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后,孩子的社会交往是大事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岁了!孩子上幼儿园了!”耳边总能听到这样一句感叹!遥想当年,十月怀胎的漫长,坐月子的辛苦,断奶的不易,清洗尿布的麻烦,傍晚把尿的无奈,吃饭不专心的烦躁,中午不睡觉的困惑……这一切的一切,就像过眼烟云。似乎家长们忘却了之前的种种困难,因为我们看到了幼儿园的大门……
  “可算松口气了!”说到这句话的家长表明了两种心理状态:第一,交给一个称心的幼儿园与尽职的老师,我是百分之百信任的!第二,我的育儿工作正式交接,我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自由。第一种心态值得大家学习,只有对于幼儿园教师进行充分信任,幼儿园老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才能更加顺利自然。女儿千慧的幼儿园老师提醒家长送孩子时一定要一位家长送,与教师交代清楚,与孩子告别之后就要迅速离开。这条要求其实是非常合理的,我每一次都会严格遵守。我经常发现,有些家长会扒着窗户看看孩子,生怕孩子在里面不适应,受委屈,这样一来很容易破坏教师的组织秩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早上七点半送孩子,晚上五点半接孩子,孩子开始大部分时间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孩子在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并开始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可以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不必要去过多地干涉与指引。事实上,3~6岁孩子处在了人生的第二依赖期(第一依赖期是0~2岁,孩子处于生理与心理的绝对依赖),孩子有着迫切的愿望去拥抱外界的环境,去认识各种各样的人,然而他们缺乏的却是社会交往的方法与经验。有很多的案例表明,3~6岁的孩子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3岁之前,孩子的认知水平较低,同时受到了父母的贴身保护,所以不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3岁之后,儿童逐渐形成自我,在与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外界的挫折事件、评价或伤害,都可能对于孩子产生巨大影响。我们所谓的人生中的很多情节,比如害怕某物,讨厌某种颜色,鄙视自己的某个部位等大部分来源于这个时期,并会在青春期发酵,甚至伴随一生。3~6岁家长的高质量陪伴,更需要以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经验为中心。具体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询问孩子的幼儿园生活,解释相关规则 与孩子交流幼儿园的生活,是拉近亲子关系的一个小捷径。“幼儿园给大家提了什么要求呢?”“吃饭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看书的时候有什么要求?”教师会提出幼儿园的规则,这时候我们的对待规则的态度十分关键!我给出的建议是坚决执行老师提出的要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给孩子开绿灯,而是帮助孩子达到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一般来说,我们在家中也按照同样的方式去要求孩子,强化他的意识,帮助他形成习惯。按照幼儿园的要求,便是孩子接受家庭以外社会化的第一步,对于适应未来环境意义深远。
  了解孩子的朋友,鼓励孩子广泛交友 无论孩子上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我所关注的第一件大事一定是他的朋友,而不是学业或其他。学会交朋友,其实应该是幼儿园上的第一课。孩子在朋友中了解自己,学会分享谦让之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会倾诉与寻求帮助。朋友的存在,成了孩子更愿意去幼儿园的理由。正因为有了自己的朋友,幼儿园才真正成了孩子的乐园。和什么样的孩子接触呢?我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表示“要跟懂事的孩子交朋友!”“爱闹的孩子别理他!”不要给孩子的朋友设置限制,社交交往能力的养成无非是可以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脾气、不同爱好……让孩子在这个阶段接触不同的孩子,广泛交友,他便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判断力与情商。
  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话题 在3~6岁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参与一些更加复杂的亲子活动,一方面开阔孩子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在增强孩子的社会经验。比如一起旅行、一起看电影、一起欣赏音乐会、一起冒险等。亲子互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交流的话题,这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集体生活。
