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劳伦斯作品《贩马者的女儿》的创作动机,写作手法,故事情节有人物性格的分析,关注潜藏与深层的意识与无意识,展现人性的基本冲突;生与死,爱与恨,光明与黑暗。以揭示人类的共同处境和普遍倾向。探索文明的压抑与人性的复活。
[关键词] 爱 精神分析 人性 压抑 内心冲突 意识与无意识
创作和欣赏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人们通过语言去捕捉和探索自己的感觉,作家通过写作将自己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传达给他人,语言和文本由此成为人类心灵的诗意栖居。通过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我们能进一步洞察人类丰富的情感及产生这些情感的社会环境因素。
D.H.劳伦斯于1885年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个矿区山村,他感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尤其使他不安和忧虑的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严重摧残——它压抑和歪曲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厌恶现代工业文明,崇尚原始的,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他认为在现代,人性涅槃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是一种与自然的彻底融合,他希欹以两性关系在感情与肉体上的双重融合来恢复人的天性,恢复原始的,自然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进而达到使被工业化摧残了生机的英国和人类社会获得再生。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描写与批判,实际上包含了劳伦斯对整个西方文明的认识与批判,使他的创作具有了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心理探索的多重含义。他的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努力展露在自然本能驱使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状态,具有现代小说心理探索的特征。本文中作者仍然发挥了他一向擅长的心理描写手法,作品充盈着沉重的压抑感。
《贩马者的女儿》描述的是一个衰败家庭中,面临支离破碎的家最终解散时,怀着对无爱、冷漠的现实社会的绝望,女主人公Mabel即贩马者的女儿选择以跳水结束自己的生命,却被小镇医生救起,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两人发生的情感纠葛。工业主义在劳伦斯看来是污染了人类的家园,使人成为机械的奴隶,扼杀了人的本能和直觉。伴随着社会下滑的是人性转为物性,而随着爱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产生,人性逐步复活。同过故事情节及主人公性格的分析,关注潜藏深层的意识与无意识,展现人性的基本冲突:生与死,爱与恨,光明与黑暗。以揭示人类共同处境和普遍倾向。本文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探索文明的压抑与人性的复活。
意象是劳伦斯作品最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用自然物象和景致来暗示人的某种心灵隐秘,借以沟通物我之间的交流,表达人的心灵在自然力启迪上下的某种顿悟,反响和心态,情绪与意识的细微变化。意象的运用大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着明显工业革命烙印的英格兰矿区,文中多次出现“grey,deadened,wintry,dark,black”等环境描写词语,从头到尾故事都笼罩在一片阴暗,甚至有时是黑暗之中。“黑暗”作为一种象征,在劳伦斯小说中随着情境及人物细致微妙的心理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象征意蕴。透过黑暗劳伦斯从死亡角度阐释了自己对生命的体察和了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就是吞噬人的活力乃至生命的黑暗。同时“黑暗”还象征着一种神秘的自然力量。这是一种能摧毁包裹在人身上禁锢真实和自由的坚硬外壳的力量,一种能够唤醒潜伏于灵魂深处的意识自然流淌的力量。对阴暗的描写,是这场意志之战的前奏。倍受压抑的灵魂蠢蠢欲动,自我意识在黑暗中挣扎。像这样无法用语言来明确表达的混沌的意识、潜意识及无意识状态等微妙的东西,或许只有借助于黑暗的魔力才能显现出来。劳伦斯总习惯于让笔下的人物之间的各种交流放到大自然真实的黑暗中默默地进行。黑暗是劳伦斯崇拜并且反复使用的意象。他在《金鱼草》中写到的句子可能最能表现这点:在那黑暗中我确实发现了
