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儒家的文化为精髓,儒家主张 “中庸”,本文所探讨的“中和”思想就是其思想的核心。祭孔乐舞这种表演艺术形式将礼、乐、歌、舞巧妙的结合为一体,它是为纪念孔子而诞生的,至今为止流传了两千多年,在祭孔乐舞中将儒家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文以祭孔乐舞的音乐、舞蹈动作等为出发点来分析研究祭孔乐舞中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以及中和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关键词】祭孔乐舞;儒家思想;中和之美;现代意义
1 孔子与儒家的中和思想
一提起儒家学派,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主要创始人——孔子。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孔子提出的思想几乎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礼”和“仁”是孔子思想上的主张,“礼”是指道德行为的规范,“仁”则是人们应该遵守的最高道德尊则。“礼”和“仁”相得益彰,“礼”以“仁”的形式呈现出来,“仁”则以“礼”为主要内容进行表达,“仁”只有通过“礼”才能充实。“中和”思想是儒家中庸伦理的核心思想,中顾名思义指的是公平、合适,和就是指和谐美好统一。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平衡点中就是追求其合适的点,事物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就是和谐,所谓的和就是寻找和谐感。“中和之美”这种思想理论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认为是最高的美学理论。“中”则是说天下最根本的状态;“和”指的是天下万物所达到的最后的状态。“中和”是无论事物的变化还是发展都想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样天下一切的事务都达到了恰当的位置,所有的事物都能够蒸蒸日上。
2 当今祭孔乐舞的发展概况
在孔子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开始了祭孔的活动。到了后来,统治者均以儒家思想治天下,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统治制度,而他们的制度也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所以祭奠孔子的歌舞也就跟随着每个朝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使其达到更完美的状态。祭孔乐舞是集礼、乐、歌、舞四位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祭孔乐舞中歌词的典雅、舞步的古老质朴、曲调的优美和谐,都展现了古代雅乐与乐舞完美结合的艺术,也揭示了儒家思想中乐舞理论的精髓。不仅是在中国就连韩国、日本、台湾等地区每年也都举行祭孔大典。孔子在韩国被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成均馆的文庙每年都会举行两次大典。日本只有少数的孔庙进行祭孔,而且在整个祭祀孔子的典礼中,舞蹈并没有过多的出现。台湾每年都会举行祭孔大典,但是祭孔的仪式十分的复杂,有迎神、上香、行三献礼、送神、焚烧祝文与丝帛等多个程序。无论是韩国的祭孔大典还是日本的亦或是台湾的,他们虽然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对孔子的敬仰,以及对“中和”思想的认同。
3 从祭孔乐舞中看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
整个祭孔乐舞中都贯穿着孔子的“中和”思想,整个舞蹈表达的就是对孔子的敬仰以及他思想的宣扬,选用的音乐也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之美的音乐,舞蹈动作的以及道具的运用彰显着孔子追求人类和谐统一的目标。祭孔大典拥有完整的祭祀过程,整个过程大约耗时1小时,音乐在祭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音乐可以分为六个乐章:迎神、初献、亞献、终献、撤馔、送神。所有的祭祀仪式都要有祭文,祭孔也不例外,整个仪式的最初就是宣读祭文。在整场祭祀仪式中跟舞蹈有关系的是,“初献”、“亚献”、“终献”三个乐章,被称为“三献礼”。
3.1 从舞蹈队形、舞蹈动作看中和思想
