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武汉“解封”的背景下,CGTN《视点》栏目团队前往武汉,通过专访、探访、微视频、Vlog等多种形式,制作了“武汉‘欣’声”系列节目,有针对性地回应热点,建构关于抗疫的中国话语,对外媒针对武汉的片面或抹黑报道形成了制衡,主动引导舆论。
【关 键 词】武汉;CGTN;《视点》;引导舆论
2020年4月初,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步呈现形势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4月8日零时起,“封城”76天的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在武汉“解封”之后,CGTN《视点》栏目团队前往武汉进行为期近两周的采访报道。在信息海量、话题疲劳以及国际舆论环境复杂的背景下,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新话题、新角度、新表现形式,制作了“武汉‘欣’声”系列节目。讲述武汉抗疫“新故事”,有针对性地回应热点,建构中国抗疫话语,对外媒针对武汉的片面或抹黑报道形成了制衡,主动引导舆论。
一、报道策划:主动设置议题为国际舆论提供平衡性声音
新冠肺炎疫情平稳之后,大批外媒记者进入武汉采访。4月13日,CGTN决定派出《视点》栏目团队前往武汉,制作有分量、有针对性的对外报道——“武汉‘欣’声”系列报道,为国际舆论提供客观的平衡性的声音。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专访和探访,并在现场拍摄微视频评论产品,所有内容均为融媒体产品,网络先行。
(一)挖掘报道题材
节目团队在制定报道框架后,基于以下几点着手挖掘报道题材以创新报道思路:第一,“抗疫”相关话题已持续报道了近三个月,中国的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以及各国媒体人员云集武汉,要挖掘出“新故事”才能产生反响。第二,《视点》栏目团队一直在后方关注和讨论疫情,对前方的情况并不熟悉,资源有限,而地方政府对采访也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第三,国际受众对于中国在疫情初期的表现存在成见和误解,且思维惯性很大,做到有效平衡报道需要技巧。
结合对形势的调研和与CGTN前方记者的沟通摸底,《视点》栏目团队完善了设备需求,调整了计划和预期。此外,与武汉当地媒体同行的交流也为题材细化提供了参考,包括武汉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高,当地小龙虾、茶叶等农产品滞销等。
(二)拟订报道计划
在调研和讨论中,报道的主线逐渐清晰:第一,武汉抗疫成果来之不易,恢复之路面临诸多挑战,英雄城市仍需坚守。第二,有力回应外界质疑,例如“疫情上报第一人”到底是谁、疫情数据是否存在隐瞒、善后处理方式如何等。第三,人权、民生和抗疫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第四,疫情中民众展现了怎样的隐忍与力量。根据上述报道主线,形成了“武汉‘欣’声”系列节目初步报道计划(如表1所示)。
(三)细化报道方案
在报道方案初步拟订后,频道负责人和节目团队对其进行了讨论,栏目主持人刘欣建议对方案进一步细化:对海外媒体高度关注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进行专访或探访;报道疫苗研发过程中的外籍志愿者等;追踪下沉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的一天;讲述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庭的故事;聚焦身在武汉的外媒记者,观察他们怎样报道“解封”之后的武汉。专访的重点是张继先,因为她最早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苗头,并和院方一起坚持上报,是湖北“疫情上报第一人”。
另外,刘欣建议,改变过去报道现场写完稿件对着提词器念的做法,采取边走边议的形式,就外媒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点评,在后期编辑过程中适当跳跃,使报道的呈现更加灵动、更有说服力。
总之,这一系列报道的主旨就是通过专访、探访的形式,建构关于抗疫的中国话语,有针对性地回应热点问题。
二、报道实施:遵循主线和灵活机动相结合
“武汉‘欣’声”系列报道的制作时间跨度为2020年4月16日~5月12日(从报道团队抵达武汉开始至回到北京隔离14天结束)。报道形态包括深度专访、实地探访、微视频、新媒体直播和中英文新媒体碎片化传播。
(一)围绕热点,及时有力回应外界质疑
