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较长时间采用小学阶段的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对一些物理知识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够全面,分析问题浮浅,相关的综合知识欠缺都是造成错误思维定势的原因。用实验优化教学,让学生不仅记忆结论,而且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物理方法,使思维定势变为正向迁移,对学习产生推动力。
关键词:错误思维定势 分析原因 破解方法
初中物理学科的开设是在八年级,这门学科已经有了小学自然学科为基础,学生在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到了一些浅显易懂的物理知识,但是正式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又会出现思维上的错误定势,这种定势给学习带来负影响,使学生走入误区。我自己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是:学生虽步入初中,但由于较长时间采用了小学阶段的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对一些物理知识只顾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知识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之上,通过什么样的实验得出的,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所以出现生搬硬套的结果。针对现状,我把初中物理力学部分学生常发生的错误思维定势汇总在一起,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破解定势的方法,讲课时及时应对不留后患。
思维定势一 速度的单位m/s比km/h小
分析原因:由于长度的单位中,m比km小,时间的单位中,s比h小。所以学生误认为由m与s结合而成的速度单位m/s也会小。错误来自于没有理解m/s中的斜线符号的真正含义,它是除的意思。
破解方法:老师详细讲解单位的换算过程。
1m/s等于物体在1s的时间内运动了1m;1km/h等于物体在1h的时间内运动了1km,
按1m/s的速度计算,物体在1h也就是3600s的时间运动的距离是3600m=3.6km,所以1m/s比1km/h大。
思维定势二:地球吸引地面及地面附近的物体,而物体不吸引地球
分析原因:学生见过太多物体由于受到竖直向下的地心引力而下落,却一次也没见过地球被物体吸上来。
破解方法:把两个条形磁棒放在两个小车上,异名磁极相对,让学生观察现象,小车相互靠近,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吸引物体的同时,物体也一定吸引地球。
思维定势三:物体受力才会运动,不受力就会停下来
分析原因:学生的生活体验大致如此,他们每天都骑车上学,用力蹬车,车子会动起来,停止用力,运动的车子一会儿停下来。学生的体验给了学生错觉,学生能体验到腿和脚用了力,但腿和脚感觉不到地面对轮胎的摩擦力。是学生的观察和感受不全面,导致了看问题的片面。其实,这不足为奇,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用这片面的表象统治了自然科学很久,直到意大利的伽利略的出现才推翻它。
破解方法: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分析小车在斜面上滑下后,水平滑行距离的远近与水平面的摩擦阻力有关。阻力越小,滑行越远;如果阻力为零,那么小车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可见,小车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恰恰相反,力(摩擦阻力)是改变小车原来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维定势四:用小力推沉重的箱子,推不动是推力小于摩擦力
分析原因:孩子们力气小,真的推不动沉重的箱子,认为自己的力量不足好像不存在错误,但是,从物理角度讲是错的。
破解方法:强调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属于平衡状态,且平衡状态时受平衡力,根据一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所以推力应该等于摩擦力。只有教给学生严格的做题方法才不会出错。
思维定势五:匀速直线前行的汽车,车厢顶部悬挂一物体,物体下落后,落在悬挂点的后面
分析原因:学生对运动的汽车具有惯性印象极深,没考虑车上的物体也有惯性。
破解方法:讲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车上的物体由于惯性落下后仍然保持向前的速度与汽车一起运动,应落在悬挂点的正下方。
思维定势六:汽车行驶速度大,惯性大
分析原因:交通法规的制定和交通事故的产生多是由汽车超速引起的,可能学生认为速度大刹车时,留下的黑线长,就是惯性大,没有真正明白惯性大小的物理意义。
破解方法:讲解惯性的大小是改变原有状态的难易程度。若原有状态容易改变,就叫惯性小;若原有状态不易改变,就叫惯性大。举例,启动一小轿车和启动一大货车比较,哪一个提速快?学生知道小轿车提速快,原有状态容易改变,惯性小。所以,质量小,惯性小。质量大,惯性大。
思维定势七:压力的大小等于物重
分析原因:学生平时看见的地面、路面、桌面承受的压力多缘于物体所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这些情况下,F=G成立,但并不是所有支持面受到的压力都是物重引起的。
破解方法:只有全面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才能否定以上结论。把一个图钉压入竖直墙的里面,压力是钉子的重引起的吗?显然不是。这说明压力不等于物重,而等于外界手对图钉的按力。
思维定势八:在水中上浮的物體比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分析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之一是,当浮力大于物重时,物体上浮。学生断章取意,认为上浮的物体浮力大,熟不知,是浮力大于自身重力而不是大于别物所受浮力。
破解方法:讲解比较浮力大小的几种方法。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如果在同一种液体中上浮的物体比下沉的物体体积小,那么下沉的物体所受浮力大。
思维定势九:功率大的机械效率大
分析原因:平时语文中的词语使用次数多,久而久之,学生习以为然。其实,物理中的术语有特定含义,与文学含义根本不同,必须加以纠正。
破除方法:讲解功率大在物理学中是做功快的意思,机械效率高是额外功少的意思。这两个概念并不关联,没有因果关系。
思维定势十:使用轮轴一定省力
分析原因: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许多方便,他们片面的认为使用轮轴就是为了省力。
破解原因:省力与否的判断,虚分析动力臂的长短。当动力加在轮上时,动力臂等于轮半径,动力臂长,省力。当动力加在轴上,动力臂等于轴半径,动力臂短,费力。自行车的后轮就是费力。
