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笑
徐则臣自是不知,我与他结缘,比我初到《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还要早两年。那是2014年某日,大约在冬季,夜深沉,一位在台湾政治大学念研究生的友人在微信转我一篇小说,题名《如果大雪封门》。对小说本身,她不着一词,只是说,你且看看。见它篇幅不长,索性耐住性子且看一看。果然很快看完,当时我应该愣了好些时候,一个过分清晰的念头是,我还写个什么鬼?彼时大四,人闲得慌,因不屑青春文学的矫揉而怒写过一些自以为颇具分量的东西,零星得过一些前辈师长体恤的嘉许。当其时,我对鲁迅文学奖和徐则臣没有任何概念,课堂所接触到的最青春的作家和最时新的当代作品,是余华和他的那本《活着》。
天真的人儿天真地想,这篇小说的作者,定是一个跟小说里的行健、米箩、宝来走得很近,甚至有未出五服的亲缘关系的底层角色,一个文学界的“王宝强”。而《如果大雪封门》,自然就是他的《天下无贼》或《盲井》,一块货真价实的敲门砖—这穷小子要发达了。
现实永远比想象更戏剧。这徐则臣,原是响当当的70后代表作家,北大硕士毕业,时任《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上好的履历,正规军来的。困惑虽然有一些,到底豁然了。搜索引擎是个好东西。
当然,我也有猜对的地方—他果真爱笑。能写出俊朗文章来的“底层作者”,一定是一个无穷乐观的人。我没料到的是,徐则臣的笑,更具知识分子气。
徐则臣的笑很有记忆点。嘴角一抿,颧骨一提,唇瓣微张,气走丹田,涌上来,便是一打骁勇威武的笑。该笑磁力极强,辐射范围颇广。这样的笑,让人觉得亲近无比,但又暗暗勒令你不可凑近亵玩。因为这种挠人的距离拿捏,徐则臣的笑,迷者众。
我们吃过很多回饭,多在活动结束之后。那次局中除了徐则臣和我,还有另外两位编辑部的同仁—当时我还是一名在校的实习生。那餐饭吃得知足,一者,去的是重庆火锅店,我嗜辣成性,正中下怀,心中早已窃喜。后来得知,徐则臣也好吃香喝辣,当时他正痴迷于烤鱼而不可自拔。二者,因为放得开。按说,那时的我,对于单位的人事至少还残余三成左右的羞涩,可那一餐却吃得极撑,究其原因,席中有徐则臣。他的话头,他的神态,神态里那种忽然的专注和忽然的飘忽—当然,还有他那绵密的笑,这一切都让我如释重负。细思有些不可解,类于玄学。
走
我从未看到徐则臣跑起来过。姿势一定很倜傥。可惜没跑起来。他注定是不慌不忙的。气定神闲的人,是因为他有那股气和那份神,于是定而闲之,是取一瓢饮。徐则臣走路如饮水,一口一口,徐疾自若,近于呷。
步履矫健的徐则臣,肤黑,发梢冲天,万年的平头,抖擞而刚毅,好在一副眼镜帮他退去了三分硬,可依然一派威严。因为肤质与肤色,整个人像极一个黑洞,似乎能够吸纳世间的很多东西,比如说,中关村流动贩卖假光碟的女孩的悲欢—我是后来才知道,在那篇给我造成深重打击的《如果大雪封门》之前,他还有为人津津乐道的花街系列,还有很多关乎活着也关乎梦想的北漂故事—话说回来,我喜欢这种后知后觉,我喜欢一路走来所有迎面相遇的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
书归正传,徐则臣个头不算很高,狠心人大可将“很”字去掉;他的块頭也不能说生猛,却自有一番声势在—如果不从事文学事业,没准他就是一名身板结实、沉默是金的长途货车司机—他的姑父便是一名货运司机,千丝万缕的家学渊源。徐则臣曾私下感慨,倘使当年没参加高考而是选择更为切实的中专,其最为璀璨的人生轨迹或将在公路上展开。假定为真,那么他那极具掌控力的低徊的笑,势必与一个又一个公路收费站岗亭内收费员轻盈又稍显机械的微笑,构成极其美妙的重奏。那是另一个故事,一对姑侄同时也是师徒走南闯北,它关于公路、速度与激情—还有一条同样明晰的轨迹,在苏北故乡葱郁的山岭间,徐则臣依然做他的看闲书、闲看书、看书无关新书旧书的放牛郎,一如其少年、童年。
当然,如果当年的高考过于遂愿,徐则臣或许已是京城或江南响当当的一位大律师。他高考填报的志愿是法律系,按他的话讲,进入中文系,以至后来投身文学,完全是“阴错阳差”。阴错阳差的确总能诱发好故事。