对比最初的策划和最终呈现的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一些重要设想均得以实现,比如对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医务人员张继先的采访,鲜活呈現留学生、下沉社区党员干部、当地居民和志愿者的故事等。虽然没有实现对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的专访,但是增加了对武汉生鲜市场的探访和讨论,这是节目团队到前方后,根据外媒关注热点以及当地最新动态临时调整决定的。事实证明,这一选题相当及时且有针对性。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质疑中国新冠肺炎死亡数字的回应,专访中美病毒学家谈美国某市长自曝2019年11月或已感染新冠肺炎,以及回应美国在无证据前提下指控病毒起源于武汉病毒研究所等选题,也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临时调整的结果。此外,到武汉之后,节目团队发现,当地民众的声音并没有对外得到集中体现,而他们的声音对海外受众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增加了街采,让老百姓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武汉的抗疫故事,并发布在海外社交媒体推特平台上,效果良好。总体来说,节目团队在前期策划和灵活机动中找到了平衡点,既不偏离主线,又不僵化,把初衷和动态灵活结合起来。
(二)“眼见为实”,打造“热搜第一”
张继先医生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作为“疫情上报第一人”,她是节目团队自策划起就主攻的专访对象。2019年12月27日,张继先向医院有关负责人汇报了“一家三口病人感染病毒性肺炎但是流感相关检查均呈阴性”的情况,这提示病人感染的可能是一种新型病毒,医院立即向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上报。在收治更多病人之后,张继先又在12月29日进一步上报。根据她的发现,有关部门通过病原检测判定引起这一肺炎的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不少媒体都对张继先进行过报道,但是她在国内特别是国外受众中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要让专访独具一格、一炮打响,就不能止步于主持人与嘉宾坐下来一对一专访这种司空见惯的形式,因为光靠语言很难树立张继先作为“疫情上报第一人”这一形象,遑论扭转外界的认知误区。要让专访更有说服力,要让张继先拿出实据并展示给观众。为了不给医院过多的心理压力,节目主持人刘欣在见到医院负责人和张继先医生之后才提出了这个要求,这样的“突然袭击”也凸显了整个过程的真实性。 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是可行的。经过刘欣的提醒,院方找到了一张12月27日张继先接触了最初的3名患者后第一次会诊记录的照片,上面有张继先的签名和日期。另外,张继先还回忆起自己有一个会诊记录本,记录了2019年12月29日更多患者出现后,更大范围专家会诊的内容,但锁在红区办公室的档案柜里,很久没有人进去过。出于电视播出效果考虑,节目团队决定使用12月29日的会诊记录本来讲述这个故事。虽然从时间上来说,它不是最早的证据,但是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更直观、更有冲击力。此外,在具体展示时机上也需要斟酌,是在专访过程中请张继先拿出文本进行讨论,还是在探访张继先工作场所中首次亮相。最终节目采用了后者,从而在确保内容真实准确的基础上,通过编排增加内容的冲击力。4月18日上午,节目主持人刘欣在张继先工作的地方对她进行了专访。整个采访过程包括两部分:一是专访,问题涉及疫情上报过程、有关部门的反应、对疫情的看法等;二是探访张继先工作的地方,包括向刘欣展示会诊记录。
在新媒体发稿过程中曾经出现分歧。刘欣认为,张继先展示会诊记录本这个视频本身已能说明问题,可以独立成片,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还需突出最关键的专访,把这件事的意义再提亮一下。最终呈现的版本是:在展示视频之后加了三段问答,一是张继先怎样评价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反应,二是她有没有预料到病毒传染性如此之强,三是既然专家怀疑病毒存在人传人的可能,为何没有更早提醒公众。这样一段近7分钟的视频一气呵成,有图有真相,有点有面,有破有立。
内容完成之后的挑战就是怎样让这个话题引起关注。经过商议,节目团队采用了“武汉最初7例新冠病例会诊记录首次曝光”的话题标签,发布时间是4月18日22:22。这条微博发出之后,23:01就被《人民日报》微博全文转发。截至4月19日,该视频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名,浏览量超过4亿人次,并被央视新闻、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转发。一个关于旧话题的新热点就这样诞生了,节目团队用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把大家已经知晓的人物故事讲得更深、更透,产生了冲击力。而白纸黑字的“证据”展示具有语言无法替代的说服力。
采访张继先的完整版节目于4月21日在CGTN电视端播出。这个采访引起了不少海外觀众的注意和高度评价。一名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负责人称,刘欣的采访“技巧娴熟、引人入胜”(skillful and fascinating);一名美国主流电视台资深驻华记者称,刘欣的采访“提供了大量有益信息”(very informative);美国热播电视剧《豪斯医生》的顾问、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丽萨·桑德斯说,对张继先的采访“令人入迷”,张继先的故事如果被改编成《豪斯医生》的话,一定是很短的一集,因为她很快就找到了神秘疾病背后的秘密。实践证明,把生动的视觉语言与严谨的专访结合起来,可以塑造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增加观点说服力,更加深入人心。这期节目为在海内外进一步树立张继先作为“疫情上报第一人”的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大胆触碰,善于把控敏感话题