祭孔乐舞大都采用八佾舞,八佾舞是指的是:一共有八行,并且每行之有八个人,整个佾舞一共有64个人参加,在这个队形上,变化的左右各四行的各个方向,所以从视觉上看也形成了对称的效果,对称在中国古代代表着平衡均等、中和适度,对称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和”的思想。从祭孔大典中可以看出,祭孔乐舞形式可以分为“文舞”、“武舞”两种,其所表达的内容要与释义相一致。舞蹈的动作则是是按照诗歌的音节而变化的。舞蹈表演者一般是左手拿着龠,右手拿翟,在表演时龠、翟要和舞蹈动作相对应。在整个舞蹈中动作与音乐以及与思想的完美协调的表现,使得整个舞蹈都充斥着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中和讲求万物之间的和谐,舞蹈中跪拜动作所表达的意义与整个祭孔乐舞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直的。两者之间相互呼应正是对儒家思想“中和”之美的诠释。在整个舞蹈中不同的舞蹈动作都表现相同得含义,也体现了孔子“中和”思想中和“和而不同”的理论。道具龠和翟在整个乐舞中,大多是十字相交的动势。龠与翟的十字对称也体现了孔子“中和“的思想,十全十美,和谐之意。
3.2 从舞蹈音乐与歌词上看中和思想
观看祭孔乐舞,不难发现,舞蹈的创作主题就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和”,所以祭孔乐舞整体是比较庄严的,它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任何情绪的变化。它仅仅是舞者运用手中的道具,根据音乐展现一种想法,思想。我们听整个祭祀的音乐不难发现,它所用的音乐是八音古乐所演奏的,所有的音乐质朴纯正,典雅悠扬,每种乐器在一起配合的十分一致,而且节奏明快,或缓或疾的节奏首尾贯穿,整个祭孔乐舞的音乐连绵不绝,直到最后全部结束,给人一种浑然一体、完美无缺的感觉。正是这种和谐,不多不少的感觉,贯穿着整个祭孔乐舞,也就是说在整个祭孔乐舞孔子的“中和”思想无处不在。手持龠翟的舞者,按照既定的舞步,通过进退有序的动作,来表现孔子所提倡的”中和”思想和对孔子的的敬仰。祭孔乐舞中的歌词揭示舞蹈的内涵,大多以表现儒家“中和”思想,赞扬孔子为主;舞蹈时舞者手持龠翟 ,体现孔孟思想所追寻的人类真 、善 、美的和谐统一目标 ,完美的舞姿更是彰显出儒家的文明礼教 、“中和”的美学思想和“德治仁政”的政治主张。谦恭揖让的舞蹈动作,平和的音乐,温柔缓慢的旋律,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现出祭孔乐舞中正和谐的艺术风格。然而祭孔乐舞,不仅仅是通过诗、乐、舞,三大艺术语言,更是配合了庄严的祭孔仪式,宣扬孔子“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中和”。
4 结语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的了王朝变换,民族动乱,但是始终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虽然孔子已是过去式,祭孔乐舞都已成为历史,但孔子的思想还流传到现在以及将来。在当今社会中中和之美真是无处不在,我们也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然而这也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最终所追寻的目标。和谐是政治、经济、道德等多方面综合在一起的体现。和谐不单单是指大的方面的和谐,也是要求我们每个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如何才能够使社会达到和谐,中国的传统思想告诉我们要在“中和”思想中寻找想法。要通过“中和”来达到和谐,但是现代社会有的人对“中和”的意思理解为折中调和,这是对“中和”思想的偏见,我们不能够单一从字面上理解“中和”这两个字,深入理解后就会发现“中和”主要是追求各个事物之间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遵循“中和”的思想,适当有度、灵活和谐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中和”的思想中,不难发现它认为人的心态,情感呈现中和之态才是最美的。儒家所提出的“中和”思想或许有不足的地方,但是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理解,它对现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中和”思想已经成为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车延芬.在发明中延续传统—以祭孔乐舞的当代复兴为个案[A]温州大学学报,2010:22-27.
[2]陈雪飞.论孔庙雅乐审美理想与实践[A]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21-25.
[3]蓝钟瑞.文庙丁祭谱-文庙从祀位次考[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出版,1989.
[4]孟梦. 山东曲阜祭孔乐舞的动作保存与文化传承[A]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91-93.
[5]吴晓邦.曲阜祭孔乐舞 [M].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6]许凌云.儒家理论与中国史学[M].济南:齐鲁书社.
