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宜的环境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劳动实践 培养 创新能力
劳动课以学习自我服务活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劳动实践是它的主要特色。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劳动课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优化活动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适宜的教学环境是孵化创新人才的温床,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才可以有人格的自由,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这样才利于创新潜能的迸发。平时课上教师要放下架子,低下身子,到学生中去,必要时要手把手的教学生,和学生同喜同乐。只有教师和学生走在一起,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劳动课在学生心里才会变的可亲起来。
教师还要对学生多付出关心、爱心。当学生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要学会放大学生的成功点,忽略不足处,学生的每件作品,不管有多么的蹩脚,都寄托着他们无限的企望,手脚、头脑再“拙”的学生也希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许多“白痴”天才的成功正是由于对自己老师的亲近,对某一科目的偏爱、执着。我校王宁同学是一名成绩差、坏习惯成堆的“刺头”。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是个爱面子的学生,针对这一点,我常常给他表扬和鼓励,多给他露脸的机会,每次回答问题把他安排在好学生之后。一次做泥塑,别的学生都早早地把作品摆在了桌上,而他迟迟不肯拿出,在我的鼓励下他羞怯地拿出了两个鼻子眼都分不开家的小狗。望着不敢抬头的小王宁,我暗暗地想,这样的孩子再也经不住一点打击了,他多么需要鼓励。我便夸张地说,“呀,你的进步真快,你看这只比开始的一只要漂亮百倍了,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一名雕塑大师了。”他听后眼里马上有了光彩,头也高高地抬了起来。从此,他喜欢上了劳动课,成绩也在飞快地进步。因为他既能装也能卸自行车,便主动当起了同学们的义务修理员,他的泥塑作品也特别优秀,还多次为学校争光呢。王宁同学的转变,是因为他的能量在劳动课上可以自由的发挥,他的爱好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师生间的互敬互爱,“差生”才找到了自尊,“优等生”更是如鱼得水,潜能被百分之百的调动出来,创新的火花才“迸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二、打碎框框的束缚,放飞想象的翅膀
“能力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劳动课中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教学中教师不要过于强调答案的统一,不要限制学生的方法,要允许结果的多样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想象。如《房间的整理》,选用同样的生活用品,结果可以是几种、几十种;学生选用不同档次的生活用品,同样可以创造出一样舒适的生活环境。再如,教学《毛线纺织钱包》时,不做示范直接让学生去想象,去纺织。颜色、格式自由选择。还引导他们:除了编织衣服、钱包,你还能编什么?许多学生受到了启发,为自己的文具盒编了外套,给钢笔做了修饰。老师的课桌也快要成了艺术展台,有的学生要为粉笔盒织外套,有的要为教鞭加线坠。班干部突发奇想,为了解决乱丢纸屑的问题,号召每人编一个小纸篓放在书桌里。看学生的想象力被解放后,班级中马上灿烂一片。再如,在教《泥工技法》中,我不对学生做任何要求,只是引导学生可依据课本中的图形进行变化,既可有动物,也可有人物,既可做动态的,也可做静态的,也可以根据故事塑成套的人物形象。结果同学们有的塑出了《西游记》中的人物,有的塑出了《狮子王》中的动物。六一班的学生更是机智灵活,他们集全班智慧塑造了十二生肖群像,惟妙惟肖有大家之风,他们还把这些作品送给了学校当作毕业留念。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开放的劳动是智慧生长的沃土,创造来源于劳动实践。
三、写好观察日记,锤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锤炼学生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的一步。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创造劳动的烘炉里,他们渐渐地会克服自己的弱点,把自己造就成手脑双挥的人才。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课的连续性,让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写好观察日记,如《扦插月季》、《种向日葵和篦麻》、《幼树的管理》等课都需要学生长时间的观察管理,有的需要每天浇水,有的需要施肥,有的需要剪枝除草。学生在知识丰富的同时毅力也越来越坚强。我班有名的“淘气生”李成,在我的正确引导和管理下逐渐爱上了劳动课,他为了管好自己的向日葵,天天坚持浇水、施肥、除草、灭虫,各道工序有条不紊,观察日记就记了两大本,最后向日葵获得了丰收,作文水平也跟了上去,由观察日记改编的童话《向日葵梦游记》还得了奖。由此可见,记观察日记对锤炼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等多项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劳动实践 培养 创新能力