我在寻找的东西
劳伦斯对所有徘徊在黑暗和光明之间的人们发问“我们将怎样从这种普遍存在的活着的死亡中拯救我们自己?”这是他在小说中一直探索的深度主题。
另比如本篇中对三兄弟进行比喻的animal—“horse”,除开物性的象征外它还有另两个象征意义:(“horse”在本文中被描述为原本“sumptuously”,现在却“tired”)从广义上讲,这是对经济萧条,人们精神颓废的象征:从狭义的角度说,则是反映了故事中发生在这个家庭的衰败。
而劳伦斯让女主人公Mabel选择跳水自尽则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切生命的回归之处,所以它既是“生”也是“死”的象征,生与死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生孕育了死,死又孕育了生。对现实的失望,使她选择了死:对幻想的另一世界中母爱的期望,使她选择了另一种“生”。随着她一步步走入水中,有关现实的一切忧伤慢慢离去。劳伦斯借Mabel的行为道出了他对死亡这一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的探寻:向死而生。
故事从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后,自私自利的三兄弟各自盘算出路开始,劳伦斯笔下的老大是个愚蠢而又固执的家伙,仅关心自己的将来,结婚也只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爱这个字不在他的字典里存在:老二他不被任何人所能控制,但,精于骑马却不精于生活,“he was not master of thesituation of life”;老三,“the baby of thefamily”,想的总比做的多。正如劳伦斯所说,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内在的创造萌芽”,那他就从没有活过,或者说他已经死了——那是“活着的死亡”,“活着的死人正是一种可恶的虚无。”“活着的死人”是那种只有空洞无物的躯壳和一个已走进坟墓的灵魂的人。文中三兄弟正是如此,这是真正的彻底的毁灭和消亡。已经丧失人性,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变成了工具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满意足地接受了这一切”,对于自身的走向异化已无从感知,他们已麻木不仁,甚至为能够走向异化,能够从属于这个庞大的机器而感到得意非凡。哀莫大于心死,他们的精神生命和反抗的意志已经死亡。
Jack是小镇上的医生,在他的生活中,“nothing but work”,直到遇见女主人公Mabel,心被不自觉触动,Mabebel的眼神“always made him uncomfortable,unsettling his superfiCial ease”,年轻的医生“watching her interestedly all thewhile”。这是故事对两人见面的首次描写。鉴赏心理中的直觉表现说就曾提到:人的情感在未被直觉到之前,还只是心灵中潜在的质料。他已感觉到内心的触动,却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触动。这也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他路过坟地再 次看见Mabel时,他觉得“some mysticalelement was touched in him”,“there wasaheavy power in her eyes which laid holdof his whole beinq”并且“the life cameback into him,he felt delivered from hiSownfretted,dailyself”。在文中,劳伦斯多次提到“life”这个词语,它有两层含义,既代表生命,也代表生活。现实生活折磨着他们的生命,而Mabel为医生不太健康的身体注入了新的生命。文中也多次提到Jack的心一次次被触动,甚而是痛。如果不是爱,那会是什么呢?只有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他才能感受到她,感受到她的感受。随着事态的发展,Jack内心的触动慢慢形成鲜活的意象,潜藏的情感被Mabel引发,当他回答Mabe他爱她的,“the word costhim a painful effort.Not because it wasnottrue.But because it was too new,ytrue"。但同时他又在担心“how they Wouldall jeer if they knew”。由于文明和社会教条带来的恐惧和压抑,使绝大多数人们对自己丰富的感情从未认识,也从未体验。因此,当面对爱时,内心深处两个相互分离而又相互抗争的力量——情感与理智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法”与“爱”相互对撞、冲突、交融。最终,爱引导Jack战胜了内心的各种压力,他"want”并且希望“marry”Mabel。