[7]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董锡玖、秦序.乐舞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9]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人们文学出版社.
[10]李树明.从祭孔乐舞看儒家文化思想[A]管子学刊,2011:62-64.
【关键词】祭孔乐舞;儒家思想;中和之美;现代意义
1 孔子与儒家的中和思想
一提起儒家学派,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主要创始人——孔子。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孔子提出的思想几乎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礼”和“仁”是孔子思想上的主张,“礼”是指道德行为的规范,“仁”则是人们应该遵守的最高道德尊则。“礼”和“仁”相得益彰,“礼”以“仁”的形式呈现出来,“仁”则以“礼”为主要内容进行表达,“仁”只有通过“礼”才能充实。“中和”思想是儒家中庸伦理的核心思想,中顾名思义指的是公平、合适,和就是指和谐美好统一。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平衡点中就是追求其合适的点,事物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就是和谐,所谓的和就是寻找和谐感。“中和之美”这种思想理论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认为是最高的美学理论。“中”则是说天下最根本的状态;“和”指的是天下万物所达到的最后的状态。“中和”是无论事物的变化还是发展都想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样天下一切的事务都达到了恰当的位置,所有的事物都能够蒸蒸日上。
2 当今祭孔乐舞的发展概况
在孔子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开始了祭孔的活动。到了后来,统治者均以儒家思想治天下,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统治制度,而他们的制度也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所以祭奠孔子的歌舞也就跟随着每个朝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使其达到更完美的状态。祭孔乐舞是集礼、乐、歌、舞四位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祭孔乐舞中歌词的典雅、舞步的古老质朴、曲调的优美和谐,都展现了古代雅乐与乐舞完美结合的艺术,也揭示了儒家思想中乐舞理论的精髓。不仅是在中国就连韩国、日本、台湾等地区每年也都举行祭孔大典。孔子在韩国被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成均馆的文庙每年都会举行两次大典。日本只有少数的孔庙进行祭孔,而且在整个祭祀孔子的典礼中,舞蹈并没有过多的出现。台湾每年都会举行祭孔大典,但是祭孔的仪式十分的复杂,有迎神、上香、行三献礼、送神、焚烧祝文与丝帛等多个程序。无论是韩国的祭孔大典还是日本的亦或是台湾的,他们虽然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对孔子的敬仰,以及对“中和”思想的认同。
3 从祭孔乐舞中看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
整个祭孔乐舞中都贯穿着孔子的“中和”思想,整个舞蹈表达的就是对孔子的敬仰以及他思想的宣扬,选用的音乐也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之美的音乐,舞蹈动作的以及道具的运用彰显着孔子追求人类和谐统一的目标。祭孔大典拥有完整的祭祀过程,整个过程大约耗时1小时,音乐在祭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音乐可以分为六个乐章:迎神、初献、亞献、终献、撤馔、送神。所有的祭祀仪式都要有祭文,祭孔也不例外,整个仪式的最初就是宣读祭文。在整场祭祀仪式中跟舞蹈有关系的是,“初献”、“亚献”、“终献”三个乐章,被称为“三献礼”。
3.1 从舞蹈队形、舞蹈动作看中和思想
祭孔乐舞大都采用八佾舞,八佾舞是指的是:一共有八行,并且每行之有八个人,整个佾舞一共有64个人参加,在这个队形上,变化的左右各四行的各个方向,所以从视觉上看也形成了对称的效果,对称在中国古代代表着平衡均等、中和适度,对称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和”的思想。从祭孔大典中可以看出,祭孔乐舞形式可以分为“文舞”、“武舞”两种,其所表达的内容要与释义相一致。舞蹈的动作则是是按照诗歌的音节而变化的。舞蹈表演者一般是左手拿着龠,右手拿翟,在表演时龠、翟要和舞蹈动作相对应。在整个舞蹈中动作与音乐以及与思想的完美协调的表现,使得整个舞蹈都充斥着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中和讲求万物之间的和谐,舞蹈中跪拜动作所表达的意义与整个祭孔乐舞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直的。两者之间相互呼应正是对儒家思想“中和”之美的诠释。在整个舞蹈中不同的舞蹈动作都表现相同得含义,也体现了孔子“中和”思想中和“和而不同”的理论。道具龠和翟在整个乐舞中,大多是十字相交的动势。龠与翟的十字对称也体现了孔子“中和“的思想,十全十美,和谐之意。