虽然节目团队在前期策划中没有特别关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以及武汉其他的生鲜市场,但是随着舆情的发展,它们越来越被推到风口浪尖。美西方对病毒起源恶意猜测,对中国生活方式无端诋毁和歪曲。中美外交主管部门发言人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次针锋相对的互动。一方面,所谓湿货市场的安全问题一直被炒作。另一方面,武汉“封城”结束,为了就业和百姓生计,生鲜市场重启,却引来了一些国外领导人或分析人士的批判,比如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认为这个决定“unfathomable”(难以理解);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要求中国永久关闭所谓“野生动物湿货市场”,一时舆论哗然。因此,探访生鲜市场成了节目的一个重要议题,从新媒体传播效果来看,这个话题的关注度相当高,及时回应很有必要。
节目团队采取了先去现场观察、边走边看的拍摄手法。4月19日上午,团队对武汉三家农贸市场进行了踩点和初步拍摄,首先是外媒曾经报道过的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随后是位于市区的两家生鲜市场。刘欣边走边拍边观察边评论,争取把能够选取的点都记录下来。这样的探访比较生动有趣,但是由于前期调研工作不够到位,效率并不高。尽管如此,第一天的实地考察初步展示了武汉生鲜市场的概貌和氛围。节目团队也有不少发现:第一,生鲜市场重启,相关从业者经过76天的“封城”重启生计。第二,武汉市区内所有425个生鲜市场都从4月13日开始进行升级改造,因此摊贩们暂时将菜品挪到菜场外部露天交易。第三,生鲜市场的确有一些潜在的卫生问题,比如当街宰杀活鱼,鸡鸭肉类不能冰鲜销售。由于武汉市内生鲜市场刚开始集中改造,节目团队认为需采访相关部门的代表,否则这一话题是不完整的。幸运的是,两天之后,武汉水果湖生鲜市场的负责人和监管部门的代表愿意接受采访。经过对第四个市场的走访拍摄和对相关人士的现场专访,整个故事完整起来。
节目团队希望受众通过观看此节目能够认识到,生鲜市场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很多人的生计。与此同时,经过这场疫情,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这些市场的确存在食品安全卫生和隐患,会影响公众健康,亟须改造。在保留市民生活文化传统的同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民众负责任的态度。至于这是否从侧面佐证病毒来自华南海鲜市场,根据张继先医生的表述,她收治的最初三名患者和该市场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因此并不能简单得出任何结论。而且,去论证病毒是否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反倒是陷入了西方话语陷阱。走访拍摄发出的信息其实就是自信,不怕看,不回避。
2020年4月24日,时长30分钟的探访武汉生鲜市场相关节目在CGTN电视端播出。节目以刘欣的探访开始,后半段刘欣从武汉前方通过连线方式参与演播室讨论。与此同时,以“蓬佩奥偷换中国农贸市场概念”为话题的新媒体端内容发布获得网友积极评价,获得全球阅读量57.3万人次,总互动3554人次,视频观看量19.6万人次。有网友中肯地回复说,根据自己在中国6年、其中武汉3年的生活经历,从未在类似的农贸市场见到某些媒体所称的怪象。但这些市场确实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改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三、回顾与总结
总体来看,此次“武汉‘欣’声”系列报道建立在前期周密策划的基础上,并在实践中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虽然报道内容与策划并不完全契合,但一些重要目标得到实现,并引起较大反响,整个系列受到各方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认为,该系列是公共卫生领域“极佳的报道”,反映了一线声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学生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此外,该系列报道是在复杂舆论斗争中敏感话题处理的一次大胆有益尝试,用事实说话,勇于直面问题,善于做出回答,取得了积极效果。虽然节目在采制中还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调研工作不够充分、字幕和配音可以更合理、设备准备上未能完全满足前方各种场景的需求等。但是,节目团队尽一切努力捕捉抗疫一线群体的人性光辉,讲述各方为战胜疫情做出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的故事,为他们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和敬意。