劳动课以学习自我服务活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劳动实践是它的主要特色。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劳动课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优化活动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适宜的教学环境是孵化创新人才的温床,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才可以有人格的自由,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这样才利于创新潜能的迸发。平时课上教师要放下架子,低下身子,到学生中去,必要时要手把手的教学生,和学生同喜同乐。只有教师和学生走在一起,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劳动课在学生心里才会变的可亲起来。
教师还要对学生多付出关心、爱心。当学生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要学会放大学生的成功点,忽略不足处,学生的每件作品,不管有多么的蹩脚,都寄托着他们无限的企望,手脚、头脑再“拙”的学生也希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许多“白痴”天才的成功正是由于对自己老师的亲近,对某一科目的偏爱、执着。我校王宁同学是一名成绩差、坏习惯成堆的“刺头”。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是个爱面子的学生,针对这一点,我常常给他表扬和鼓励,多给他露脸的机会,每次回答问题把他安排在好学生之后。一次做泥塑,别的学生都早早地把作品摆在了桌上,而他迟迟不肯拿出,在我的鼓励下他羞怯地拿出了两个鼻子眼都分不开家的小狗。望着不敢抬头的小王宁,我暗暗地想,这样的孩子再也经不住一点打击了,他多么需要鼓励。我便夸张地说,“呀,你的进步真快,你看这只比开始的一只要漂亮百倍了,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一名雕塑大师了。”他听后眼里马上有了光彩,头也高高地抬了起来。从此,他喜欢上了劳动课,成绩也在飞快地进步。因为他既能装也能卸自行车,便主动当起了同学们的义务修理员,他的泥塑作品也特别优秀,还多次为学校争光呢。王宁同学的转变,是因为他的能量在劳动课上可以自由的发挥,他的爱好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师生间的互敬互爱,“差生”才找到了自尊,“优等生”更是如鱼得水,潜能被百分之百的调动出来,创新的火花才“迸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二、打碎框框的束缚,放飞想象的翅膀
“能力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劳动课中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教学中教师不要过于强调答案的统一,不要限制学生的方法,要允许结果的多样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想象。如《房间的整理》,选用同样的生活用品,结果可以是几种、几十种;学生选用不同档次的生活用品,同样可以创造出一样舒适的生活环境。再如,教学《毛线纺织钱包》时,不做示范直接让学生去想象,去纺织。颜色、格式自由选择。还引导他们:除了编织衣服、钱包,你还能编什么?许多学生受到了启发,为自己的文具盒编了外套,给钢笔做了修饰。老师的课桌也快要成了艺术展台,有的学生要为粉笔盒织外套,有的要为教鞭加线坠。班干部突发奇想,为了解决乱丢纸屑的问题,号召每人编一个小纸篓放在书桌里。看学生的想象力被解放后,班级中马上灿烂一片。再如,在教《泥工技法》中,我不对学生做任何要求,只是引导学生可依据课本中的图形进行变化,既可有动物,也可有人物,既可做动态的,也可做静态的,也可以根据故事塑成套的人物形象。结果同学们有的塑出了《西游记》中的人物,有的塑出了《狮子王》中的动物。六一班的学生更是机智灵活,他们集全班智慧塑造了十二生肖群像,惟妙惟肖有大家之风,他们还把这些作品送给了学校当作毕业留念。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开放的劳动是智慧生长的沃土,创造来源于劳动实践。
三、写好观察日记,锤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锤炼学生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的一步。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创造劳动的烘炉里,他们渐渐地会克服自己的弱点,把自己造就成手脑双挥的人才。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课的连续性,让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写好观察日记,如《扦插月季》、《种向日葵和篦麻》、《幼树的管理》等课都需要学生长时间的观察管理,有的需要每天浇水,有的需要施肥,有的需要剪枝除草。学生在知识丰富的同时毅力也越来越坚强。我班有名的“淘气生”李成,在我的正确引导和管理下逐渐爱上了劳动课,他为了管好自己的向日葵,天天坚持浇水、施肥、除草、灭虫,各道工序有条不紊,观察日记就记了两大本,最后向日葵获得了丰收,作文水平也跟了上去,由观察日记改编的童话《向日葵梦游记》还得了奖。由此可见,记观察日记对锤炼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等多项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