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如何克服传统教学“复习新课一一讲授新课一练习巩固”模式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传统的、现代的)设计出与讲授内容和学生基础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重视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启迪学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践证
明,学生对老师创设的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只要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就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教学便富有生命力,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就大大增强。
二、保护学生自尊心,增强学习原动力
自尊心是自我尊重的一种需要,要是这种需要遭到破坏,学生就会有挫败感。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一个学生经常爱举手发言,但经常出错,学生和教师对其投以不屑的目光,甚至是嘲讽,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就再也不愿意回答问题了。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原动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完“射线”后,教师说:“我们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一举射线的例子吗?”一学生说:“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教师说:“你们有意见吗?”绝大多数同学都感到很疑惑,而教师却这样引导说:“那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教师面對学生的这种回答,没有给学生当头一棒或是跟着大家哄笑,而是镇定自如、机智幽默地用“两个假定”为孩子们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既使孩子认识到了自己所举例子的片面性,又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质疑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改进教学手段,就是要运用直观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具、课件、情境等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亲“三动”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形成过程。真正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的经历中获得新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先练后讲或先学后教,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教师的大胆创新意识,在课堂上不仅会促进学生主体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会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先练后讲”就是将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需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要一下子把结论塞给学生,使之食而不知其味。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首先让学生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8/12+6/12,动笔算,动口讲,再让学生把分数化筒。然后启发学生思考:“2/3+2/3”这两个分数的加法,怎样求它们的和呢?全体学生动笔试算,教師巡视中发现有三种情况并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方法简便?最后学生主动发现:先将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相加的法则计算。同学们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发现新知识,学起来兴趣大,积极性高,特别肯动脑筋。
四、教学策略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应因材施教,但目前教师往往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一个指令,致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肯定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要求上,应变“平均主义”、“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竖式计算15-9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先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五、重视思想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然而数学思想的教育和数学方法的结合是前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六、联系现实生活,激发思维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和实践中哪些地方有数学,哪些地方要用数学,怎样用数学。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活动,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如一位教师在上“可能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现象的存在,以渗透概率思想,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1号盒子里装有桃子与枇杷,在2号、3号盒子里分别全装上桃子和枇杷,然后让一个学生在装有桃子与枇杷的盒子里摸,然后让学生猜,学生有时能猜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情可能。接下来,老师说:“你们既然玩得高兴,老师也想玩玩,但是老师会变魔术,你们想老师摸出什么,老师就能摸出什么。”学生个个喊着小嘴说:“不可能。”老师说:“那试试。”学生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桃子”,教师一听学生喊桃子,就在2号盒子里摸出一个桃子,“枇杷”,这时教师又在3号盒子里摸出一个枇杷,没几个回合,学生便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站起来七嘴八舌地说:“2号盒子里全是桃子”“3号盒子里全是枇杷”,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说:“2号盒子全是挑子,所以每次摸出的一定是什么?(桃子),那一定不可能摸出什么?(枇杷、苹果、香蕉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一、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传统的、现代的)设计出与讲授内容和学生基础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重视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启迪学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践证
明,学生对老师创设的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只要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就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教学便富有生命力,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就大大增强。
二、保护学生自尊心,增强学习原动力
自尊心是自我尊重的一种需要,要是这种需要遭到破坏,学生就会有挫败感。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一个学生经常爱举手发言,但经常出错,学生和教师对其投以不屑的目光,甚至是嘲讽,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就再也不愿意回答问题了。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原动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完“射线”后,教师说:“我们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一举射线的例子吗?”一学生说:“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教师说:“你们有意见吗?”绝大多数同学都感到很疑惑,而教师却这样引导说:“那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教师面對学生的这种回答,没有给学生当头一棒或是跟着大家哄笑,而是镇定自如、机智幽默地用“两个假定”为孩子们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既使孩子认识到了自己所举例子的片面性,又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质疑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改进教学手段,就是要运用直观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具、课件、情境等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亲“三动”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形成过程。真正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的经历中获得新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先练后讲或先学后教,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教师的大胆创新意识,在课堂上不仅会促进学生主体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会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先练后讲”就是将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需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要一下子把结论塞给学生,使之食而不知其味。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首先让学生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8/12+6/12,动笔算,动口讲,再让学生把分数化筒。然后启发学生思考:“2/3+2/3”这两个分数的加法,怎样求它们的和呢?全体学生动笔试算,教師巡视中发现有三种情况并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方法简便?最后学生主动发现:先将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相加的法则计算。同学们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发现新知识,学起来兴趣大,积极性高,特别肯动脑筋。
四、教学策略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应因材施教,但目前教师往往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一个指令,致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肯定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要求上,应变“平均主义”、“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竖式计算15-9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先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五、重视思想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然而数学思想的教育和数学方法的结合是前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六、联系现实生活,激发思维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和实践中哪些地方有数学,哪些地方要用数学,怎样用数学。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活动,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如一位教师在上“可能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现象的存在,以渗透概率思想,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1号盒子里装有桃子与枇杷,在2号、3号盒子里分别全装上桃子和枇杷,然后让一个学生在装有桃子与枇杷的盒子里摸,然后让学生猜,学生有时能猜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情可能。接下来,老师说:“你们既然玩得高兴,老师也想玩玩,但是老师会变魔术,你们想老师摸出什么,老师就能摸出什么。”学生个个喊着小嘴说:“不可能。”老师说:“那试试。”学生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桃子”,教师一听学生喊桃子,就在2号盒子里摸出一个桃子,“枇杷”,这时教师又在3号盒子里摸出一个枇杷,没几个回合,学生便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站起来七嘴八舌地说:“2号盒子里全是桃子”“3号盒子里全是枇杷”,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说:“2号盒子全是挑子,所以每次摸出的一定是什么?(桃子),那一定不可能摸出什么?(枇杷、苹果、香蕉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