好故事里的徐则臣闲不住。好作家总是闲不住的。闲人的身骨天生拿来享福,而写作恰恰是苦命的差事。作家得不停地看、走、写、想,不停地重复,在重复中寻求新的可能,他须不停地刺激自己,不停地对抗厌倦和心虚。
闲不住的徐则臣爱吹口哨,是意气风发,是得意尽欢,也是一种自我劝诫—慢慢来,面包会有的。说到吹哨,京城文学与艺术界擅口哨者,恕我孤陋寡闻,徐则臣或可一骑绝尘。其哨声扎实而多变,偶有尖音,玲珑婉转,如同画龙点睛,让人浑身一个激灵,或者两个。如果他说自己还会唱淮海戏,或者来一段苏北大鼓,我也一点不感到意外。有那么几回,时至餐点,见他一边呼呼扒饭,一边用手机外放视频里的唱腔,绝非京剧昆曲之大流,咿咿呀呀,俗而活,质粗粝,音高亢,尽是活脱脱的老派头。那段时间他应该还在不断修缮刚刚竣工的《北上》,这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大书,关于京杭大运河,关于走,人在江上行,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或许,外放是他其中一项“手机里的田野调查”也未可知。
扯远了。
据徐则臣自述,其脚是扁平足,而且患了足底筋膜炎。脚是他身体仅有的弱处,他的阿喀琉斯之踵,所以按理,他是不宜跑动的。但他常饭后散步。脚疾似乎颇有些光景了,于是久病成医,知道怎么个走法,既能锻炼体魄,又不致让病痛困扰自己。聪明人走到哪里都是聪明人。打算为祖国文学事业再奋斗个五十年的徐则臣,买了很多运动鞋,貌似还有一双老北京千层底,都不甚名贵,是舒服最要紧。这样的做派,确实有些老古董的意思。徐则臣的身体里,有很古老、很野生的东西,也有极新而又极文的东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两头都落实下去了。那本《王城如海》中,海归加先锋戏剧导演双重标签的余松坡,竟要黑胶唱片里的《二泉映月》来慰藉自己古典而受伤的心灵。这个“竟”,其实拐得很顺畅,因为很徐则臣。
徐则臣自是不知,我与他结缘,比我初到《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还要早两年。那是2014年某日,大约在冬季,夜深沉,一位在台湾政治大学念研究生的友人在微信转我一篇小说,题名《如果大雪封门》。对小说本身,她不着一词,只是说,你且看看。见它篇幅不长,索性耐住性子且看一看。果然很快看完,当时我应该愣了好些时候,一个过分清晰的念头是,我还写个什么鬼?彼时大四,人闲得慌,因不屑青春文学的矫揉而怒写过一些自以为颇具分量的东西,零星得过一些前辈师长体恤的嘉许。当其时,我对鲁迅文学奖和徐则臣没有任何概念,课堂所接触到的最青春的作家和最时新的当代作品,是余华和他的那本《活着》。
天真的人儿天真地想,这篇小说的作者,定是一个跟小说里的行健、米箩、宝来走得很近,甚至有未出五服的亲缘关系的底层角色,一个文学界的“王宝强”。而《如果大雪封门》,自然就是他的《天下无贼》或《盲井》,一块货真价实的敲门砖—这穷小子要发达了。
现实永远比想象更戏剧。这徐则臣,原是响当当的70后代表作家,北大硕士毕业,时任《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上好的履历,正规军来的。困惑虽然有一些,到底豁然了。搜索引擎是个好东西。
当然,我也有猜对的地方—他果真爱笑。能写出俊朗文章来的“底层作者”,一定是一个无穷乐观的人。我没料到的是,徐则臣的笑,更具知识分子气。
徐则臣的笑很有记忆点。嘴角一抿,颧骨一提,唇瓣微张,气走丹田,涌上来,便是一打骁勇威武的笑。该笑磁力极强,辐射范围颇广。这样的笑,让人觉得亲近无比,但又暗暗勒令你不可凑近亵玩。因为这种挠人的距离拿捏,徐则臣的笑,迷者众。
我们吃过很多回饭,多在活动结束之后。那次局中除了徐则臣和我,还有另外两位编辑部的同仁—当时我还是一名在校的实习生。那餐饭吃得知足,一者,去的是重庆火锅店,我嗜辣成性,正中下怀,心中早已窃喜。后来得知,徐则臣也好吃香喝辣,当时他正痴迷于烤鱼而不可自拔。二者,因为放得开。按说,那时的我,对于单位的人事至少还残余三成左右的羞涩,可那一餐却吃得极撑,究其原因,席中有徐则臣。他的话头,他的神态,神态里那种忽然的专注和忽然的飘忽—当然,还有他那绵密的笑,这一切都让我如释重负。细思有些不可解,类于玄学。