3.2 从舞蹈音乐与歌词上看中和思想
观看祭孔乐舞,不难发现,舞蹈的创作主题就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和”,所以祭孔乐舞整体是比较庄严的,它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任何情绪的变化。它仅仅是舞者运用手中的道具,根据音乐展现一种想法,思想。我们听整个祭祀的音乐不难发现,它所用的音乐是八音古乐所演奏的,所有的音乐质朴纯正,典雅悠扬,每种乐器在一起配合的十分一致,而且节奏明快,或缓或疾的节奏首尾贯穿,整个祭孔乐舞的音乐连绵不绝,直到最后全部结束,给人一种浑然一体、完美无缺的感觉。正是这种和谐,不多不少的感觉,贯穿着整个祭孔乐舞,也就是说在整个祭孔乐舞孔子的“中和”思想无处不在。手持龠翟的舞者,按照既定的舞步,通过进退有序的动作,来表现孔子所提倡的”中和”思想和对孔子的的敬仰。祭孔乐舞中的歌词揭示舞蹈的内涵,大多以表现儒家“中和”思想,赞扬孔子为主;舞蹈时舞者手持龠翟 ,体现孔孟思想所追寻的人类真 、善 、美的和谐统一目标 ,完美的舞姿更是彰显出儒家的文明礼教 、“中和”的美学思想和“德治仁政”的政治主张。谦恭揖让的舞蹈动作,平和的音乐,温柔缓慢的旋律,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现出祭孔乐舞中正和谐的艺术风格。然而祭孔乐舞,不仅仅是通过诗、乐、舞,三大艺术语言,更是配合了庄严的祭孔仪式,宣扬孔子“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中和”。
4 结语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的了王朝变换,民族动乱,但是始终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虽然孔子已是过去式,祭孔乐舞都已成为历史,但孔子的思想还流传到现在以及将来。在当今社会中中和之美真是无处不在,我们也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然而这也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最终所追寻的目标。和谐是政治、经济、道德等多方面综合在一起的体现。和谐不单单是指大的方面的和谐,也是要求我们每个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如何才能够使社会达到和谐,中国的传统思想告诉我们要在“中和”思想中寻找想法。要通过“中和”来达到和谐,但是现代社会有的人对“中和”的意思理解为折中调和,这是对“中和”思想的偏见,我们不能够单一从字面上理解“中和”这两个字,深入理解后就会发现“中和”主要是追求各个事物之间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遵循“中和”的思想,适当有度、灵活和谐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中和”的思想中,不难发现它认为人的心态,情感呈现中和之态才是最美的。儒家所提出的“中和”思想或许有不足的地方,但是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理解,它对现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中和”思想已经成为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车延芬.在发明中延续传统—以祭孔乐舞的当代复兴为个案[A]温州大学学报,2010:22-27.
[2]陈雪飞.论孔庙雅乐审美理想与实践[A]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21-25.
[3]蓝钟瑞.文庙丁祭谱-文庙从祀位次考[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出版,1989.
[4]孟梦. 山东曲阜祭孔乐舞的动作保存与文化传承[A]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91-93.
[5]吴晓邦.曲阜祭孔乐舞 [M].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6]许凌云.儒家理论与中国史学[M].济南:齐鲁书社.
[7]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董锡玖、秦序.乐舞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9]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人们文学出版社.
[10]李树明.从祭孔乐舞看儒家文化思想[A]管子学刊,201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