(责任编辑:林凌)
【关 键 词】武汉;CGTN;《视点》;引导舆论
2020年4月初,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步呈现形势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4月8日零时起,“封城”76天的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在武汉“解封”之后,CGTN《视点》栏目团队前往武汉进行为期近两周的采访报道。在信息海量、话题疲劳以及国际舆论环境复杂的背景下,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新话题、新角度、新表现形式,制作了“武汉‘欣’声”系列节目。讲述武汉抗疫“新故事”,有针对性地回应热点,建构中国抗疫话语,对外媒针对武汉的片面或抹黑报道形成了制衡,主动引导舆论。
一、报道策划:主动设置议题为国际舆论提供平衡性声音
新冠肺炎疫情平稳之后,大批外媒记者进入武汉采访。4月13日,CGTN决定派出《视点》栏目团队前往武汉,制作有分量、有针对性的对外报道——“武汉‘欣’声”系列报道,为国际舆论提供客观的平衡性的声音。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专访和探访,并在现场拍摄微视频评论产品,所有内容均为融媒体产品,网络先行。
(一)挖掘报道题材
节目团队在制定报道框架后,基于以下几点着手挖掘报道题材以创新报道思路:第一,“抗疫”相关话题已持续报道了近三个月,中国的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以及各国媒体人员云集武汉,要挖掘出“新故事”才能产生反响。第二,《视点》栏目团队一直在后方关注和讨论疫情,对前方的情况并不熟悉,资源有限,而地方政府对采访也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第三,国际受众对于中国在疫情初期的表现存在成见和误解,且思维惯性很大,做到有效平衡报道需要技巧。
结合对形势的调研和与CGTN前方记者的沟通摸底,《视点》栏目团队完善了设备需求,调整了计划和预期。此外,与武汉当地媒体同行的交流也为题材细化提供了参考,包括武汉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高,当地小龙虾、茶叶等农产品滞销等。
(二)拟订报道计划
在调研和讨论中,报道的主线逐渐清晰:第一,武汉抗疫成果来之不易,恢复之路面临诸多挑战,英雄城市仍需坚守。第二,有力回应外界质疑,例如“疫情上报第一人”到底是谁、疫情数据是否存在隐瞒、善后处理方式如何等。第三,人权、民生和抗疫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第四,疫情中民众展现了怎样的隐忍与力量。根据上述报道主线,形成了“武汉‘欣’声”系列节目初步报道计划(如表1所示)。
(三)细化报道方案
在报道方案初步拟订后,频道负责人和节目团队对其进行了讨论,栏目主持人刘欣建议对方案进一步细化:对海外媒体高度关注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进行专访或探访;报道疫苗研发过程中的外籍志愿者等;追踪下沉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的一天;讲述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庭的故事;聚焦身在武汉的外媒记者,观察他们怎样报道“解封”之后的武汉。专访的重点是张继先,因为她最早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苗头,并和院方一起坚持上报,是湖北“疫情上报第一人”。
另外,刘欣建议,改变过去报道现场写完稿件对着提词器念的做法,采取边走边议的形式,就外媒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点评,在后期编辑过程中适当跳跃,使报道的呈现更加灵动、更有说服力。
总之,这一系列报道的主旨就是通过专访、探访的形式,建构关于抗疫的中国话语,有针对性地回应热点问题。
二、报道实施:遵循主线和灵活机动相结合
“武汉‘欣’声”系列报道的制作时间跨度为2020年4月16日~5月12日(从报道团队抵达武汉开始至回到北京隔离14天结束)。报道形态包括深度专访、实地探访、微视频、新媒体直播和中英文新媒体碎片化传播。
(一)围绕热点,及时有力回应外界质疑
对比最初的策划和最终呈现的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一些重要设想均得以实现,比如对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医务人员张继先的采访,鲜活呈現留学生、下沉社区党员干部、当地居民和志愿者的故事等。虽然没有实现对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的专访,但是增加了对武汉生鲜市场的探访和讨论,这是节目团队到前方后,根据外媒关注热点以及当地最新动态临时调整决定的。事实证明,这一选题相当及时且有针对性。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质疑中国新冠肺炎死亡数字的回应,专访中美病毒学家谈美国某市长自曝2019年11月或已感染新冠肺炎,以及回应美国在无证据前提下指控病毒起源于武汉病毒研究所等选题,也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临时调整的结果。此外,到武汉之后,节目团队发现,当地民众的声音并没有对外得到集中体现,而他们的声音对海外受众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增加了街采,让老百姓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武汉的抗疫故事,并发布在海外社交媒体推特平台上,效果良好。总体来说,节目团队在前期策划和灵活机动中找到了平衡点,既不偏离主线,又不僵化,把初衷和动态灵活结合起来。