走
我从未看到徐则臣跑起来过。姿势一定很倜傥。可惜没跑起来。他注定是不慌不忙的。气定神闲的人,是因为他有那股气和那份神,于是定而闲之,是取一瓢饮。徐则臣走路如饮水,一口一口,徐疾自若,近于呷。
步履矫健的徐则臣,肤黑,发梢冲天,万年的平头,抖擞而刚毅,好在一副眼镜帮他退去了三分硬,可依然一派威严。因为肤质与肤色,整个人像极一个黑洞,似乎能够吸纳世间的很多东西,比如说,中关村流动贩卖假光碟的女孩的悲欢—我是后来才知道,在那篇给我造成深重打击的《如果大雪封门》之前,他还有为人津津乐道的花街系列,还有很多关乎活着也关乎梦想的北漂故事—话说回来,我喜欢这种后知后觉,我喜欢一路走来所有迎面相遇的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
书归正传,徐则臣个头不算很高,狠心人大可将“很”字去掉;他的块頭也不能说生猛,却自有一番声势在—如果不从事文学事业,没准他就是一名身板结实、沉默是金的长途货车司机—他的姑父便是一名货运司机,千丝万缕的家学渊源。徐则臣曾私下感慨,倘使当年没参加高考而是选择更为切实的中专,其最为璀璨的人生轨迹或将在公路上展开。假定为真,那么他那极具掌控力的低徊的笑,势必与一个又一个公路收费站岗亭内收费员轻盈又稍显机械的微笑,构成极其美妙的重奏。那是另一个故事,一对姑侄同时也是师徒走南闯北,它关于公路、速度与激情—还有一条同样明晰的轨迹,在苏北故乡葱郁的山岭间,徐则臣依然做他的看闲书、闲看书、看书无关新书旧书的放牛郎,一如其少年、童年。
当然,如果当年的高考过于遂愿,徐则臣或许已是京城或江南响当当的一位大律师。他高考填报的志愿是法律系,按他的话讲,进入中文系,以至后来投身文学,完全是“阴错阳差”。阴错阳差的确总能诱发好故事。
好故事里的徐则臣闲不住。好作家总是闲不住的。闲人的身骨天生拿来享福,而写作恰恰是苦命的差事。作家得不停地看、走、写、想,不停地重复,在重复中寻求新的可能,他须不停地刺激自己,不停地对抗厌倦和心虚。
闲不住的徐则臣爱吹口哨,是意气风发,是得意尽欢,也是一种自我劝诫—慢慢来,面包会有的。说到吹哨,京城文学与艺术界擅口哨者,恕我孤陋寡闻,徐则臣或可一骑绝尘。其哨声扎实而多变,偶有尖音,玲珑婉转,如同画龙点睛,让人浑身一个激灵,或者两个。如果他说自己还会唱淮海戏,或者来一段苏北大鼓,我也一点不感到意外。有那么几回,时至餐点,见他一边呼呼扒饭,一边用手机外放视频里的唱腔,绝非京剧昆曲之大流,咿咿呀呀,俗而活,质粗粝,音高亢,尽是活脱脱的老派头。那段时间他应该还在不断修缮刚刚竣工的《北上》,这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大书,关于京杭大运河,关于走,人在江上行,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或许,外放是他其中一项“手机里的田野调查”也未可知。
扯远了。
据徐则臣自述,其脚是扁平足,而且患了足底筋膜炎。脚是他身体仅有的弱处,他的阿喀琉斯之踵,所以按理,他是不宜跑动的。但他常饭后散步。脚疾似乎颇有些光景了,于是久病成医,知道怎么个走法,既能锻炼体魄,又不致让病痛困扰自己。聪明人走到哪里都是聪明人。打算为祖国文学事业再奋斗个五十年的徐则臣,买了很多运动鞋,貌似还有一双老北京千层底,都不甚名贵,是舒服最要紧。这样的做派,确实有些老古董的意思。徐则臣的身体里,有很古老、很野生的东西,也有极新而又极文的东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两头都落实下去了。那本《王城如海》中,海归加先锋戏剧导演双重标签的余松坡,竟要黑胶唱片里的《二泉映月》来慰藉自己古典而受伤的心灵。这个“竟”,其实拐得很顺畅,因为很徐则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