文中的女主人公Mabel,父母的亡故,兄弟的嫌弃,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她陷入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一种难以驱谴的孤独忧伤之情导致她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为了抵御外界对自身心灵的伤害,她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表面上也以冷漠来回应环境与世人的漠视。这可用心理学中的压抑(repression)来解释,即将那些不能见容于意识的欲望、情感和观念拒之于意识的门外而形成无意识。文中,她鲜少讲话,也几乎不曾笑过。总是板着一张“perfectly impassive face”。担心别人的伤害,她在自己心的周围筑起一堵高高的围墙,可这样同时也阻碍了她自己与外界的交流。内心的死亡使她浑身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文中,Jack在坟地看见她时,就觉得“she seemed SO intent and remote,it was like looking into another world”。她希望能“avoiding everyeye”,甚至喜欢走在无人的黑暗的小路上,因为“there shealways fele,tsecure,as if no one could seeher”。卡伦.霍妮曾将这种逃避自我的倾向说成是人格的异化,在异化过程中,个人通过一种虚假的认同而放弃了自己真实的自我(identity),借此摆脱面对自我时所产生的巨大焦虑。虚假的认同是一种病态的防御机制,其实质在于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以避免人格在焦虑的压力下全面崩溃。这是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巨大妥协。
在三兄弟决定各奔出路后,这个支离破碎的“家”最终垮塌,Mabel陷入到了失望与绝望交织的境地之中。她强烈渴望离开这个给予她太多痛苦与悲伤的所谓的“家”,离开这个冷漠的世界。当人生陷入危机之中,就像是遇到一股黑暗的潮水,不得不在茫然与挣扎中摸索再生的道路。在现世中尝尽辛酸的Mabel更加怀念母亲的爱,当她走到坟地,“she felt in immediatecontact With the world of her mother”并且“for the life she followed here in the worldwas far less real than the world of deathshe inherited from her mother”。于是她决定跳水自尽,这是作为一个男权社会中无选择与自主能力的弱女子对现实给予自己无端苦难及灼人苦痛的偏执的抗争。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外在限制和心理的内在压抑使人的个性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天性中受压抑的方面却在无意识中形成反抗的力量。压抑作用成了走向内心分裂的起点,由此导致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灵与肉的分裂、意识与无意识的脱节。迷狂状态正是一种来自无意识的;中动。在经历生与死的瞬间,在走近死亡的路上被救,让Mabel积压已久的情感终于爆发,就像突然解开绷带后的殷红的热血从伤口汩汩冒出。她以为,或者说她内心很希望如此——在现实中还有人爱她,她还有存在的价值。迷狂状态带来的生命的;中动与疯狂的热情让她不断地问Jack“do you love me”?又不断地自答“youlove me”,事实上她就是希望能听到肯定的答复。这是一种对爱的渴求。在得到Jack肯定的一吻后,“her eyes again slowlyfilled with tears”。对劳伦斯而言,亲吻这类的接触“标志着两个强有力的生命之流的汇合———通过接触事物,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了解宇宙的最重要的部分”。劳伦斯认为性在层层神秘和敏感的压力下,仍然是男女之间最直接与最自然的交流。要做真正的人,要过真正的生活,就要使生命有澎湃般的激动。这种激动是从接触(contact)中,从合一(togetherness)中产生出来的。而世界,正是通过这种人类原始情欲的面貌来接近我们。他也曾说过“激情不存在于炽热之中,却存在于深沉的力量和深处的渊源之中。”劳伦斯正是要“性的自然”来对抗“工业文明的物化”,通过彻底毁灭这种枯萎的生存状态,新的生命形式终能破茧而出。
