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判断的逻辑依据,论证当前提升资源型区域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存在的三个制约因素,并指出资源型区域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提升的三个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036-02
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的生活需要、生产需要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越来越多样化、高端化、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夯实物质基础是根本也是关键,推动经济增长由外生化转向内生化是资源型区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当务之急。只有推动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才能有效化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从整体上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是资源型区域实现发展的根本,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关键举措。
一、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的逻辑依据
1.现实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国经历了浩浩荡荡的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大多数人不再苦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因此,人民都跳出了以往物质需求的藩篱,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享受到更高端的服务,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虽然我国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生产力水平总体提升,但是区域发展问题、发展协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依旧突出。尤其现在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求日益复杂且多样,人们不再将幸福简单的定义为财富,而是有了更加高级、丰富的精神需求,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充裕,更多地需要一种高品质的生活和高端的享受,渴望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更稳定的工作。因此,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制约因素便成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基于这一现实国情,基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理论逻辑:马克思关于社会阶段理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由不同的历史阶段组成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3]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必然要经过五个历史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分阶段演进的。
我们党在马克思关于社会阶段理论的基础之上,立足我国实践,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现实国情,创造地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做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对这一论断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将立足于我国这一最大的国情,在十九大政治报告中,辩证地阐明了“两个变”与“一个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把握了我国现阶段的时代特征,基于前人的科学理论基础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断。
二、经济内生增长制约因素
资源型地区在目前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资源型地区转型迫在眉睫,重点就是要从资源依赖性转变为创新驱动型,从外源性增长转变为内生性增长。从当前来看,实现经济内生增长仍存在以下几个制约性因素。
1.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需要经历资源、资本积累,最后到技术和人力资本。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带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特点。资源型地区要从依靠资源走出来,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本是指集中表现在人身上的智慧、知识、财富、经验等价值的总和。人力资本积累具体指劳动者通过接收良好教育、吸收新知识来提高智力水平和生产水平以推进地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数据显示,西部地区不论是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等学历人数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高等学历人才严重不足,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以支撑该地区的经济内生发展。
2.创新能力不足。在我国沿海东部,大多是资源贫瘠的地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和应对资源产品匮乏的制约,往往选择推进技术进步、开发替代产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发挥了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东部的经济发展依赖创新和技术进步,依赖科学有效的管理。相反,在我国资源型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其廉价的生产要素,带来了地区财富的快速增长,长此以往形成了思维惰性,一味地依賴资源拉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受到抑制,形成资源排斥其他生产要素的逆向发展态势。
3.制度不健全。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有效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落后的制度设置会对技术发展产生阻滞,从而影响经济内生长水平,影响内生增长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知识产权是产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资源型地区,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吸引科技人才,激发资源开采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区域技术不断创新。在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应设计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资源型地区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现象,环境保护更是需要一定的制度约束和刺激才能实现,制定合理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刺激和约束资源开采者的行为,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生产开发技术创新。 三、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提升路径
进入新时代,东西部的差异日渐突出,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的一面。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它们多依靠自然资源的开采来发展经济,资源型产业在总经济份额中所占比重较大。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夯实物质基础是资源型区域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必须有效提升资源型地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通过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打开资源型区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突破口。
1.积累人力资本,构建人力资本体系。劳动力是生产力要素之一,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源泉,是经济内生增长的关键。人力资本积累主要依靠教育,人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一切有用的知识都可以用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一是积累人力资本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推动经济内生增长。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有效地提升劳动者个人的综合素质,劳动力的质量比劳动力的数量更重要。随着劳动者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更为深入,对产品制作工艺的掌握更为透彻,在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最终提升区域经济内生增长力。二是积累人力资本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止是教育,还包括培训、医疗、保健、人事费用等,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可以增加区域内的第三产业比重,为区域内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良工艺、创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增长动力由外生转向内生需要科技的支撑,技术创新是地区提升经济内生长动力的关键。增加资源领域的科技投入,能够提升资源开采的科技创新效率,减少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废物排放,实现区域内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资源利用率低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通过技术创新,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限度的作用,有效地降低政府的不必要财政支出。加大“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培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系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提升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創新能力,使企业的发展具有内生力。
3.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多样,政府在调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首先,政府要从管制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致力于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有根据当地群众的需求知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在传统的资源型地区的政府定位上,往往更加关注GDP指标,奉行唯GDP论。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源型地区民生问题更加复杂,民生需求更加集中凸显,政府必须有民生意识,承担更多的职责。政府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政府失灵会引起社会福利保障减少、经济发展放缓、市场萧条甚至出现危机,政府如果合理发挥其作用,则会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内生动力的提升。政府参与完善提升经济内生动力的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刺激或约束个体的行为,而且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促进技术的创新,提升资源利用率。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对资源进行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越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发展经济仍旧是关键,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有效提升经济落后地区、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内增长动力,以此来解决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差,夯实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新时代;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036-02