(二)“眼见为实”,打造“热搜第一”
张继先医生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作为“疫情上报第一人”,她是节目团队自策划起就主攻的专访对象。2019年12月27日,张继先向医院有关负责人汇报了“一家三口病人感染病毒性肺炎但是流感相关检查均呈阴性”的情况,这提示病人感染的可能是一种新型病毒,医院立即向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上报。在收治更多病人之后,张继先又在12月29日进一步上报。根据她的发现,有关部门通过病原检测判定引起这一肺炎的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不少媒体都对张继先进行过报道,但是她在国内特别是国外受众中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要让专访独具一格、一炮打响,就不能止步于主持人与嘉宾坐下来一对一专访这种司空见惯的形式,因为光靠语言很难树立张继先作为“疫情上报第一人”这一形象,遑论扭转外界的认知误区。要让专访更有说服力,要让张继先拿出实据并展示给观众。为了不给医院过多的心理压力,节目主持人刘欣在见到医院负责人和张继先医生之后才提出了这个要求,这样的“突然袭击”也凸显了整个过程的真实性。 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是可行的。经过刘欣的提醒,院方找到了一张12月27日张继先接触了最初的3名患者后第一次会诊记录的照片,上面有张继先的签名和日期。另外,张继先还回忆起自己有一个会诊记录本,记录了2019年12月29日更多患者出现后,更大范围专家会诊的内容,但锁在红区办公室的档案柜里,很久没有人进去过。出于电视播出效果考虑,节目团队决定使用12月29日的会诊记录本来讲述这个故事。虽然从时间上来说,它不是最早的证据,但是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更直观、更有冲击力。此外,在具体展示时机上也需要斟酌,是在专访过程中请张继先拿出文本进行讨论,还是在探访张继先工作场所中首次亮相。最终节目采用了后者,从而在确保内容真实准确的基础上,通过编排增加内容的冲击力。4月18日上午,节目主持人刘欣在张继先工作的地方对她进行了专访。整个采访过程包括两部分:一是专访,问题涉及疫情上报过程、有关部门的反应、对疫情的看法等;二是探访张继先工作的地方,包括向刘欣展示会诊记录。
在新媒体发稿过程中曾经出现分歧。刘欣认为,张继先展示会诊记录本这个视频本身已能说明问题,可以独立成片,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还需突出最关键的专访,把这件事的意义再提亮一下。最终呈现的版本是:在展示视频之后加了三段问答,一是张继先怎样评价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反应,二是她有没有预料到病毒传染性如此之强,三是既然专家怀疑病毒存在人传人的可能,为何没有更早提醒公众。这样一段近7分钟的视频一气呵成,有图有真相,有点有面,有破有立。
内容完成之后的挑战就是怎样让这个话题引起关注。经过商议,节目团队采用了“武汉最初7例新冠病例会诊记录首次曝光”的话题标签,发布时间是4月18日22:22。这条微博发出之后,23:01就被《人民日报》微博全文转发。截至4月19日,该视频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名,浏览量超过4亿人次,并被央视新闻、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转发。一个关于旧话题的新热点就这样诞生了,节目团队用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把大家已经知晓的人物故事讲得更深、更透,产生了冲击力。而白纸黑字的“证据”展示具有语言无法替代的说服力。
采访张继先的完整版节目于4月21日在CGTN电视端播出。这个采访引起了不少海外觀众的注意和高度评价。一名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负责人称,刘欣的采访“技巧娴熟、引人入胜”(skillful and fascinating);一名美国主流电视台资深驻华记者称,刘欣的采访“提供了大量有益信息”(very informative);美国热播电视剧《豪斯医生》的顾问、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丽萨·桑德斯说,对张继先的采访“令人入迷”,张继先的故事如果被改编成《豪斯医生》的话,一定是很短的一集,因为她很快就找到了神秘疾病背后的秘密。实践证明,把生动的视觉语言与严谨的专访结合起来,可以塑造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增加观点说服力,更加深入人心。这期节目为在海内外进一步树立张继先作为“疫情上报第一人”的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大胆触碰,善于把控敏感话题