  分享亲身经历的故事,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们一直倡导亲子阅读,书中的故事自然可以给孩子很多的启迪,但是书中的故事却永远也比不了我们的亲身经历。因为,比起故事中的主人公,孩子更关心的还是父母。跟孩子叙说什么样的故事呢?有这样三类:第一类,是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如何通过你的不懈努力与顽强毅力,最终战胜了这个困难!第二类,你在孩子同龄时期遇到的问题,你是怎么面对的,又是怎么处理的,并询问孩子会怎么做。第三类,你遇到的新鲜事,你的伟大发现,甚至你的小发明,你的创造性的举动,为孩子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孩子也会学着用你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过玩具创设场景,模拟人际交往 通过玩具扮演,让孩子明白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方法。怎么去问好?怎么去道别?怎么去表达感谢?怎么去表达歉意?怎么邀请朋友一起玩?我们空口去说,孩子很难去理解,如果当着外人面教育又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所以,最好的方法,便是私下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彩排”。类似一些安全问题等复杂交往情况,也可以通过场景模拟,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观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便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刘勇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有《奶爸经》等书)
其他文献
心理症状:姗姗不喜欢别人的好  姗姗的嫉妒情绪由来已久。4岁时,邻家孩子有一架钢琴,而姗姗只有电子琴,姗姗为此生了许多天的闷气。到邻家做客时,她竟逮着钢琴发泄般地乱弹一气。姗姗妈妈当时虽然制止了她的恶劣行为,却忽略了她心理上的扭曲情绪。  到了5岁,姗姗的妒意表现得更强烈了。有一次,同学娜娜向她借图画书,明明姗姗昨天刚买回家,她却说没有。妈妈问她为何要说谎,姗姗毫无愧色地说:“谁让她什么都比我强,
期刊
炎炎夏日,孩子娇嫩的皮肤抵御紫外线的能力弱,需要做特别防护,给孩子抹防晒霜是很多爸妈的重要选择。那么,如何选择和使用防晒霜,才能避免夏天强烈的紫外线对孩子稚嫩皮肤的伤害呢?  怎样选择防晒霜  尽量选择为儿童专门设计的防晒霜,成分相对来说会更简单清楚一些。不过对于不了解的品牌,或者没有使用过的防晒霜产品,尽量也要先认真看看成分表,自己做一下功课。  一般防晒霜会分为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两种,也会有些
期刊
孙女六岁,正是启蒙时期。我想起小时候养蚕的事儿,觉得很有些趣味,便决定和孙女一起养蚕,让她长长见识。  好不容易托人搞来一小块蚕籽,拿给孙女看,孙女说:“奶奶,你把芝麻粘在纸上干什么?”  我说:“这不是芝麻,是蚕籽,也就是蚕宝宝,它现在就像你原来在妈妈肚子里一样,天气暖和了,就会从里面钻出来,开始吃东西、长大。”  自从开始养蚕后,小孙女一从幼儿园回到家,首先就去观看蚕宝宝吃桑叶,还会亲自拿几片
期刊
在一家小吃店里,一对母子坐在桌前等着上饭菜。小男孩看上去4岁左右,正上幼儿园的年龄。在等上饭菜的时间里,孩子坐不住,一会儿踢踢桌角;一会儿把凳子当马骑,嘴上还说“咔哒咔哒”;一会儿把桌上的一筒卫生筷“哗啦”一声全都倒在了桌上;一会儿在店里跑来跑去,穿梭不停。  妈妈看在眼里,一脸的生气,开始不断地训孩子:“不要把凳子弄响,人家有意见的!”“不许玩筷子,没听见吗?!”“不要乱跑,规矩点!”  如果留
期刊
孩子长到三四岁的时候,年轻父母们就开始考虑给孩子选报兴趣班的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发展孩子的兴趣,这是件好事。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特长,促进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锻炼孩子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丰富孩子的文化生活,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适应性,一举多得。但现在年轻父母都是第一次养育孩子,没有积累这方面经验的实践机会。因此,在给孩子选报兴趣班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在选报兴趣班时出现了偏
期刊
记得那是儿子宝儿快6岁的春天,某个暴雨后的傍晚,我忽然听到孩子们在院子里大声叫我,还没等我出门查看,孩子们手里捧着一只小鸟一头撞进屋里,两岁多的女儿贝贝激动地指指草坪:“我捡的。”又指着院子里的大树,“从那里掉下来的。”这只鸟看起来像是刚孵出来不久的,身上的绒毛刚褪,可还不会飞,鸟儿的一只腿受了伤,趴在贝贝的小手上。  宝儿望着我:“我们可以养这只小鸟吗?”我一向不同意家里养动物,但看着俩孩子期盼
期刊
真正的富养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快乐无忧充满安全感的家。父母彼此相爱,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也是最完美最成功的富养。而父母的不和睦与争吵,为孩子带来的最直接副作用就是敏感、多疑、失去安全感、自卑和怯懦。这样的缺失是用多少玩具都弥补不了的心理伤害。  外甥女欣欣的痛苦  表姐的婚姻已经持续了十四年,她与老公争吵了无数次,离婚闹了四五年,虽未曾大打出手,但彼此恶语相向或者实施冷暴力却是家常便饭。因为我知道表
期刊
这问题恐怕只有过来人才有发言权,如果你还在犹豫中,兴许这些二孩妈妈们的心声能够帮你做出正确的决定。  后悔!如果再做一次决定,我不会生二孩  栀子妈:我是两男宝的妈。两兄弟相隔2岁半,大的从小就多病,小的也跟着病,经常是上半月哥哥住院,刚出院过不了两天,弟弟又住进去了……大的已经3岁多了,小的还在吃奶,经常是在医院照顾完大的,连忙赶着回去给小的喂奶,身体受不了,钱包也受不了。  可可妈:说实话后悔
期刊
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龄伙伴抓咬,就禁止孩子与同伴交往,导致幼儿交往的机会被剥夺。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  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鼓励孩子自己解决交往中与同伴的纠纷。这样会让孩子乐于交往,
期刊
育儿是父母的修行。痛苦被激发出来,如果能保持觉察,是人生最难得的成长机会。  父母不是神,尤其是自己童年很不快乐的人,给孩子爱与自由确实不容易。很多时候,父母们通过心理学理论知道应该怎样,但自己真的做不到。这会让父母焦虑自责。实际上,只要保持自我觉察,做诚实的父母即可。  当我们自己非常疲惫,不愿意抱孩子的时候,诚实地对渴望拥抱的孩子讲:“孩子,我知道你想抱抱,可是妈妈自己太累,需要休息。”在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