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农村正在迅速发展,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且拥有城市无法提供的大自然环境,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因地制宜;改革;实践
正文:
我是一名在城市拥有十余年教龄的幼儿教师,调职到农村。一开始,我觉得农村的教学条件不能跟城市相比,可是到了农村我才发现,农村到处都是教育教学资源:零距离的大自然、丰富的农村活动、各种动植物等等。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了解农村优势,做好教学准备
教师应充分了解农村,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农村的优势,提前为教育做好万全准备。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不比城市,但是在物质条件上却是得天独厚的。农村身处大自然,相比于城市的高楼大厦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大自然里的各种生物、植物可以与幼儿亲密接触,让孩子认识自然,从小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情感。教育过程中,农村能为教学提供实实在在的实物模型,提供良好且较为安全的户外活动场所,淳朴的民风能为幼儿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丰富的民俗活动能增长幼儿的见识。农村的整体环境就是一个天然的教育者。
二、教育课程的改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各类幼儿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课本中的内容不符合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实际,现有的课程中有许多农村幼儿园中难以甚至无法接触的事物,但是在我们周围的、熟悉的且丰富的乡土社会文化资源却很少提及,不能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优势。根据纲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的改变,对课本内容进改进,更贴近现实。
课程上的改进,一是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组织关于自然科学的、人文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获得丰富的身体体验和心灵感受。二是将民间传统文化、风俗等融入课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传承了民间的传统文化。三是将活动融入课本,教育贯穿其中,是幼儿系统的获得知识。四将当地农村的特产、风景名胜带进课堂,丰富课堂文化,培养幼儿对于家乡的热爱。
这样,就能如纲要中提及的一样——“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
三、倾听幼儿的声音
幼儿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中心。在课程设计上,活动组织上,虽然是为幼儿所准备的,但是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主观意识,是社会想要培养的人才的思想,没有完全顾及到幼儿所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幼儿心中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在生活中、学习中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调整课程、活动的内容,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真正的互动。
四、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建立并秉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价值观,积极主动探索挖掘身边的所有可利用资源,为教育孩子打下夯实的基础。
1.让课堂贴近生活
在课堂上,教师又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呢?2~5周岁的幼儿神经心理发展迅速,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精细运动等发展增快,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好模仿,趋向智能发展过渡。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孩子对真实物体的感知。如在教授幼儿画画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农村提供的资源,像各种水果,动物,教师可以将实物真实的展现在幼儿们的眼前。在课本中提到的小动物、树叶、石头、水果、蔬菜等等这些教师都可以为幼儿们提供真实的模型,让幼儿们在学习课本内容的时候还可以感受、触摸,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幼儿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看、能摸、能感受,这是一个立体的教育。
2.在户外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农村幼儿园里随处可见泥巴、沙子、石头、水、花花草草,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的玩具,成为教师的教学素材。在幼儿玩耍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进行创造、学习。如幼儿玩泥巴,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将泥巴塑造成他们喜欢的形象;引导幼儿观察花草的生长、水的流动、小昆虫的形态,以及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师可以寻找一小块农田,根据时节的不同,带领幼儿在农田中种植一些简单的蔬菜、花草或者水果,在劳动中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让幼儿认识不同的植物,增长生物知识,也能让幼儿领悟到食物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的道理。天气晴朗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去郊游,利用我们自己栽种的蔬菜水果教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做食物的方法,郊游中可以进行一些词语接龙、数数这样的游戏,增强孩子的语文和数学基础。其实教育的方法的多变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也要根据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在所有的教育中,教师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方法。在农村,幼儿教育与农村的各项事物分离不开,一切教育源于生活。其中,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而农村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环境,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不断发掘,不断将之转化成教育所能利用的资源,为幼儿的教育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也将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与人格魅力。
幼儿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奠基石,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因地制宜;改革;实践
正文:
我是一名在城市拥有十余年教龄的幼儿教师,调职到农村。一开始,我觉得农村的教学条件不能跟城市相比,可是到了农村我才发现,农村到处都是教育教学资源:零距离的大自然、丰富的农村活动、各种动植物等等。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了解农村优势,做好教学准备
教师应充分了解农村,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农村的优势,提前为教育做好万全准备。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不比城市,但是在物质条件上却是得天独厚的。农村身处大自然,相比于城市的高楼大厦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大自然里的各种生物、植物可以与幼儿亲密接触,让孩子认识自然,从小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情感。教育过程中,农村能为教学提供实实在在的实物模型,提供良好且较为安全的户外活动场所,淳朴的民风能为幼儿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丰富的民俗活动能增长幼儿的见识。农村的整体环境就是一个天然的教育者。
二、教育课程的改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各类幼儿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课本中的内容不符合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实际,现有的课程中有许多农村幼儿园中难以甚至无法接触的事物,但是在我们周围的、熟悉的且丰富的乡土社会文化资源却很少提及,不能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优势。根据纲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的改变,对课本内容进改进,更贴近现实。
课程上的改进,一是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组织关于自然科学的、人文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获得丰富的身体体验和心灵感受。二是将民间传统文化、风俗等融入课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传承了民间的传统文化。三是将活动融入课本,教育贯穿其中,是幼儿系统的获得知识。四将当地农村的特产、风景名胜带进课堂,丰富课堂文化,培养幼儿对于家乡的热爱。
这样,就能如纲要中提及的一样——“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
三、倾听幼儿的声音
幼儿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中心。在课程设计上,活动组织上,虽然是为幼儿所准备的,但是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主观意识,是社会想要培养的人才的思想,没有完全顾及到幼儿所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幼儿心中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在生活中、学习中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调整课程、活动的内容,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真正的互动。
四、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建立并秉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价值观,积极主动探索挖掘身边的所有可利用资源,为教育孩子打下夯实的基础。
1.让课堂贴近生活
在课堂上,教师又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呢?2~5周岁的幼儿神经心理发展迅速,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精细运动等发展增快,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好模仿,趋向智能发展过渡。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孩子对真实物体的感知。如在教授幼儿画画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农村提供的资源,像各种水果,动物,教师可以将实物真实的展现在幼儿们的眼前。在课本中提到的小动物、树叶、石头、水果、蔬菜等等这些教师都可以为幼儿们提供真实的模型,让幼儿们在学习课本内容的时候还可以感受、触摸,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幼儿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看、能摸、能感受,这是一个立体的教育。
2.在户外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农村幼儿园里随处可见泥巴、沙子、石头、水、花花草草,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的玩具,成为教师的教学素材。在幼儿玩耍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进行创造、学习。如幼儿玩泥巴,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将泥巴塑造成他们喜欢的形象;引导幼儿观察花草的生长、水的流动、小昆虫的形态,以及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师可以寻找一小块农田,根据时节的不同,带领幼儿在农田中种植一些简单的蔬菜、花草或者水果,在劳动中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让幼儿认识不同的植物,增长生物知识,也能让幼儿领悟到食物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的道理。天气晴朗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去郊游,利用我们自己栽种的蔬菜水果教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做食物的方法,郊游中可以进行一些词语接龙、数数这样的游戏,增强孩子的语文和数学基础。其实教育的方法的多变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也要根据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在所有的教育中,教师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方法。在农村,幼儿教育与农村的各项事物分离不开,一切教育源于生活。其中,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而农村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环境,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不断发掘,不断将之转化成教育所能利用的资源,为幼儿的教育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也将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与人格魅力。
幼儿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奠基石,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