虽然节目团队在前期策划中没有特别关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以及武汉其他的生鲜市场,但是随着舆情的发展,它们越来越被推到风口浪尖。美西方对病毒起源恶意猜测,对中国生活方式无端诋毁和歪曲。中美外交主管部门发言人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次针锋相对的互动。一方面,所谓湿货市场的安全问题一直被炒作。另一方面,武汉“封城”结束,为了就业和百姓生计,生鲜市场重启,却引来了一些国外领导人或分析人士的批判,比如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认为这个决定“unfathomable”(难以理解);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要求中国永久关闭所谓“野生动物湿货市场”,一时舆论哗然。因此,探访生鲜市场成了节目的一个重要议题,从新媒体传播效果来看,这个话题的关注度相当高,及时回应很有必要。
节目团队采取了先去现场观察、边走边看的拍摄手法。4月19日上午,团队对武汉三家农贸市场进行了踩点和初步拍摄,首先是外媒曾经报道过的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随后是位于市区的两家生鲜市场。刘欣边走边拍边观察边评论,争取把能够选取的点都记录下来。这样的探访比较生动有趣,但是由于前期调研工作不够到位,效率并不高。尽管如此,第一天的实地考察初步展示了武汉生鲜市场的概貌和氛围。节目团队也有不少发现:第一,生鲜市场重启,相关从业者经过76天的“封城”重启生计。第二,武汉市区内所有425个生鲜市场都从4月13日开始进行升级改造,因此摊贩们暂时将菜品挪到菜场外部露天交易。第三,生鲜市场的确有一些潜在的卫生问题,比如当街宰杀活鱼,鸡鸭肉类不能冰鲜销售。由于武汉市内生鲜市场刚开始集中改造,节目团队认为需采访相关部门的代表,否则这一话题是不完整的。幸运的是,两天之后,武汉水果湖生鲜市场的负责人和监管部门的代表愿意接受采访。经过对第四个市场的走访拍摄和对相关人士的现场专访,整个故事完整起来。
节目团队希望受众通过观看此节目能够认识到,生鲜市场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很多人的生计。与此同时,经过这场疫情,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这些市场的确存在食品安全卫生和隐患,会影响公众健康,亟须改造。在保留市民生活文化传统的同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民众负责任的态度。至于这是否从侧面佐证病毒来自华南海鲜市场,根据张继先医生的表述,她收治的最初三名患者和该市场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因此并不能简单得出任何结论。而且,去论证病毒是否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反倒是陷入了西方话语陷阱。走访拍摄发出的信息其实就是自信,不怕看,不回避。
2020年4月24日,时长30分钟的探访武汉生鲜市场相关节目在CGTN电视端播出。节目以刘欣的探访开始,后半段刘欣从武汉前方通过连线方式参与演播室讨论。与此同时,以“蓬佩奥偷换中国农贸市场概念”为话题的新媒体端内容发布获得网友积极评价,获得全球阅读量57.3万人次,总互动3554人次,视频观看量19.6万人次。有网友中肯地回复说,根据自己在中国6年、其中武汉3年的生活经历,从未在类似的农贸市场见到某些媒体所称的怪象。但这些市场确实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改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三、回顾与总结
总体来看,此次“武汉‘欣’声”系列报道建立在前期周密策划的基础上,并在实践中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虽然报道内容与策划并不完全契合,但一些重要目标得到实现,并引起较大反响,整个系列受到各方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认为,该系列是公共卫生领域“极佳的报道”,反映了一线声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学生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此外,该系列报道是在复杂舆论斗争中敏感话题处理的一次大胆有益尝试,用事实说话,勇于直面问题,善于做出回答,取得了积极效果。虽然节目在采制中还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调研工作不够充分、字幕和配音可以更合理、设备准备上未能完全满足前方各种场景的需求等。但是,节目团队尽一切努力捕捉抗疫一线群体的人性光辉,讲述各方为战胜疫情做出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的故事,为他们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和敬意。
(责任编辑:林凌)