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使学生的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复习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必须放在一定的高度,并想方设法抓好。在“依据大纲、立足课本、狠抓主干、全面复习”的基本要求基础上,还要从如何调整好学生心态和如何找到有效的学习路径两方面入手进行高考历史复习工作。
关键词:高考 复习 路径 体会
“高考”,这是个让人恐惧又向往的词语。恐惧,因为它太折磨人,折磨学生、老师、家长,为它吃不好睡不香,为它魂牵梦萦;向往,因为过了这座“独木桥”,就得到了通往理想之路的通行证。因此,高考的复习被放在了一定的高度。
一、调整好学生心态
在正式复习之前,就必须给学生讲清高考在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道路,但它是丰富知识、加强自身素养最好最方便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目前参与社会相对公平的道路。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和谐”师生关系,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减缓考试的心理压力。
二、找到有效的学习路径
1、对教材大纲要有新认识
从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有两点影响了我们对教材大纲的信任:一是考察的知识突破了大纲的“考试范围”,或者是考了课本中的小字内容;二是部分试题较偏,与课本中的知识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摒弃两种倾向:一是完全依据大纲进行复习而不知变通;二是完全抛开大纲而自己“另起炉灶”。
2、复习要有新思路
(1)历史复习的基本要求是“依据大纲、立足课本、狠抓主干、全面复习”。
(2)为了复习好历史以便在考场上拿高分,仅有常规的做法是不够的。复习思路可以进行如下尝试:从政治史观、革命史观转向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渗透新课程理念,重建具有现代化色彩的知识体系。
(3)从局限于课本向拓展知识面转变。读熟课本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在考试中,学生面对新材料往往不知所措,原因在于学生平时阅读量不够,接触新材料少,因此对新材料“过敏”。学生在复习中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课本,寻找一些阅读材料。如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是高考命题热点,但课本中介绍的仅是最基本的知识,复习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寻找这样一些阅读材料:体现儒家思想的名言,儒家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等。
(4)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近几年高考历史都有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如2010年考察了“五德”,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人文史地、文化遗产、人与自然、人文综合的复习。
(5)从平面复习向立体复习转变,即不仅要梳理要点,而且要建立专题,在复习中重建知识体系,如政治专题、经济专题、思想文化专题、国际关系专题、改革专题。
三、方法要有新突破
1、落实基础知识
结合近三年的高考题,可把考点分为已考考点和未考考点。进行这样的区分是为了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所侧重,即对未考考点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复习。
2、培养思维能力
要多角度思考与生成知识。课本中的观点,基本上是已成定论的或者是主流观点。实际上,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有不少人在研究,因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对同一历史事件出现不同的看法;在主流观点之外,有其他不同的观点;对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有人提出了新看法。
3、培养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做材料型题要与依据材料设计问题并重。对于培养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大家都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效果并不理想,这说明仅从做题中培养能力的效果是有限的。
除了做题之外,我们可以立足课本,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根据课本中的某则或某几则材料设计几个问题,并给出答案,然后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做,一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形式的材料;二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四可以学习如何组织答案、规范表达。
四、在高三的下学期,所练试题一定要求精求新,不能搞“题海战术”
一般而言,所练试题要有三种“气息”:学科气息、时代气息、生活气息。
1、学科气息。试题要有历史学科特色。历史学科的特色就是史出、史论一致;体现在试题上,就是通过材料考察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让材料型试题成为试题的主体,而且材料的类型要多样化。
2、时代气息。试题要渗透以史为鉴的教育功能,要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
3、生活气息。近几年高考试题关注社会生活,因此在复习中所练试题的切入点要多考虑身边的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如交通、通讯、文物、节日、新闻报道等。
总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再好的方法,都离不了一个“勤”字,只有把勤奋与有效的方法有机结合,再贯穿始终、坚持不懈,才能翻越一座座高山,走过那座“独木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关键词:高考 复习 路径 体会
“高考”,这是个让人恐惧又向往的词语。恐惧,因为它太折磨人,折磨学生、老师、家长,为它吃不好睡不香,为它魂牵梦萦;向往,因为过了这座“独木桥”,就得到了通往理想之路的通行证。因此,高考的复习被放在了一定的高度。
一、调整好学生心态
在正式复习之前,就必须给学生讲清高考在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道路,但它是丰富知识、加强自身素养最好最方便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目前参与社会相对公平的道路。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和谐”师生关系,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减缓考试的心理压力。
二、找到有效的学习路径
1、对教材大纲要有新认识
从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有两点影响了我们对教材大纲的信任:一是考察的知识突破了大纲的“考试范围”,或者是考了课本中的小字内容;二是部分试题较偏,与课本中的知识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摒弃两种倾向:一是完全依据大纲进行复习而不知变通;二是完全抛开大纲而自己“另起炉灶”。
2、复习要有新思路
(1)历史复习的基本要求是“依据大纲、立足课本、狠抓主干、全面复习”。
(2)为了复习好历史以便在考场上拿高分,仅有常规的做法是不够的。复习思路可以进行如下尝试:从政治史观、革命史观转向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渗透新课程理念,重建具有现代化色彩的知识体系。
(3)从局限于课本向拓展知识面转变。读熟课本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在考试中,学生面对新材料往往不知所措,原因在于学生平时阅读量不够,接触新材料少,因此对新材料“过敏”。学生在复习中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课本,寻找一些阅读材料。如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是高考命题热点,但课本中介绍的仅是最基本的知识,复习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寻找这样一些阅读材料:体现儒家思想的名言,儒家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等。
(4)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近几年高考历史都有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如2010年考察了“五德”,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人文史地、文化遗产、人与自然、人文综合的复习。
(5)从平面复习向立体复习转变,即不仅要梳理要点,而且要建立专题,在复习中重建知识体系,如政治专题、经济专题、思想文化专题、国际关系专题、改革专题。
三、方法要有新突破
1、落实基础知识
结合近三年的高考题,可把考点分为已考考点和未考考点。进行这样的区分是为了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所侧重,即对未考考点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复习。
2、培养思维能力
要多角度思考与生成知识。课本中的观点,基本上是已成定论的或者是主流观点。实际上,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有不少人在研究,因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对同一历史事件出现不同的看法;在主流观点之外,有其他不同的观点;对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有人提出了新看法。
3、培养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做材料型题要与依据材料设计问题并重。对于培养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大家都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效果并不理想,这说明仅从做题中培养能力的效果是有限的。
除了做题之外,我们可以立足课本,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根据课本中的某则或某几则材料设计几个问题,并给出答案,然后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做,一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形式的材料;二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四可以学习如何组织答案、规范表达。
四、在高三的下学期,所练试题一定要求精求新,不能搞“题海战术”
一般而言,所练试题要有三种“气息”:学科气息、时代气息、生活气息。
1、学科气息。试题要有历史学科特色。历史学科的特色就是史出、史论一致;体现在试题上,就是通过材料考察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让材料型试题成为试题的主体,而且材料的类型要多样化。
2、时代气息。试题要渗透以史为鉴的教育功能,要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
3、生活气息。近几年高考试题关注社会生活,因此在复习中所练试题的切入点要多考虑身边的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如交通、通讯、文物、节日、新闻报道等。
总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再好的方法,都离不了一个“勤”字,只有把勤奋与有效的方法有机结合,再贯穿始终、坚持不懈,才能翻越一座座高山,走过那座“独木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