可在故事的最后,在终于获得自己期望已久的爱的时候,同样经历了内心冲突的MabeI却退缩了,她哭泣着说“I’m soawful”,“You can’t want tO love me”,“Ifeel I’m horrible to you”。于是,在灼灼情爱的背后,是弥漫一切、无边无际的虚空,一种生之有限和悲从中来的感觉。横亘在愿望和幸福之间的障碍,拿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固定(fixation):人在面临新的重大选择时,往往会产生极大的焦虑;如果屈服于这种焦虑,就有可能发生心理的固定。固定使无意识心理内容不能以新的更成熟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往往执着于旧的表现形式。Mabel在一个一直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孤独、软弱、恐惧的充满敌意的世界突然面对期盼已久的爱,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内心是有极大焦虑的,既有现实性焦虑 (Reality Anxiety):对Jack情感的不确定和突然拆掉心理防线后担心来自外部世界的危险和威胁:也有神经性焦虑(NeurosisAnxiety):担心本我的;中动会突破自我的控制而招致严厉的惩罚;道德性焦虑(MoralAnxiety):作为一个封闭的社会的未婚女子为自己同并非自己丈夫的男子的越礼行为感到罪恶、羞耻、自卑。卡伦.霍妮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恐惧与焦虑、俄狄浦斯情结以及个人童年时代的经验,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所有这些冲突,都反映了个人内心的焦虑以及个人为对抗焦虑而建立的自我防御机制,他们的根源深藏在文化的内部。因此个人内在的精神危机,乃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文化危机的反映。个人内心的;中突,在显示个人特殊问题的同时,往往能够揭示人的共同处境。劳伦斯总是凭直觉深刻地理解事物,并能洞见事物现象背后的那个隐蔽世界的灵魂。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在显示主人公性格冲突的同时表现着人性的基本冲突:生与死,爱与恨,光明与黑暗。他对个人存在及其特殊心理问题的真诚关注,乃是深入到人性基本冲突的层面,以揭示人类共同处境和普遍倾向——现代人的悲剧:工业文明的压抑,否定人的自然本性和意识,使人类缺乏创造力,心灵漂泊不定,精神世界荒芜。在这些隐喻色彩非常浓烈的事件中寄寓了劳伦斯对这个工业社会的极端厌恶和鄙弃。也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逐步走向异化的社会现实进行的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
回到文章开头探索的主题“我们将怎样从这种普遍存在的活着的死亡中拯救我们自己?”通过探索意识与无意识,洞察人类丰富的情感及产生这些情感的社会环境因素,劳伦斯提出用“性的自然”对抗“工业文明的物化”,用爱复活人性。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反抗文明社会的一切虚伪形式,追求“纯洁的无意识”。他认为“真正的无意识不是其他,正是生活的源泉,个性的源泉,最根本的,是创造力的源泉”。
[关键词] 爱 精神分析 人性 压抑 内心冲突 意识与无意识
创作和欣赏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人们通过语言去捕捉和探索自己的感觉,作家通过写作将自己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传达给他人,语言和文本由此成为人类心灵的诗意栖居。通过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我们能进一步洞察人类丰富的情感及产生这些情感的社会环境因素。
D.H.劳伦斯于1885年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个矿区山村,他感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尤其使他不安和忧虑的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严重摧残——它压抑和歪曲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厌恶现代工业文明,崇尚原始的,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他认为在现代,人性涅槃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是一种与自然的彻底融合,他希欹以两性关系在感情与肉体上的双重融合来恢复人的天性,恢复原始的,自然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进而达到使被工业化摧残了生机的英国和人类社会获得再生。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描写与批判,实际上包含了劳伦斯对整个西方文明的认识与批判,使他的创作具有了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心理探索的多重含义。他的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努力展露在自然本能驱使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状态,具有现代小说心理探索的特征。本文中作者仍然发挥了他一向擅长的心理描写手法,作品充盈着沉重的压抑感。
