畏的形象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与感知,因此,翻译应随着读者前知及期待视域的改变而流动。
  四、结语
  德语世界的《庄子》是译作由传统与现代、异域与本土、个体与集体碰撞的产物。本文结合接受美学视角,对《逍遥游》的代表性德语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能给中华典籍外译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在日后的汉学研究中更加关注接受美学的指导性意义,透过他国读者的镜像反思本民族的思想形象,进而获得良性发展的内驱动力。
  注释:
  ①黄亚琴、芮渝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年第05期,第75-77页。
  ②Zhou,Zhuang,2011: DschuangDs?: Das wahre Buch vom südlichen Blütenland. (Deutsche ?bersetzung von Wilhelm,Richard). K?ln: Anaconda.
  ③Zhou,Zhuang,1998: Zhuangzi – Das klassische Buch daoistischer Weisheit. (Deutsche ?bersetzung von Schumacher,Stephan). Frankfurt am Main: Wolfgang Krüger.
  ④Zhou,Zhuang,2017: Zhuangzi. (Der Gesamttextund Materialien aus dem Chinesischenüübertragen und kommentiertvon Viktor Kalinke) Leipzig: Leipziger Literaturverlag.
  ⑤庄周著、孙通海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6年版。
  ⑥金成玮、唐志远:《〈庄子〉中“气”的思想新探》,《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4期,第24-28页。
  ⑦胡慧:《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作者简介:
  王达,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 三角垂帐纹在佛教艺术中大量存在且历史悠久,其形式演变存在一定规律。本文首先考察了三角垂帐纹的起源、形式演变及实物参照,接着对其在壁画中出现的位置及其象征含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又讨论了莫高窟藻井的象征含义,认为其结合了中国世俗建筑的藻井、印度佛教的伞盖以及中国的伞盖之象征含义,体现着人们的崇敬和供养,暗示着佛教石窟神圣的空间。  【关键词】 三角垂帐纹;藻井;伞盖;莫高窟 
期刊
【摘要】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国际,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正确地翻译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向世界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核成了一个难题。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生态翻译学在翻译传统文化元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充分研究中华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其重要内容进行翻译,抓住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核心部分,并向世界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和传统文化元素翻译
期刊
【摘要】 《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哪吒故事进行了现代性创新改变,浓墨重彩描绘了反抗偏见、抗争命运、亲情友情等主题,但“魔童”形象仍然体现了不少儿童教育的缺点。影片消解了“反抗父权”却合理化“父权”,构筑了不良的家庭代际关系;影片“我命由我不由天”虚假的理想化诉求给儿童以心灵鸡汤,却缺乏真正的引导与鼓励力量;种种被认为是“狂欢叙事”的笑料有低俗与歧视之嫌,对于儿童有错误示范作用。  【关键词】 《哪
期刊
【摘要】 “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督促着我们本身音乐专业的学习,本文就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了一定的论述,希望能对相关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 问题意识;音乐学习;演唱;音乐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66-02  一、“问题
期刊
【摘要】 教师的人格魅力一直深潜于教育教学之中,是教书育人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本文从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系列故事之一《最后一课》为出发点阐述了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机器人所无法取代的。教师只有主动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发挥自身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师;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本文以乡土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为研究背景,以地坑式窑洞建筑的分析解读与实地调研为设计基础,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依据,进行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实践。设计方案提取地坑窑符号元素,针对博物馆所具有的公众开放性、文化传承性和展示互动性等原则,结合本土非遗文化和地域特色进行融合设计,力图将文化与生态、历史与现代进行有机的交融,将场地打造成为一个集非遗展示、文化宣传、教育教学、休闲娱乐、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
期刊
【摘要】 母题能够反映出超越个性而具有共性认知的人生经验、生活知识、民族认同。阴山岩画表现的是人类群体的原始生活环境,画面记录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意识祈愿,其母题意象是介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在艺术创作中,需要经过对阴山岩画进行归纳、判断、分析、打散等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完整地對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传达,形成独具视觉特征的阴山插画风格。  【关键词】 母题语言;母题意象;阴山岩画;阴山插画  【中
期刊
【摘要】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智慧。意境作为唐诗的主要元素,在外译过程中往往由于思维和文化差异等障碍,译者很难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将意境传达出去。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提出“三美”理论,对唐诗英译过程中的意境建构具有重大意义,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 “三美”理论;唐诗意境;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艺术类高校发挥其文化艺术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在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分析了艺术类院校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推动艺术类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路径。  【关键词】 艺术高校;公共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明清时期,衡阳地区开始出现商帮、会馆等传统商人组织,不仅数量多,而且组织、功能日益完善。民国以后,它们与现代商会并存发展,共同为衡阳社会经济繁荣和地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近代;衡阳;商帮;会馆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95-02  明清时期,由于传统工商业经济发展,市场区域扩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