总之,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够全面,分析问题停留在表面,相关的综合知识欠缺,都会导致初学物理时出现错误定势。强化物理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是破除错误思维定势的有效措施。物理规律的学习不能只记忆结论,而且要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是思维定势变成正向迁移,然后对学习产生推动力。
关键词:错误思维定势 分析原因 破解方法
初中物理学科的开设是在八年级,这门学科已经有了小学自然学科为基础,学生在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到了一些浅显易懂的物理知识,但是正式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又会出现思维上的错误定势,这种定势给学习带来负影响,使学生走入误区。我自己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是:学生虽步入初中,但由于较长时间采用了小学阶段的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对一些物理知识只顾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知识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之上,通过什么样的实验得出的,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所以出现生搬硬套的结果。针对现状,我把初中物理力学部分学生常发生的错误思维定势汇总在一起,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破解定势的方法,讲课时及时应对不留后患。
思维定势一 速度的单位m/s比km/h小
分析原因:由于长度的单位中,m比km小,时间的单位中,s比h小。所以学生误认为由m与s结合而成的速度单位m/s也会小。错误来自于没有理解m/s中的斜线符号的真正含义,它是除的意思。
破解方法:老师详细讲解单位的换算过程。
1m/s等于物体在1s的时间内运动了1m;1km/h等于物体在1h的时间内运动了1km,
按1m/s的速度计算,物体在1h也就是3600s的时间运动的距离是3600m=3.6km,所以1m/s比1km/h大。
思维定势二:地球吸引地面及地面附近的物体,而物体不吸引地球
分析原因:学生见过太多物体由于受到竖直向下的地心引力而下落,却一次也没见过地球被物体吸上来。
破解方法:把两个条形磁棒放在两个小车上,异名磁极相对,让学生观察现象,小车相互靠近,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吸引物体的同时,物体也一定吸引地球。
思维定势三:物体受力才会运动,不受力就会停下来
分析原因:学生的生活体验大致如此,他们每天都骑车上学,用力蹬车,车子会动起来,停止用力,运动的车子一会儿停下来。学生的体验给了学生错觉,学生能体验到腿和脚用了力,但腿和脚感觉不到地面对轮胎的摩擦力。是学生的观察和感受不全面,导致了看问题的片面。其实,这不足为奇,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用这片面的表象统治了自然科学很久,直到意大利的伽利略的出现才推翻它。
破解方法: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分析小车在斜面上滑下后,水平滑行距离的远近与水平面的摩擦阻力有关。阻力越小,滑行越远;如果阻力为零,那么小车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可见,小车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恰恰相反,力(摩擦阻力)是改变小车原来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维定势四:用小力推沉重的箱子,推不动是推力小于摩擦力
分析原因:孩子们力气小,真的推不动沉重的箱子,认为自己的力量不足好像不存在错误,但是,从物理角度讲是错的。
破解方法:强调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属于平衡状态,且平衡状态时受平衡力,根据一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所以推力应该等于摩擦力。只有教给学生严格的做题方法才不会出错。
思维定势五:匀速直线前行的汽车,车厢顶部悬挂一物体,物体下落后,落在悬挂点的后面
分析原因:学生对运动的汽车具有惯性印象极深,没考虑车上的物体也有惯性。
破解方法:讲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车上的物体由于惯性落下后仍然保持向前的速度与汽车一起运动,应落在悬挂点的正下方。
思维定势六:汽车行驶速度大,惯性大
分析原因:交通法规的制定和交通事故的产生多是由汽车超速引起的,可能学生认为速度大刹车时,留下的黑线长,就是惯性大,没有真正明白惯性大小的物理意义。
破解方法:讲解惯性的大小是改变原有状态的难易程度。若原有状态容易改变,就叫惯性小;若原有状态不易改变,就叫惯性大。举例,启动一小轿车和启动一大货车比较,哪一个提速快?学生知道小轿车提速快,原有状态容易改变,惯性小。所以,质量小,惯性小。质量大,惯性大。
思维定势七:压力的大小等于物重
分析原因:学生平时看见的地面、路面、桌面承受的压力多缘于物体所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这些情况下,F=G成立,但并不是所有支持面受到的压力都是物重引起的。
破解方法:只有全面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才能否定以上结论。把一个图钉压入竖直墙的里面,压力是钉子的重引起的吗?显然不是。这说明压力不等于物重,而等于外界手对图钉的按力。
思维定势八:在水中上浮的物體比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分析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之一是,当浮力大于物重时,物体上浮。学生断章取意,认为上浮的物体浮力大,熟不知,是浮力大于自身重力而不是大于别物所受浮力。
破解方法:讲解比较浮力大小的几种方法。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如果在同一种液体中上浮的物体比下沉的物体体积小,那么下沉的物体所受浮力大。
思维定势九:功率大的机械效率大
分析原因:平时语文中的词语使用次数多,久而久之,学生习以为然。其实,物理中的术语有特定含义,与文学含义根本不同,必须加以纠正。
破除方法:讲解功率大在物理学中是做功快的意思,机械效率高是额外功少的意思。这两个概念并不关联,没有因果关系。
思维定势十:使用轮轴一定省力
分析原因: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许多方便,他们片面的认为使用轮轴就是为了省力。
破解原因:省力与否的判断,虚分析动力臂的长短。当动力加在轮上时,动力臂等于轮半径,动力臂长,省力。当动力加在轴上,动力臂等于轴半径,动力臂短,费力。自行车的后轮就是费力。
总之,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够全面,分析问题停留在表面,相关的综合知识欠缺,都会导致初学物理时出现错误定势。强化物理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是破除错误思维定势的有效措施。物理规律的学习不能只记忆结论,而且要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是思维定势变成正向迁移,然后对学习产生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