《贩马者的女儿》描述的是一个衰败家庭中,面临支离破碎的家最终解散时,怀着对无爱、冷漠的现实社会的绝望,女主人公Mabel即贩马者的女儿选择以跳水结束自己的生命,却被小镇医生救起,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两人发生的情感纠葛。工业主义在劳伦斯看来是污染了人类的家园,使人成为机械的奴隶,扼杀了人的本能和直觉。伴随着社会下滑的是人性转为物性,而随着爱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产生,人性逐步复活。同过故事情节及主人公性格的分析,关注潜藏深层的意识与无意识,展现人性的基本冲突:生与死,爱与恨,光明与黑暗。以揭示人类共同处境和普遍倾向。本文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探索文明的压抑与人性的复活。
意象是劳伦斯作品最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用自然物象和景致来暗示人的某种心灵隐秘,借以沟通物我之间的交流,表达人的心灵在自然力启迪上下的某种顿悟,反响和心态,情绪与意识的细微变化。意象的运用大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着明显工业革命烙印的英格兰矿区,文中多次出现“grey,deadened,wintry,dark,black”等环境描写词语,从头到尾故事都笼罩在一片阴暗,甚至有时是黑暗之中。“黑暗”作为一种象征,在劳伦斯小说中随着情境及人物细致微妙的心理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象征意蕴。透过黑暗劳伦斯从死亡角度阐释了自己对生命的体察和了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就是吞噬人的活力乃至生命的黑暗。同时“黑暗”还象征着一种神秘的自然力量。这是一种能摧毁包裹在人身上禁锢真实和自由的坚硬外壳的力量,一种能够唤醒潜伏于灵魂深处的意识自然流淌的力量。对阴暗的描写,是这场意志之战的前奏。倍受压抑的灵魂蠢蠢欲动,自我意识在黑暗中挣扎。像这样无法用语言来明确表达的混沌的意识、潜意识及无意识状态等微妙的东西,或许只有借助于黑暗的魔力才能显现出来。劳伦斯总习惯于让笔下的人物之间的各种交流放到大自然真实的黑暗中默默地进行。黑暗是劳伦斯崇拜并且反复使用的意象。他在《金鱼草》中写到的句子可能最能表现这点:在那黑暗中我确实发现了
我在寻找的东西
劳伦斯对所有徘徊在黑暗和光明之间的人们发问“我们将怎样从这种普遍存在的活着的死亡中拯救我们自己?”这是他在小说中一直探索的深度主题。
另比如本篇中对三兄弟进行比喻的animal—“horse”,除开物性的象征外它还有另两个象征意义:(“horse”在本文中被描述为原本“sumptuously”,现在却“tired”)从广义上讲,这是对经济萧条,人们精神颓废的象征:从狭义的角度说,则是反映了故事中发生在这个家庭的衰败。
而劳伦斯让女主人公Mabel选择跳水自尽则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切生命的回归之处,所以它既是“生”也是“死”的象征,生与死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生孕育了死,死又孕育了生。对现实的失望,使她选择了死:对幻想的另一世界中母爱的期望,使她选择了另一种“生”。随着她一步步走入水中,有关现实的一切忧伤慢慢离去。劳伦斯借Mabel的行为道出了他对死亡这一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的探寻:向死而生。
故事从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后,自私自利的三兄弟各自盘算出路开始,劳伦斯笔下的老大是个愚蠢而又固执的家伙,仅关心自己的将来,结婚也只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爱这个字不在他的字典里存在:老二他不被任何人所能控制,但,精于骑马却不精于生活,“he was not master of thesituation of life”;老三,“the baby of thefamily”,想的总比做的多。正如劳伦斯所说,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内在的创造萌芽”,那他就从没有活过,或者说他已经死了——那是“活着的死亡”,“活着的死人正是一种可恶的虚无。”“活着的死人”是那种只有空洞无物的躯壳和一个已走进坟墓的灵魂的人。文中三兄弟正是如此,这是真正的彻底的毁灭和消亡。已经丧失人性,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变成了工具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满意足地接受了这一切”,对于自身的走向异化已无从感知,他们已麻木不仁,甚至为能够走向异化,能够从属于这个庞大的机器而感到得意非凡。哀莫大于心死,他们的精神生命和反抗的意志已经死亡。
