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新课程目标之一,体育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体育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功能。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适应;能力
1 前言
当前中小学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领域中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一“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人从幼儿开始的自然人,经过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逐渐学习社会知识、人际交往、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学术专刊查阅各地关于体育中考的相关文献及数据资料,对需要借鉴数据对比的重要文献进行了下载使用。
2.2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对文献资料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从而反映真实情况,在对样本分析时,更具有说服力体现出研究的科学性,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
3.1.1 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中,学生往往情绪高涨,潜意识和潜在的思想作风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来,而在规则,裁判,舆论,精神文明规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学生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规范的约束。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集体活动中形成的规范意识有助于学生一般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因此,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法纪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1.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如今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集团化、组织化,单单靠个人的力量.孤军奋战很难在竞争的中取得胜利。所以当今社会不仅有竞争还要有合作。合作是建立在个人和个人,个人和团体之间有相同认识的有价值的行为。合作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共同完成任务,对各种结果、经历以及成果的共同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如篮球、足球、排球的合作会使活动更为有效.因为要获得成功,成员就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
3.1.3 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提出:在竞争里求生存,在竞争里求发展。所以现如今不管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存在着相当激烈的竞争。竞争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学会公平竞争和善于公平竞争不仅是中学生应该培养的体育的精神,更是既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3.2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2.1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民主的“小社会"。课堂氛围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它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双方信息,感情上的交流以至整个教学效果。
3.2.2 教师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正确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体育教师要正视社会的变化,了解变化的真谛,并能把握脉络,调节自我,尽快与社会发展同步。并能以动制动,创造“动能平衡”,不怕困难,胸襟开阔,面对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不固执,不偏拗,一切以教学为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3体育课堂具有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3.3.1群体环境中的身体练习能促进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会求知。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的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和赞许有可能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以强化和确立,而挖苦和嘲笑却会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3.3.2体育教学的特殊教法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时空。体育教学中常用到一些特殊教法,如保护、帮助、双人练习与群体练习等,在这些练习中,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组合。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能否处于良好的健全状态,关键取决于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而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和拼搏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等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
4 结论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关节。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每位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时机,学生的社会适應能力定会不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超君:《论学校体育提高能力的功能》,《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林金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咨询[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4] 金福春主编.体育与健康一- 理论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5] 崔小梅,高晖,魏杨玲.试论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艺术[J].体育科学,2001,21(6):22 ~ 23.
[6] 霍炎,陈宏.体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7] 刘英杰,张大朋.体育活动中挫折心理的转化与引导[J].中国学校体育,2001,(2):57.
[8] 陈恋《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
[9] 吴霞光《体育教学解决社会适应问题》,中国体育报,2007-4-11.
[10] 汤金洪. 例谈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失真现象[J].中学教育,2002,(6).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适应;能力
1 前言
当前中小学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领域中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一“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人从幼儿开始的自然人,经过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逐渐学习社会知识、人际交往、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学术专刊查阅各地关于体育中考的相关文献及数据资料,对需要借鉴数据对比的重要文献进行了下载使用。
2.2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对文献资料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从而反映真实情况,在对样本分析时,更具有说服力体现出研究的科学性,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
3.1.1 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中,学生往往情绪高涨,潜意识和潜在的思想作风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来,而在规则,裁判,舆论,精神文明规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学生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规范的约束。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集体活动中形成的规范意识有助于学生一般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因此,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法纪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1.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如今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集团化、组织化,单单靠个人的力量.孤军奋战很难在竞争的中取得胜利。所以当今社会不仅有竞争还要有合作。合作是建立在个人和个人,个人和团体之间有相同认识的有价值的行为。合作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共同完成任务,对各种结果、经历以及成果的共同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如篮球、足球、排球的合作会使活动更为有效.因为要获得成功,成员就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
3.1.3 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提出:在竞争里求生存,在竞争里求发展。所以现如今不管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存在着相当激烈的竞争。竞争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学会公平竞争和善于公平竞争不仅是中学生应该培养的体育的精神,更是既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3.2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2.1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民主的“小社会"。课堂氛围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它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双方信息,感情上的交流以至整个教学效果。
3.2.2 教师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正确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体育教师要正视社会的变化,了解变化的真谛,并能把握脉络,调节自我,尽快与社会发展同步。并能以动制动,创造“动能平衡”,不怕困难,胸襟开阔,面对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不固执,不偏拗,一切以教学为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3体育课堂具有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3.3.1群体环境中的身体练习能促进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会求知。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的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和赞许有可能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以强化和确立,而挖苦和嘲笑却会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3.3.2体育教学的特殊教法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时空。体育教学中常用到一些特殊教法,如保护、帮助、双人练习与群体练习等,在这些练习中,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组合。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能否处于良好的健全状态,关键取决于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而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和拼搏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等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
4 结论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关节。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每位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时机,学生的社会适應能力定会不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超君:《论学校体育提高能力的功能》,《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林金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咨询[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4] 金福春主编.体育与健康一- 理论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5] 崔小梅,高晖,魏杨玲.试论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艺术[J].体育科学,2001,21(6):22 ~ 23.
[6] 霍炎,陈宏.体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7] 刘英杰,张大朋.体育活动中挫折心理的转化与引导[J].中国学校体育,2001,(2):57.
[8] 陈恋《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
[9] 吴霞光《体育教学解决社会适应问题》,中国体育报,2007-4-11.
[10] 汤金洪. 例谈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失真现象[J].中学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