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高等学校的功能、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应运而生。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如何深化体制改革,发挥办学特色,积极研究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以培养高层次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来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发挥地方高校办学优势,营造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以满足市场对现代化一线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特别强调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努力的目标。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应抓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制订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主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办学的成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要集中力量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十分紧迫的问题。
1.加强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培养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树立教书育人,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的思想,让每位教师都明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的教育思想与工作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程度和学习效果,乃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强对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教师多创造工作实践的锻炼,并尽可能提供各种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使教师成为具有一专多能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传承有继的师资队伍。
3.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
彻底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使优秀教师在经济上得到实惠,更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承认。健全奖励制度,表彰优秀教师,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优化专业结构,科学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专业结构
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出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突出发展品牌、特色专业。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方向,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以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着重考虑如何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在专业教育中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统一;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建设,不断丰富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在整体推进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或先进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2.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制订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或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对策上注重能力,以能力为本位设计培养方案,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全面发展。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过程是一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过程。制订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①拓宽学科基础和专业口径,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②根据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③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④压缩理论学时,增大选修课比例,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学生发挥个人潜能、兴趣和爱好的时间和空间。
四、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以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为保障。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并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指导教学工作,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措施包括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估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而且,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教学质量反馈和激励机制。
一、发挥地方高校办学优势,营造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以满足市场对现代化一线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特别强调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努力的目标。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应抓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制订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主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办学的成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要集中力量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十分紧迫的问题。
1.加强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培养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树立教书育人,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的思想,让每位教师都明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的教育思想与工作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程度和学习效果,乃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强对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教师多创造工作实践的锻炼,并尽可能提供各种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使教师成为具有一专多能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传承有继的师资队伍。
3.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
彻底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使优秀教师在经济上得到实惠,更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承认。健全奖励制度,表彰优秀教师,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优化专业结构,科学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专业结构
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出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突出发展品牌、特色专业。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方向,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以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着重考虑如何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在专业教育中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统一;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建设,不断丰富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在整体推进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或先进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2.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制订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或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对策上注重能力,以能力为本位设计培养方案,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全面发展。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过程是一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过程。制订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①拓宽学科基础和专业口径,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②根据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③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④压缩理论学时,增大选修课比例,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学生发挥个人潜能、兴趣和爱好的时间和空间。
四、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以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为保障。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并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指导教学工作,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措施包括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估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而且,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教学质量反馈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