Jack是小镇上的医生,在他的生活中,“nothing but work”,直到遇见女主人公Mabel,心被不自觉触动,Mabebel的眼神“always made him uncomfortable,unsettling his superfiCial ease”,年轻的医生“watching her interestedly all thewhile”。这是故事对两人见面的首次描写。鉴赏心理中的直觉表现说就曾提到:人的情感在未被直觉到之前,还只是心灵中潜在的质料。他已感觉到内心的触动,却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触动。这也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他路过坟地再 次看见Mabel时,他觉得“some mysticalelement was touched in him”,“there wasaheavy power in her eyes which laid holdof his whole beinq”并且“the life cameback into him,he felt delivered from hiSownfretted,dailyself”。在文中,劳伦斯多次提到“life”这个词语,它有两层含义,既代表生命,也代表生活。现实生活折磨着他们的生命,而Mabel为医生不太健康的身体注入了新的生命。文中也多次提到Jack的心一次次被触动,甚而是痛。如果不是爱,那会是什么呢?只有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他才能感受到她,感受到她的感受。随着事态的发展,Jack内心的触动慢慢形成鲜活的意象,潜藏的情感被Mabel引发,当他回答Mabe他爱她的,“the word costhim a painful effort.Not because it wasnottrue.But because it was too new,ytrue"。但同时他又在担心“how they Wouldall jeer if they knew”。由于文明和社会教条带来的恐惧和压抑,使绝大多数人们对自己丰富的感情从未认识,也从未体验。因此,当面对爱时,内心深处两个相互分离而又相互抗争的力量——情感与理智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法”与“爱”相互对撞、冲突、交融。最终,爱引导Jack战胜了内心的各种压力,他"want”并且希望“marry”Mabel。
文中的女主人公Mabel,父母的亡故,兄弟的嫌弃,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她陷入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一种难以驱谴的孤独忧伤之情导致她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为了抵御外界对自身心灵的伤害,她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表面上也以冷漠来回应环境与世人的漠视。这可用心理学中的压抑(repression)来解释,即将那些不能见容于意识的欲望、情感和观念拒之于意识的门外而形成无意识。文中,她鲜少讲话,也几乎不曾笑过。总是板着一张“perfectly impassive face”。担心别人的伤害,她在自己心的周围筑起一堵高高的围墙,可这样同时也阻碍了她自己与外界的交流。内心的死亡使她浑身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文中,Jack在坟地看见她时,就觉得“she seemed SO intent and remote,it was like looking into another world”。她希望能“avoiding everyeye”,甚至喜欢走在无人的黑暗的小路上,因为“there shealways fele,tsecure,as if no one could seeher”。卡伦.霍妮曾将这种逃避自我的倾向说成是人格的异化,在异化过程中,个人通过一种虚假的认同而放弃了自己真实的自我(identity),借此摆脱面对自我时所产生的巨大焦虑。虚假的认同是一种病态的防御机制,其实质在于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以避免人格在焦虑的压力下全面崩溃。这是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巨大妥协。
在三兄弟决定各奔出路后,这个支离破碎的“家”最终垮塌,Mabel陷入到了失望与绝望交织的境地之中。她强烈渴望离开这个给予她太多痛苦与悲伤的所谓的“家”,离开这个冷漠的世界。当人生陷入危机之中,就像是遇到一股黑暗的潮水,不得不在茫然与挣扎中摸索再生的道路。在现世中尝尽辛酸的Mabel更加怀念母亲的爱,当她走到坟地,“she felt in immediatecontact With the world of her mother”并且“for the life she followed here in the worldwas far less real than the world of deathshe inherited from her mother”。于是她决定跳水自尽,这是作为一个男权社会中无选择与自主能力的弱女子对现实给予自己无端苦难及灼人苦痛的偏执的抗争。