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的生活需要、生产需要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越来越多样化、高端化、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夯实物质基础是根本也是关键,推动经济增长由外生化转向内生化是资源型区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当务之急。只有推动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才能有效化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从整体上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是资源型区域实现发展的根本,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关键举措。
一、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的逻辑依据
1.现实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国经历了浩浩荡荡的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大多数人不再苦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因此,人民都跳出了以往物质需求的藩篱,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享受到更高端的服务,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虽然我国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生产力水平总体提升,但是区域发展问题、发展协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依旧突出。尤其现在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求日益复杂且多样,人们不再将幸福简单的定义为财富,而是有了更加高级、丰富的精神需求,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充裕,更多地需要一种高品质的生活和高端的享受,渴望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更稳定的工作。因此,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制约因素便成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基于这一现实国情,基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理论逻辑:马克思关于社会阶段理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由不同的历史阶段组成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3]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必然要经过五个历史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分阶段演进的。
我们党在马克思关于社会阶段理论的基础之上,立足我国实践,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现实国情,创造地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做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对这一论断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将立足于我国这一最大的国情,在十九大政治报告中,辩证地阐明了“两个变”与“一个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把握了我国现阶段的时代特征,基于前人的科学理论基础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断。
二、经济内生增长制约因素
资源型地区在目前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资源型地区转型迫在眉睫,重点就是要从资源依赖性转变为创新驱动型,从外源性增长转变为内生性增长。从当前来看,实现经济内生增长仍存在以下几个制约性因素。
1.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需要经历资源、资本积累,最后到技术和人力资本。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带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特点。资源型地区要从依靠资源走出来,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本是指集中表现在人身上的智慧、知识、财富、经验等价值的总和。人力资本积累具体指劳动者通过接收良好教育、吸收新知识来提高智力水平和生产水平以推进地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数据显示,西部地区不论是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等学历人数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高等学历人才严重不足,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以支撑该地区的经济内生发展。
2.创新能力不足。在我国沿海东部,大多是资源贫瘠的地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和应对资源产品匮乏的制约,往往选择推进技术进步、开发替代产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发挥了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东部的经济发展依赖创新和技术进步,依赖科学有效的管理。相反,在我国资源型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其廉价的生产要素,带来了地区财富的快速增长,长此以往形成了思维惰性,一味地依賴资源拉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受到抑制,形成资源排斥其他生产要素的逆向发展态势。
3.制度不健全。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有效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落后的制度设置会对技术发展产生阻滞,从而影响经济内生长水平,影响内生增长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知识产权是产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资源型地区,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吸引科技人才,激发资源开采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区域技术不断创新。在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应设计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资源型地区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现象,环境保护更是需要一定的制度约束和刺激才能实现,制定合理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刺激和约束资源开采者的行为,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生产开发技术创新。 三、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提升路径
进入新时代,东西部的差异日渐突出,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的一面。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它们多依靠自然资源的开采来发展经济,资源型产业在总经济份额中所占比重较大。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夯实物质基础是资源型区域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必须有效提升资源型地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通过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打开资源型区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突破口。
1.积累人力资本,构建人力资本体系。劳动力是生产力要素之一,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源泉,是经济内生增长的关键。人力资本积累主要依靠教育,人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一切有用的知识都可以用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一是积累人力资本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推动经济内生增长。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有效地提升劳动者个人的综合素质,劳动力的质量比劳动力的数量更重要。随着劳动者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更为深入,对产品制作工艺的掌握更为透彻,在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最终提升区域经济内生增长力。二是积累人力资本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止是教育,还包括培训、医疗、保健、人事费用等,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可以增加区域内的第三产业比重,为区域内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良工艺、创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增长动力由外生转向内生需要科技的支撑,技术创新是地区提升经济内生长动力的关键。增加资源领域的科技投入,能够提升资源开采的科技创新效率,减少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废物排放,实现区域内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资源利用率低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通过技术创新,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限度的作用,有效地降低政府的不必要财政支出。加大“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培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系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提升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創新能力,使企业的发展具有内生力。
3.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多样,政府在调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首先,政府要从管制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致力于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有根据当地群众的需求知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在传统的资源型地区的政府定位上,往往更加关注GDP指标,奉行唯GDP论。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源型地区民生问题更加复杂,民生需求更加集中凸显,政府必须有民生意识,承担更多的职责。政府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政府失灵会引起社会福利保障减少、经济发展放缓、市场萧条甚至出现危机,政府如果合理发挥其作用,则会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内生动力的提升。政府参与完善提升经济内生动力的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刺激或约束个体的行为,而且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促进技术的创新,提升资源利用率。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对资源进行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越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发展经济仍旧是关键,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有效提升经济落后地区、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内增长动力,以此来解决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差,夯实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