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鸬鹚图》是林风眠的一帧小品,纵横各为34.5cm,绘三只鸬鹚栖身渔舟,鸬姿可掬,画面简洁空明,色与墨,虚与实,悦目和谐。画有二题,一为本题,一为唐云所题,寥寥三十余字,涉及四位人物,串联了小品的来龙去脉,颇值一说。
很明显,这帧小品当年是林风眠送给“盼秋同志”的。盼秋姓徐,是一位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曾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他喜欢名家书画,与上海多位书画名家结为好友,常来常往,其中就有林风眠和唐云。后来徐盼秋将这帧小品转赠给了唐云。有意思的是,唐云和林风眠虽然画风差别很大,但是互为欣赏,是非常友好的两位画家。唐云尤为欣赏林风眠的艺术革新精神,和他从西方绘画的视角结合东方的水墨创作的花鸟、风景系列作品,这从唐云家里悬挂的作品上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收藏家,鉴赏眼力非常好,家里经常悬挂的,古代是八大、石涛、金农,近现代是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林风眠也在其中,并且,林风眠的作品长期占据着他的画室的墙面。徐盼秋知道唐云喜欢林风眠,但是他可能不知道林风眠为唐云画有多幅作品,所以他将林风眠送给他的这帧小品转赠给了唐云。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朋友潘亦孚是一位颇有见地的书画收藏家,不仅眼力独到,更有一种通常收藏者中难得的文化感悟力。他也喜欢林风眠,早在1991年就曾托上海一位离休老干部代觅林风眠的作品,但是久觅未得,这位老干部就是徐盼秋。徐夫人方萌女士告诉他,本来家里有两幅林风眠的作品,但是都派了用场,其中一幅是请林风眠为他们学舞蹈的女儿画的,在女儿出国时带走了。另一幅派了什么用场不知道,现在看来是徐盼秋送给唐云了。后来唐云又将这帧小品转赠给了另一位与徐盼秋一样喜欢收藏名家书画的朋友、上海延安饭店经理董崇安,转赠前,唐云在画幅上端写下题记,交待来龙去脉。唐云是文人画家,擅题,书法又好,所题与这帧小品的构图形成很好的呼应。这时是1981年的春天。
但是徐盼秋是哪一年得到这帧小品的?换言之,这帧小品林风眠是什么时候画的?大家知道,林风眠的许多作品都不署年款,而只是署一名款而已,这让鉴赏家们断代林风眠的作品十分头痛。对此郎绍君先生曾有建议:在不能对具体作品进行准确断代的情况下,采取相对模糊断代的方法较为可取。即从文献记载、出版年代、知情者叙述与相应题材、画法、风格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作时期性、阶段性的断代,如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末到80年代等。依此建议我们来看林风眠的花鸟画,鸬鹚题材是伴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林风眠随杭州艺专迁徙内地在嘉陵江边所见开始涉笔,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在这个过程中,前期所画渔船以及背景偏重墨色,后期则笔墨简约,并以花青诸色淡染背景,所以这帧小品应该是他画这一题材的后期大约上世纪60年代上半期所作(1966年5月“文革”爆发,林风眠遭到打击,1968年又遭被捕,深陷囹圄达四年之久,期间他的创作完全停止)。并且,这帧小品并非林风眠为徐盼秋当时所画,而是取自箧笥,以旧作赠送。这从林风眠所题本款文字上可以看出来:1.“盼秋同志正画”与“林风眠”的款字在书写风格上存在差异;2.“正画”的“画”压了“林风眠”的“林”字,且墨色有所不同,这说明它们不是同时所题。显然,“盼秋同志正画”是林风眠赠送这幅小品时临时作的补题,由此可以推断,这幅小品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而徐盼秋获赠小品是在1972年林风眠出狱以后。
很明显,这帧小品当年是林风眠送给“盼秋同志”的。盼秋姓徐,是一位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曾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他喜欢名家书画,与上海多位书画名家结为好友,常来常往,其中就有林风眠和唐云。后来徐盼秋将这帧小品转赠给了唐云。有意思的是,唐云和林风眠虽然画风差别很大,但是互为欣赏,是非常友好的两位画家。唐云尤为欣赏林风眠的艺术革新精神,和他从西方绘画的视角结合东方的水墨创作的花鸟、风景系列作品,这从唐云家里悬挂的作品上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收藏家,鉴赏眼力非常好,家里经常悬挂的,古代是八大、石涛、金农,近现代是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林风眠也在其中,并且,林风眠的作品长期占据着他的画室的墙面。徐盼秋知道唐云喜欢林风眠,但是他可能不知道林风眠为唐云画有多幅作品,所以他将林风眠送给他的这帧小品转赠给了唐云。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朋友潘亦孚是一位颇有见地的书画收藏家,不仅眼力独到,更有一种通常收藏者中难得的文化感悟力。他也喜欢林风眠,早在1991年就曾托上海一位离休老干部代觅林风眠的作品,但是久觅未得,这位老干部就是徐盼秋。徐夫人方萌女士告诉他,本来家里有两幅林风眠的作品,但是都派了用场,其中一幅是请林风眠为他们学舞蹈的女儿画的,在女儿出国时带走了。另一幅派了什么用场不知道,现在看来是徐盼秋送给唐云了。后来唐云又将这帧小品转赠给了另一位与徐盼秋一样喜欢收藏名家书画的朋友、上海延安饭店经理董崇安,转赠前,唐云在画幅上端写下题记,交待来龙去脉。唐云是文人画家,擅题,书法又好,所题与这帧小品的构图形成很好的呼应。这时是1981年的春天。
但是徐盼秋是哪一年得到这帧小品的?换言之,这帧小品林风眠是什么时候画的?大家知道,林风眠的许多作品都不署年款,而只是署一名款而已,这让鉴赏家们断代林风眠的作品十分头痛。对此郎绍君先生曾有建议:在不能对具体作品进行准确断代的情况下,采取相对模糊断代的方法较为可取。即从文献记载、出版年代、知情者叙述与相应题材、画法、风格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作时期性、阶段性的断代,如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末到80年代等。依此建议我们来看林风眠的花鸟画,鸬鹚题材是伴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林风眠随杭州艺专迁徙内地在嘉陵江边所见开始涉笔,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在这个过程中,前期所画渔船以及背景偏重墨色,后期则笔墨简约,并以花青诸色淡染背景,所以这帧小品应该是他画这一题材的后期大约上世纪60年代上半期所作(1966年5月“文革”爆发,林风眠遭到打击,1968年又遭被捕,深陷囹圄达四年之久,期间他的创作完全停止)。并且,这帧小品并非林风眠为徐盼秋当时所画,而是取自箧笥,以旧作赠送。这从林风眠所题本款文字上可以看出来:1.“盼秋同志正画”与“林风眠”的款字在书写风格上存在差异;2.“正画”的“画”压了“林风眠”的“林”字,且墨色有所不同,这说明它们不是同时所题。显然,“盼秋同志正画”是林风眠赠送这幅小品时临时作的补题,由此可以推断,这幅小品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而徐盼秋获赠小品是在1972年林风眠出狱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