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外在限制和心理的内在压抑使人的个性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天性中受压抑的方面却在无意识中形成反抗的力量。压抑作用成了走向内心分裂的起点,由此导致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灵与肉的分裂、意识与无意识的脱节。迷狂状态正是一种来自无意识的;中动。在经历生与死的瞬间,在走近死亡的路上被救,让Mabel积压已久的情感终于爆发,就像突然解开绷带后的殷红的热血从伤口汩汩冒出。她以为,或者说她内心很希望如此——在现实中还有人爱她,她还有存在的价值。迷狂状态带来的生命的;中动与疯狂的热情让她不断地问Jack“do you love me”?又不断地自答“youlove me”,事实上她就是希望能听到肯定的答复。这是一种对爱的渴求。在得到Jack肯定的一吻后,“her eyes again slowlyfilled with tears”。对劳伦斯而言,亲吻这类的接触“标志着两个强有力的生命之流的汇合———通过接触事物,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了解宇宙的最重要的部分”。劳伦斯认为性在层层神秘和敏感的压力下,仍然是男女之间最直接与最自然的交流。要做真正的人,要过真正的生活,就要使生命有澎湃般的激动。这种激动是从接触(contact)中,从合一(togetherness)中产生出来的。而世界,正是通过这种人类原始情欲的面貌来接近我们。他也曾说过“激情不存在于炽热之中,却存在于深沉的力量和深处的渊源之中。”劳伦斯正是要“性的自然”来对抗“工业文明的物化”,通过彻底毁灭这种枯萎的生存状态,新的生命形式终能破茧而出。
可在故事的最后,在终于获得自己期望已久的爱的时候,同样经历了内心冲突的MabeI却退缩了,她哭泣着说“I’m soawful”,“You can’t want tO love me”,“Ifeel I’m horrible to you”。于是,在灼灼情爱的背后,是弥漫一切、无边无际的虚空,一种生之有限和悲从中来的感觉。横亘在愿望和幸福之间的障碍,拿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固定(fixation):人在面临新的重大选择时,往往会产生极大的焦虑;如果屈服于这种焦虑,就有可能发生心理的固定。固定使无意识心理内容不能以新的更成熟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往往执着于旧的表现形式。Mabel在一个一直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孤独、软弱、恐惧的充满敌意的世界突然面对期盼已久的爱,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内心是有极大焦虑的,既有现实性焦虑 (Reality Anxiety):对Jack情感的不确定和突然拆掉心理防线后担心来自外部世界的危险和威胁:也有神经性焦虑(NeurosisAnxiety):担心本我的;中动会突破自我的控制而招致严厉的惩罚;道德性焦虑(MoralAnxiety):作为一个封闭的社会的未婚女子为自己同并非自己丈夫的男子的越礼行为感到罪恶、羞耻、自卑。卡伦.霍妮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恐惧与焦虑、俄狄浦斯情结以及个人童年时代的经验,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所有这些冲突,都反映了个人内心的焦虑以及个人为对抗焦虑而建立的自我防御机制,他们的根源深藏在文化的内部。因此个人内在的精神危机,乃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文化危机的反映。个人内心的;中突,在显示个人特殊问题的同时,往往能够揭示人的共同处境。劳伦斯总是凭直觉深刻地理解事物,并能洞见事物现象背后的那个隐蔽世界的灵魂。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在显示主人公性格冲突的同时表现着人性的基本冲突:生与死,爱与恨,光明与黑暗。他对个人存在及其特殊心理问题的真诚关注,乃是深入到人性基本冲突的层面,以揭示人类共同处境和普遍倾向——现代人的悲剧:工业文明的压抑,否定人的自然本性和意识,使人类缺乏创造力,心灵漂泊不定,精神世界荒芜。在这些隐喻色彩非常浓烈的事件中寄寓了劳伦斯对这个工业社会的极端厌恶和鄙弃。也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逐步走向异化的社会现实进行的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
回到文章开头探索的主题“我们将怎样从这种普遍存在的活着的死亡中拯救我们自己?”通过探索意识与无意识,洞察人类丰富的情感及产生这些情感的社会环境因素,劳伦斯提出用“性的自然”对抗“工业文明的物化”,用爱复活人性。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反抗文明社会的一切虚伪形式,追求“纯洁的无意识”。他认为“真正的无意识不是其他,正是生活的源泉,个性的源泉,最根本的,是创造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