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的作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shu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的作品。同时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中、高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现在虽然倡导减负,但作业负担未见减轻。还有许多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心理负担重,觉得乏味,教师上课大有“对牛弹琴”之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外,还要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心理角度来说是“投其所好”,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自己选择的课外阅读中,让学生逐渐得到文学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和对语文兴趣的培养。
  二、选择阅读内容的引导
  现代社会,信息良莠不齐,报刊杂志五花八门。老师要做好护航,帮助学生内容选择的定位:课外阅读的内容一定要健康,知识点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迁移,能够起到弥补课堂阅读教学不足的作用。选择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1.侧重于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相类似的课外优秀作品、名著。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的视线从作品中的选段延伸到整部作品,使学生对该作品有较为全面的感知。在这三年的初中教学中,我有计划地要求学生阅读,从学过的课文延伸到作家作品。例如,从《在烈日和暴雨下》延伸到《骆驼祥子》……除了课文的外延,还要注意推荐一些适应学生看的外国名著。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2.优秀的报刊、杂志。如《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博览》《随笔》等。3.适应这个年龄段的作品,如《花季雨季》。4.选择与课文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我们通过多方面推荐健康的课外阅读物,不仅可以在思想上起到导航作用,而且,就大语文的观点来看,对培养语文兴趣起到促进作用,辅助课堂的阅读教学。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中学生看课外书,喜欢追求情节,结果是书读了不少,但脑海中没有印象。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环节,结合课本中介绍的知识短文,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指导。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种方法:精读、略读,朗读、默读等。诗歌可以用朗读,体会其节奏美;散文或名著片段可以用精读,体会语言精确美及作者的感情;至于报纸,可以用浏览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要求,不能操之过急。在方法指导基础上,要搞好课外阅读时间的安排。顾名思义,课外阅读一般安排在课外,如果低年级有充裕的时间,亦可一周安排一节进行集体课外阅读。
  四、确立阅读目标的引导
  学生阅读往往是凭兴趣,读起来较随意,目的性不强。针对此现象;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目标:1.从名著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要求学生从内容到形式、语言、艺术手法方面去学习,做好读书笔记,精彩之处不妨摘抄,作文时可以学习、参考。2.精读典范文章。可以是课内、课外文章,甚至是作文范文,然后要求学生对照自己心中喜欢的文章进行反复研究仿写、对照修改。3.清楚文章作者的构思、意图、表现手法,探究选词造句方面如何恰到好处,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4.每读一篇文章要不仅知道作者写些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5.熟读警句妙语,并做到活学活用,运用到写作中去。如果学生阅读经常做到有的放矢,那么长期有效的大量阅读,不仅可以吸收大量知识,开阔视野,而且得到文学上的熏陶与启迪。在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同时,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
  五、课外阅读要注意反馈
  由于课外阅读一般是安排在课外进行,学生读得怎样,教师必须通过课堂反馈才能清楚。课外阅读反馈有别于课内。学生读书一般不能面面俱到,只要侧重于一个方面即可,读有一得。反馈的内容有两类:1.读的方面反馈。形式有:复述、新书介绍、读书卡交流、故事会、读书会等语文活动,不拘一格。在活动中,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有按要求做,可让学生事前准备好自己的摘抄本,或写好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下相互交流,以此培养兴趣营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2.写作方面的反馈。以读促写是最终的目的,因此每布置一篇课外阅读文章,都要学生写感想或读书笔记来鉴赏作品,做到有据可依,亦可布置一些展开丰富联想的作业。如:学完了戏剧《白毛女》,要求学生找有关录像或画册看,体会其表现手法及特点,鼓励同学们尝试写剧本,把他们的佳作精选出来,奇文共赏。学生的习作虽有些粗糙,但这是创作的萌芽。学生通过阅读——吸收——模仿——脱胎——创作,逐步升华,促进了写作。
  课外阅读教学的尝试,使我深感“导”与“反馈”的重要性。课外阅读表面看似是浪费时间,但实际上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外延与深化,是知识的迁移,语文能力的培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收到以读促读,以读促写之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多下功夫,重视了“导”,何愁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其他文献
准确地选择并确定教学内容是对一堂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就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但是,“合宜”是个主观模糊的评价,应该有个客观的标准。最近,教研组三位老师同课异构《最后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笔者对这方面的思考。  《最后的常春藤叶》作品构思新颖,结尾出人意料,主题内涵丰富。三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构建出了截然不同的课堂面貌,都有亮点,各有风格,但如果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评析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多样,但究其根本,离不开诗词的载体——语言,而作为古诗词的言语系统是声韵丰厚的,笔者针对诗词语言的本质特征提出实践性的方法——“吟赏教学”,一方面立足于传统,一方面实践于教学,希望做到有益传承,有效教学。  首先,激趣——教学的锁钥。  唯有让学生有兴趣,方可引领他们进入吟诵的大门。在教学中先有意让学生观看和聆听一些老先生的吟诗视频和音频,在欣赏中由不接受到慢慢产生兴趣,并利用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对人物、景物或事物的细枝末节进行准确传神的描写。叙事抒情类散文常借助细节描写来达到刻画人物形象、抒发作者情感或深化作品主题的效果。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叙写家事抒发亲情怀念的散文,也是有“明文第一”之称的归有光的代表作品。文章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借项脊轩的变迁
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着“唯分是命”的尴尬。研读《新课标》,咀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采用多种办法“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让师生“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手脑并用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认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少年。他深受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戕害却又浑然不知,甚至愿意为了这场非正义的战争牺牲生命,幻想着自己的名字有朝一日也能刻上阵亡将士纪念碑。战争摧残了他的肉体,更摧毁了他的心灵,致使他无法真正明白生命的价值。  可笔者始终有一个疑问,如果“我”只是一个懵懂无知、对战争缺乏认识的少年又为什么会对自己身处何地一事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无眠的诗人最是能体会夜的漫长。一张素琴,有月,有风,是否可以度过这孤寂的不眠之夜呢?身着一袭轻柔白衣的阮籍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呢?明月透过薄薄的帷帐,撇下朦胧的光色,恍惚了诗人的心情。清风如有意,吹开了诗人的衣襟,手中的琴声只剩下忧伤了吧,有一下,没一下,让夜更加的寂静了。是的,寂静,专属于夜的寂静,在寂静中生了寂寞,在寂寞里有了哀伤。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眠
离别是一个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主题,它牵动着古今中外多少人的心弦。因此它也成为古今诗人长咏不衰的重要内容。  离别本是伤感与无奈的,但有时这离别却又美得让人心醉。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离别诗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美”与“愁”完美的融合,不着痕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歌一开篇就用一种极其轻柔、和缓的动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柔美的情境。接着,徐志摩在后面的三个诗节中运用了三个
素质教育理念下较为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逐渐完善的阶段,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较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有助于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调动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恰当地选择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传达的信息。可见,文体意识是读写技能的一种体现。  因此,不论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实践,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文体意识,这
笔者听过张玉新老师执教的三节语文课:《断魂枪》《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这三节课可以用九个字概括:明学情,抓细处,显本质。明学情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抓细处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精细性,显本质体现了授课者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针对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在讲《断魂枪》时,张老师采取课前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